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国际关系学院“博诚教授茶座”第一期举行

来源:北京大学  2021-04-28 14:11:29   325 阅读

编者按: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典范”的号召,国际关系学院“迎建党百年”推出全新系列品牌活动“博诚教授茶座”。结合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每期邀请国际关系学院的教授学者,以茶座会的形式或带领同学们进行经典导读,或分享自己的学术经历与人生感悟,旨在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学习与人生。

4月23日上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诚教授茶座”第一期在国关楼博诚咖啡厅举行。在世界读书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院长唐士其作为主讲嘉宾,围绕“学术与人生”的主题,为同学们分享他对读书的独到见解和感悟。学院党委副书记祝诣博、团委书记张昕扬与20余名研究生及本科生学生骨干参加本次活动。茶座会由张昕扬主持。

唐士其分析了互联网时代阅读的特点,指出阅读的目的和方式都发生着深刻变化。网络的信息呈现形式使大家习惯于以碎片化的方式接受知识。网络的推送功能可以抓住读者的兴趣点,但也使读者丧失了阅读的自主性。过度依赖互联网信息的学术研究很难有独到的发现,在深度、广度上难免有所欠缺。

唐士其抛出了“读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的问题,并将书籍的作用大致分为四类:提供知识和信息;提供某种特定技能;给读者讲述思想;赋予读者对内对外的能力。他以让·博丹的主权观念为例,着重论述了第三点。唐士其指出,书籍提供的思想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信息,而是帮助人们形成对待世界的态度和原则。

解决阅读意义的问题之后,唐士其介绍了阅读的基本原则,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去寻找材料,将四种书区别开来阅读。但这四种书的界限也并非截然分明的,如介绍技能的书中也可能蕴含作者的思想。唐士其结合自己阅读《史记》的亲身经历,介绍了作者在选取写作内容时的倾向性。

唐士其强调了阅读经典的重要作用。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有道理的:首先,经典作品的作者站到全新的高度来审视作品研究的问题,因此文中的每字每句都值得深入推敲;其次,经典作品的很多结论没有给出论证过程,需要读者在阅读中自行还原,这个还原的过程也是不断深入思考的过程;最后,经典为读者提供了无限扩展的空间,能够不断启发后人的思想。

唐士其为在座的同学们提供了两点阅读建议:一要阅读纸质书。电子书为读者提供了诸多便利,但始终不能真正替代纸质书。二要多阅读经典,既包括必读的人生经典,也包含政治学的专业经典。他提醒在座的同学们,一定要留给自己阅读的时间,让自己活得更加优雅。

在交流互动环节,几位研究生针对学术资料的搜集整理、学术成果的评判标准以及具体的学术观点提出了疑问。唐士其耐心详细地予以解答,指出阅读过程中要坚持做笔记,还要学会管理笔记,不断熟悉自己手头的资料,这样才能在运用的时候得心应手。思考是阅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让不同的学术观点在呼应与碰撞中生发新的思想。优秀的学术作品应该能让读者顺理成章地读下去,有思想而不让人觉得味同嚼蜡。对整个问题的融会贯通是做到这一点的重要前提。

张昕扬对活动进行总结,指出书是常读常新的。同一本书在不同的经历和境遇下阅读,获得的感受也会不同。在网络信息发达的现代,同学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信息,但这并不能取代传统的阅读方式。

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对于阅读的意义和方式、治学的态度和方法等问题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体会,也将更加积极地阅读和实践,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贯彻“知行合一”的理念。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