步骤一:需求调研通过沟通交流等方式,与培训需求单位积极沟通、深入了解单位培训需求。对参训人员及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内训需求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分析,并与参训单位进行充分交流,初步确定企业的培训主题。步骤二:培训设计培训规划与计划围绕具体需求形成详细培训方案,参训需求方对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并通过双方交流确定培训实施方案。步骤三:沟通整合根据培训方案,匹配最合适的师资与后勤保障资源。再次深入沟通确定参训时间及具体行程安排事宜。步骤四:培训实施采用以“旧址观摩暨现场教学”为主体,结合专题课堂授课、案例教学、互动教学、体验教学、走访等教学方式,以“实物、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本着“能感人、有触动,启发人、教育人”的标准,按照突出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和知识性的原则,使学员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进一步强化理想信念,党性观念,宗旨意识,进一步提高思想觉悟,政德修养、品行作风。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收获知识,增强素质,提升能力。步骤五:评价反馈培训期间,学员可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实时评价,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培训结束后,将对委托单位进行全面、详实、科学的培训问卷,并整理小组课题报告、学员学xi心得等材料,供企业管理决策参考。
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突出“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推动教育培训工作高质量发展。但据笔者调研发现,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培训规划不成体系。组织部门在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更多的当成一种工作任务,缺少深入研究,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组织培训往往多头培训、重复调训、基层干部培训不够等现象;普遍存在不均衡、不深入、不全面、不科学等问题。例如,有的培训专业性强,培训一次不深不透、一知半解;主体培训不能注重干部成长规律,进行定期多次的延续性培训等。二是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当前部分地区干部教育培训投入大量物力、财力,但有的也存在片面追求请名师、进名校,片面追求名人效应、轰动效应,导致培训内容干部不感兴趣、使培训不能取得实效。有的专题培训缺少针对性,主办单位对专业课程缺少研究,不能有效了解学员的培训需求。三是干部参学积极性不高。有的学员思想不够重视,认为学习是软任务,可学可不学,学好学坏一个样,没有自主学习的压力和动力;有的学员将学习培训当成外出学习放松的一种福利,而没有真正将学习当成一次提升自身素质的难得机会,上课期间不能主动融入、积极思考。四是学用结合不够紧密。在培训课程的设置中,更多地注重培训中的组织管理和课程内容,而忽视了学员真正学到了多少,以及培训后的成果转化和运用,往往一训了之,没有后续的跟踪考核,缺少干部培训成果转化考核体系,往往使培训不能达到预想效果。二、对策建议一是要建立培训规划,确保科学长效。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只有长远规划,才能确保培训工作实现科学化、效益化。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既是明确工作目标,也是规范工作制度。要结合本地区干部队伍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从制定培训目标、建立教育培训体系、完善管理制度等方面,建立一整套长效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运行机制,作为一个地区一段时期内干部培训工作的“指挥棒”。规划中要具体体现在一段时间内培训干部的人数、群体,以及预期目标,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规划内容进行操作。二是要创新培训模式,拓宽学习平台。积极探索“请进来”、“走出去” 、“引上台”等多种方式,不断开拓干部教育培训的空间。利用网络、远程教育等现代化的培训资源和手段,构建灵活机动,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平台。通过大胆借鉴外地的培训经验,分析不同地区培训的区域特点和优势,建立各具特色的培训基地,让干部走出去,放开思维,为本地的发展带来新鲜的经验。伴随着现实生活工作中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工学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更多地采用“短平快”的培训模式,缩短培训周期,增加培训频率与批次,进一步扩大培训覆盖面。除了办班培训以外,还可以开展专题讲座、荐书读书、理论调研、交流讨论、讲学述学等活动,不断丰富学习培训的形式,让学习培训成为常规活动。三是要注重培训需求,突出学有所用。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切实提高学员参训积极性,让干部学有所获。一是要紧紧围绕国家大政方针,上级有新政策、新任务能够通过学习培训第一时间传达到每位党员干部。强化对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等政治理论的学习,在思想政治上、工作方向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不走弯路。二是要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地方工作中心和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培训和研讨,有效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破解发展难题。三是要紧密联系干部自身成长需求,切实做到“量体裁衣”,找准干部的素质短板,注重更新知识结构,注重干部培训的持续性,加快培训知识和内容的更新与交替,有效拓宽干部视野、提升发展能力。四是要加强成果转化,强化培训实效。培训过程中学习内容要确保入脑入心,加强学风建设,加强学员管理,在每期培训课程中设置结业考试环节要确保学用结合,强化学员对学习内容的记忆,检验学习成效,倒逼干部端正学习态度,达到以考促学的效果。培训结束后,不能一训了之,要逐步构建干部教育培训成果转化申报机制、评估机制、跟踪考核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等一系列科学的保障机制。对成果转化切实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在干部使用等方面予以重点培养,增强各级干部参加培训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成果转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一要更新知识,避免“炒冷饭”。目前干部培训多采取固定授课模式,部分培训总是重复一个问题,多数干部不喜欢这种培训方式,很难激起参训人员的兴趣,降低了培训的效果。多数基层干部认为,干部培训应尽量避免“炒冷饭”,而要不断添加“新鲜作料”,丰富培训内容。在培训前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意收集干部在工作中经常碰见的实际问题,聚焦全县中心工作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探讨解决办法,增强培训效果。二要分类培训,避免“一锅烩”。