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喜迎党代会】紧扣发展需求,着力原创科研,打造全链条科学研究创新体系——

来源:南京大学  2019-12-24 14:07:06   477 阅读

科技工作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基石。近五年来,我校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第一个南大”的奋斗目标,积极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有组织科研模式,实施“科技创新十百千工程”和“卓越研究计划”,科研成果从数量增长迈向质量提升,逐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创造技术再到成果转化的科技工作新模式,稳中求进、进中突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

从关键指标看基础研究实力

五年来,南京大学基础研究优势稳中有升,新兴研究方向强势突破,在一系列关键性指标榜单上交出亮眼的成绩单。

基础研究质量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2015年至今,在反映基础科研质量的自然指数排行榜上,一直稳居全球高校前20位、中国高校前3位,曾经一度跃居全国高校榜首。

国家级获奖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2015年至今,我校共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3项,国家科技奖励改革以来我校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数量继续保持全国高校第3名的地位;获得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48项,其中,2015年获得教育部首个也是当年唯一一个科技进步特等奖,2016年获教育部奖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

高质量原创成果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学科群一流刊物发表论文数量显著增加,从2015年的47篇上升至2019年的149篇。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和Nature上接收和发表的论文从2015年的1篇,增加到2019年的7篇。

科研实力逐年增加深度与广度。五年来,南京大学获批各类人才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4项,优秀青年基金55项,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35项;获批各类团队项目:基金委创新群体6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延续资助7个,江苏省高校创新团队2个。仅2019年获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8项,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1项,创新群体项目3项,数量为近年来最多,增长势头显著。新增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50余项,获得各类科研经费85亿余元。

不断提升青年科技人才蓄水深度,加强新兴研究方向攻关能力,保持基础研究优势,南京大学一直在前进。

从平台建设看有组织科研能力

聚焦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南京大学深入推进各级各类平台优化、整合和建设工作,发挥基础研究优势,构建交叉协同、聚力攻关的有组织科研新模式。

国家级重点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其中,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第7次评估优秀,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第3次评估优秀,7个省部级平台评估优秀。五年来,南京大学共计获批新增国家级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6个、教育部野外观测台站2个、行业工程中心1个。与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共建“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成立“脑科学研究院”、“自然资源研究院”、“化学和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等一批重要的交叉研究平台。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整合方案,积极推进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前沿科学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平台筹建工作。

从典型创新工作看全链条科研模式

五年来,南京大学积极改革科研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做原创科研,在制约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推动从基础研究优势的基础上创造技术,并面向国家和经济发展需求,实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科研新模式。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施斌教授他带领团队历经20年不懈研发,创造性地建立了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体系,从地质工程灾害机理和理论判据方面突破开始,最终实现了从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硬件设备—系统集成—成果转化—工程应用—理论突破的全过程创新,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该成果获得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我校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新突破。

环境学院任洪强教授领衔的工业废水污染防治团队,通过创建政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宜兴环保研究院,推动基础研究成果的落地应用,逐渐探索出科技创新与产业贴近、成果共享、相互促进的新的发展方式。该团队牵头完成了国家奖自然奖二等奖1项、发明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等突出成果,主导多项工业回用水国际标准制定,任洪强教授也凭借出色的科研成绩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化学化工学院张志炳教授在基础研究基础上,创新性提出的“微界面强化反应技术”,并基于该关键技术研制的具有普适性的微界面强化超低压先进反应器(MISAR),从科学概念、技术原理、到机械结构、数学调控方法与设计程序,均是国内外原创,并正在部署面向工业化的系列产品研制开发。该技术将从本质上提升我国化学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安全系数,使我国这一领域技术领先于世界,结束受制于人的局面。

从历史机遇看科研评价体系改革

回眸过往,南京大学总是能在国家科技发展的历史洪流中抓紧机遇,成为时代弄潮儿。

1985年,曲钦岳老校长在国内率先提出科学研究的成果要到国际舞台上去比拼,并把发表SCI论文引入科研评价体系。SCI论文成为衡量科研机构和科学家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对推动我国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后,我校与时俱进,多次调整科研成果评价政策,推动科研评价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

五年来,南京大学提出“以问题为导向、树科研高峰”的科技工作新思路,组织实施了科技创新“十百千工程”和“卓越研究计划”,科研评价逐步实现了从关注发表论文的数量到质量的再提升,最终到解决问题、做卓越研究上来的转变,这既是新时代的国家新要求,也是南京大学科学研究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新解读。

当下,南京大学科技工作正在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十百千工程”和“卓越研究计划”,探索基础研究→创造技术→成果转化的全链条科研创新体系,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首批启动的3个项目已取得一系列高峰性成果:万贤纲团队在Nature上发表的“拓扑材料全面搜索”成果取得了广泛的国际影响;祝世宁院士团队全球首次实现了基于芯片化移动机平台的全天候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基于超高像素成像芯片的“南大眼”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等等。“卓越研究计划”项目的实施,已在全校营造了专注重大科学问题、潜心原创研究的良好氛围。

回眸过去,展望未来。南京大学科技工作正在围绕“九个第一”的建设目标,面对新时代、新转型,加快推进一流科创新体系建设,育出一流人才,建成一流平台,产出一流成果,打造从基础研究,到创造技术,再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科研创新体系,为努力建设一个契合国家发展需求,匹配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世界一流大学提供重要支撑。(科技处)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