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空到海洋,从水系到土壤,从生态治理到环境健康,从污染防治攻坚战、精准脱贫攻坚战,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环境师生牢记初心使命、激发奋进力量,为了这份守护家园的理想,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将青春融入祖国山河,用实际行动,向伟大祖国告白。
交大环境人担负的,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使命
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队伍,为培养一流人才提供坚实支撑。学院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集体”,教师多次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上海市教卫党委师德标兵”、上海交通大学“教书育人奖”、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上海交通大学“凯原”十佳教师等。
倡导“全员育人”理念,始终把立德树人工作放在首位。学生团队获得“挑战杯”系列赛事最高奖大满贯、两项“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硕士生刘智卓获评2020年“全国最美大学生”。多篇学生论文获得全国优博提名论文、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全国高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
一次次的历史突破,交大环境人始终保持初心,与祖国同向同行
《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等期刊高水平论文发表,引发学界高度关注。国家级平台“云南洱海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批,国家环境保护新型污染物环境健康影响评价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环境大数据与智能决策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环境新生污染物“一带一路”中新联合实验室等基地平台纷纷获评建设,集结形成特色优势。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专项、土专项、固废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10余项国家级科研任务,取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余项奖励成果。学院2021年QS排名位列全球第53位。
云南洱海湖泊、甘肃民勤沙漠、武汉疫情一线,祖国环境治理的需求在哪里,交大环境人就在哪里
“洱海无弦万古琴”,孔海南教授、王欣泽研究员带领团队十数年如一日,扎根洱海治理一线,守护洱海水清岸碧。2019年初,韩正副总理考察洱海,听取团队汇报,对我校多年围绕洱海开展大量科学研究和科技示范工作给予赞赏,对长期数据积累所总结的科学规律给予认可,对师生团队长期扎根大理的辛勤付出给予肯定。2020年9月,李克强总理听取团队汇报。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获评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孔海南获评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王欣泽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以19级硕士生党支部刘智卓为代表的学生党员成立绿格治沙临时党支部,扎根西部开展防风固沙工作,砥砺奋进,把党旗插在学生用专业所学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一线阵地上。五年来,绿格公益团共组织来自四十余所高校的八百余名志愿者参与其中,累计固定黄沙两千余亩,种植治沙作物五千余株。2020年暑假期间,为助力精准扶贫成立临时党支部,8名党员在不断的调研走访中,提出梭梭树嫁接肉苁蓉的治沙循环模式,在治理荒漠化的同时实现经济收益,目前已在当地形成肉苁蓉嫁接林七千余亩。相关事迹被新闻联播,光明日报头版等三十余家国家级主流媒体报道。“绿格”公益项目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金奖,刘智卓获评2019年上海市大学生年度人物、2020年“全国最美大学生”。
学院张波研究员随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赴南极科考,为筹建第一个南极企鹅保护区进行环境本底监测。
2020年,面对突发新冠疫情,学院团队联合研制的移动式垃圾焚烧及烟气净化方舱参与武汉医疗废物焚烧处理及烟气净化工作,为科学战“疫”贡献交大智慧。
多名环境学院校友坚守基层一线,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落实精准扶贫,实现群众增收、百姓富裕,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绿水青山结硕果,勇立潮头再扬帆
环境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围绕中心抓党建,凝心聚力促发展,持续深化改革,促进一流学科建设。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学院党委将继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提前谋篇布局,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和民生工程,攻坚克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为工作目标,在“蓝天、碧水、净土”深入攻坚战中交出满意答卷,为“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实现贡献坚实力量,一步一步地朝建设“美丽中国”的征程持续迈进。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