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喜迎党代会】坚持深化改革坚持高质量发展——倾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南

来源:南京大学  2019-12-24 14:05:27   523 阅读

五年来,按照“着力内涵发展,彰显南大特色”的总体办学思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为引领,高扬人才培养主旋律,全面深化本科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倾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南大样本”。

一、更新理念,强化价值引领

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着眼于社会现实与未来发展,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以更新的理念、更宽广的视野,构建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结合国家社会需求、时代精神、办学定位与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明确以培养符合国家需要、推动科技进步、引领社会发展、适应国际竞争的优秀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兴趣驱动,能力提升,人格养成”,坚持知识传授、价值塑造、人格养成的融合,凝聚广大师生的最大共识,调动院系、教师和学生的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人成才。

二、立柱架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全面深化“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大类招生培养联动改革,发挥各学科大类的教学特色和资源优势,构建由新生导学课、学科共通课、学科菜单课构成的大类培养课程模块,为学生奠定宽口径基础。大类分流机制不断健全,学生及学科满意度持续提升。

持续推进人才培养前后衔接。课程设置与大类招生有序对接,本科生培养与硕士研究生培养有序衔接。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持续建设“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打造“四创融合”的实践平台,深化“三个协同”的育人机制,系统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探索交叉复合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2015年推出“计算机与金融工程”实验班,2016年推出“地球系统科学与环境”实验班,院系之间联合组建教学团队,开发全新的学科融合课程,实施交叉复合式人才培养。学校还于2015年秋季学期推出“本科生跨学科学术研修计划”,将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南海协同创新中心等高端学术创新平台与育人平台对接,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体验和自由学术探究,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的跨学科视野和学术创新能力。

三、变革课堂,持续扩大优质育人资源供给

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功能,深入推动“课堂革命”,按照“扬优、支重、扶新、去莠”的思路,着力褒扬优秀教学内容及方法、支持重点基础课程、培育各类新型教改课程、淘汰连续差评课程,在课程评价中强调“同学欢迎、同行认可、校友满意”的三项评价标准,学校制定并实施配套激励机制,提供资源、技术与文化支撑。目前,已立项建设50门“百”层次优质课程,组建“传帮带”教学团队。其次,以院系为主导,全面推进“千”层次优质课程建设。目前累计共有628门课程在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优秀教材培育、学业评价方式改革、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方面开展改革实践。

以“十百千”优质课程为引领,“撬动”全校课堂大变革。课程内容不断发展、教学方法不断更新。融合价值塑造与专业素养成为课程建设重要方向,以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宇宙简史”为代表的一批课程,初步探索出南大特色的课程思政新途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不断提档升级,全校共计立项建设新生研讨课199门、通识教育课158门,自2015级本科生起,学校全面实施“悦读经典计划”,建设导读、研读、悦读育人模块,创建200余门层次递进、线上线下协同的悦读课程群,促进学生亲近中外经典、养成沉浸阅读、涵育文化人格、提升综合素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不断推进,21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同时,结合国家战略,2018年启动“南大慕课西部行”计划,南大慕课走进西藏民族大学、伊犁师范大学、昆明学院等院校,支持西部高校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精品教材建设不断推进,2015年以来,共计立项建设南京大学“十三五”校级教材168部,其中59部入选江苏省“十三五”重点教材建设项目。高水平教师积极参与国家各类教材修编,由范健、陈传明、周宪、丁柏铨、张建军等担任首席专家的“马工程”教材陆续出版,王守仁等五位教师参与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张亮等六位教师参与普通高中统编教材编写。

四、强化实践,全要素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分层次、分阶段、分群体推进创新创业课程、讲堂、训练、竞赛、成果孵化的五位一体教学体系,出台《南京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生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南京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生休学创业管理办法》。全校共计立项建设创新创业课程301门。近年来,我校本科生平均每年申报立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30项左右,每年参与新立项项目的本科生人数超过1000人,参与比例覆盖全体本科生的三分之一。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花旗杯”等重点上持续获得佳绩。

持续打造南大本科生国际科考实践品牌。自2015年迄今,我校共计组织32项“本科生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覆盖多个学科领域。截至2019年底,共派出631名本科生和23名优质生源基地高中生赴全球各地开展综合性、跨学科、研究性野外科考,在贝加尔湖、阿尔卑斯山、落基山、地中海、马克思故居等“天然”实验室和学术标志性地区留下了南大学子的探索足迹。

五、激发动力,不断加强教学动力机制建设

一方面从“邀、聘、提、扬、止”五个方面系统性实施教师教学动力机制改革,营造“卓越教学”的良好氛围,使广大教师以教为责、以教为乐、以教为荣。自2017年推出“百位名师邀约计划”以来,全校已累计邀请国际著名学者18人、国内一流学者6人、行业菁英4 人;在制定全员岗位聘用改革方案中,进一步明确各类型教师在参与本科教学工作中质与量的要求和标准,改革教学工作评价制度、完善教师公开课评估制度;建立高质量的教师教学发展支持与服务体系;以“尊师重教月”、“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等系列主题活动为抓手,弘扬教学学术,营造教书育人氛围。完善教师教学奖励激励体系,奖励与建设相结合,持续扩大奖励的覆盖面。

另一方面,从“导、培、评、联、服”五个方面推进学生学习动力机制建设,构建立体化的学生学业支持服务体系,让学生“主动学”。加强导学队伍建设,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内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学术引领作用,给予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的个性化学业咨询与指导。启动实施学业评价方式改革,推进课程考核改革,实施过程性评价,构建体现学习成果创造性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实施本科校级教改课程研究生助教制度,年均约 1400人次研究生助教参与本科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坚持严管与关爱并重,实施《南京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生学业预警及帮扶管理办法(试行)》,构建学校、学院、学生自助三级学业帮扶体系。

五年来,学校聚力创新、深化改革,以高质量发展为主轴,着力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涌现出一批名师、名课、名教材,不断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创新创业教育继续在全国处于引领地位;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有突破、有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形成一大批标志性教学成果,继续保持南大本科教育教学的社会美誉度和影响力。在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评选中,南京大学作为独立完成单位共摘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获奖总数超过上一届;一等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之首(全国占比十分之一)、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三。此外,南京大学作为参与单位另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2015-2019年间,我校卢德馨教授获得全国首届杰出教学奖;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位教师获得“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3位教师获得“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13位老师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教务处)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