座谈中基层干部认为,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在培训前准确了解干部缺什么、需要什么,通过培训要重点解决什么,把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相结合,理论知识与业务技能相结合,从而激发干部培训的积极性。一些领导干部认为,由于干部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工作能力千差万别,形成了掌握、运用、接受上的差异,因此,对干部的培训不能采用统一的模板,讲完就算数,而应该在知识与日常工作的运用上找准结合点,按照各班次、各层次参训人员的不同需求、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等,分层次、有区别地开展培训。三要注重实践,避免“吃现成”。针对目前的培训模式,基层干部特别是机关干部普遍认为,今后在培训模式上不仅要注重传授理论,更主要的应该是实践,不仅要在“门内教”,更要在“一线学”,尽可能地把课堂搬到教学示范基地去现场教学,坚持“哪里有生产,哪里就有课堂”的理念,把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避免干部在培训中吃现成的案例。此外还应该多组织师资力量到基层一线授课,把集中培训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培训过程中激发学员自己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发挥干部回到工作岗位后的创造性,使培训成果在实践工作中得到检验。
干部培训,是指采取一定的培训方法,使干部在理论、知识、态度、能力方面达到改进并取得绩效提升的过程。干部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并将其同业务知识学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培训。干部培训的形式多样,通过党校、行政学院、干部院校等主渠道,以及夜大、电大、函大和相关行业教育培训机构等,开办各种干部专修班,培训大批干部。 干部培训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定向培训、配套培训、职前培训、岗位职务培训、在职培训、离职培训等。干部培训结束后要进行考核与评估,并将干部的教育培训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干部培训,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党组织对干部培训越来越重视,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要求,不断制定和修改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地培训和轮训干部,提高了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使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对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乡村振兴要以众多专家教授、政治智囊团、教师资源联合起来,量身定做教学方案。针对农村振兴战略干部培训话题,综合运用理论教学、现场教学、结构研讨等教学方法。乡村振兴培训要求应充分认识本次培训的重要意义,坚决将思想和行动统一为中央部署和省委、市委的要求,以本次培训为契机,巩固理论基础,认真思考和研究乡村振兴各领域的现实问题,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
为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加大转移劳动力就业宣传,并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把技能培训作为增加建卡贫困户、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农村劳动力转移者家庭收入、助推精准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配合上级组织举办的各种项培训和就业工作,增强“造血”功能,力争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标。
乡村振兴是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和历史性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有重大部署,始终把农业、农村、农民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为中国做好新时期农村振兴指明方向。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学习更深入的价值观、方法论和工作思路,增强做好新时期农村振兴工作的能力和能力。
全国目前共有14所, 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的革命斗争不仅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而且孕育出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的产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地方性革命史类博物馆。位于江西省井冈山市茨坪镇红军南路5号。占地面积1.782公顷,总建筑面积20030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10000平方米。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藏文物3万余件,珍贵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2万余份,珍藏党和国家领导人、著名书画家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墨宝珍迹千余幅。保存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重上井冈山时的影视资料数百件。其中,馆藏一级文物27件,二级文物86件,三级文物296件。同时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还管理黄洋界保卫战遗址、毛泽东旧居等2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4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荣获首批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重大经典建设工程、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特别奖等荣誉称号。大井朱毛旧居位于井冈山茨坪的西北面,距茨坪7公里。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大井是毛泽东、朱德等同志和红军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这里有毛泽东和朱德、陈毅等人的旧居。毛泽东旧居坐落在大井村中央,因墙壁为白色,当地老表习惯称它为“白屋”。这栋房子原先叫“新屋下”,共有44间,五个天井,面积近千平方米。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驻大井村后,农民自卫军首领王佐主动腾出自己的兵营—— “白屋”,给毛泽东和工农革命军居住。毛泽东居住在此屋的东厢房内。在这里,毛主席送给王佐70只步枪,王佐回增500担谷子给工农革命军。这幢房屋曾经作为红军医院的医疗所,彭德怀、滕代远等人也曾经在这里居住和工作。八角楼位于茅坪村,距茨坪36公里,两地有公路相通,是茅坪村的一栋土砖结构两层楼房,因装饰八角天窗而得名。八角楼是茅坪景区主要景点之一,毛泽东、陈毅等重要红军领导都曾在此居住。这里也曾是红军第四军的指挥中心,在此举行过很多关于革命前途和我军建设的重要会议。还有其他培训基地请往https://www.gbpxw.cn/base/15.html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