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为谁办教育”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身处“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立德树人是高校担负的重要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是高校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交的答卷。
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带来新挑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办学内容和办学要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教育的使命也发生着变化,宽口径人才成为时代的趋势,创新意识成为优秀人才的必备标志。为适应上述变化,相应的教育改革也在酝酿和实践。1997年起,清华、北大首先开启了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尝试;2017年,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模式推广至更多的高校,兰州大学位列其中。
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时代已经来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作为一所以基础研究见长,既有理学专业又有工学专业的理科学院,将如何应对时代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教学改革”为牵引,以人才培养为基石,探索以物理学基础学科为支撑的新工科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交上了物理学院关于教育“新时代三问”的答卷。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刀阔斧谋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学院聚焦人才培养,开启教学改革新征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借鉴清华、北大等名校经验,结合自身特点,以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秉承“分级教学、分类培养、厚实基础、宽泛出口”的原则,梳理课程,形成“课程群”框架体系,依托“课程群”组建教学基层组织——教研室,依托教研室重组教工党支部和工会小组,构建“三位一体”组织架构。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教学研讨,探索拔尖人才培养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布“院-企、院-所、院-院”合作计划,搭建人才培养平台,成立“定制班”,以物理学基础学科为背景,为企业培养从原理上解决技术问题的企业科学家。
(一)梳理课程,形成“课程群”框架体系
重新梳理课程体系,以课程的特点和继承性为依据划分群,形成“课程群”体系。每个“课程群”横向根据物理学基础课程内容划分,分为基础课程类“课程群”、专业课程类“课程群”、公共课程类“课程群”;纵向将本、硕、博以及博士后课程纳入体系分成六个等级,由浅入深,从物理学基本知识到框架体系的建立,学生可根据方向兴趣和职业生涯规划等灵活选择不同等级的课程,厚实基础、宽泛出口、分级教学、分类培养,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依托“课程群”重建教学基层组织
依托“课程群”重建教学基层组织—教研室,依托教研室进行教学大纲编写、开展教学活动以及组织教学研讨等,组建教学团队,打造国家级一流课程;实行“大班授课、中班辅导、小班讨论”的授课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组建课程思政团队,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的课程讲授中,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依托“定制班”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院发布“院—企、院—所、院—院”合作计划,以学生的兴趣或行业为基础,成立企业人才“定制班”,加强院企合作,构建人才培养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解行业或企业工作环境和氛围的机会,让学生更明确所学专业的应用领域和广阔前景。“定制班”是虚拟的,实行动态管理,面向全校学生开放,以企业需求和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探索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新模式,学院成立了奥迪威传感器研究院、隆基绿能定制班、艾派克定制班等9个,已有22名学生通过定制班的形式签约到这些企业。学院为选拔立志从事物理学研究的学生,成立“一士班”,厚实学生基础,加强科研训练,提前让学生加入导师课题组开展科学研究,探索物理学拔尖人才2.0培养模式。
(四)依托教研室,构建“三位一体”组织架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来研究教育问题,确立培养目标,制定教育方针。学院依托教研室,优化教工党支部设置,保证教工党支部覆盖所有教研室,依托党支部成立工会小组,形成了党支部、工会小组、教研室“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切实发挥好党支部基层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凝心聚力促进教学改革落地生根。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捷报频传显成效
付出总有回报,一系列教学改革,使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物理学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物理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热学基础Ⅱ》《粒子物理》《文科物理基础》等3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半导体器件物理》入选“甘肃省一流本科课程”;组建教学团队15个、课程思政团队1个,其中“理论物理”“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教学团队入选省级教学团队;获批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且在结项时获评优秀,入选“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4项,入选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项目1项;出版《段一士手稿》《钱伯初手稿》《量子场论》等专著、教材10余部,其中《段一士手稿》获“中国出版政府奖”,《量子场论》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教材。3名博士毕业生荣获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28篇学位论文荣获甘肃省优秀学位论文称号,35人荣获兰州大学优秀学位论文,45名毕业生被评为“兰州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
学院通过健全组织机制、丰富实践内涵、加强过程管理、创新实践形式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青年学生的“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定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院荣获2021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2020年甘肃省社会实践优秀单位,连续多年荣获兰州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等荣誉。物理学院学子在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华为杯)连续三年斩获全国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中连续三届斩获全国一等奖,荣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第七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金奖、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全国大学生FPGA创新设计邀请赛一等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能力挑战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一等奖等全国性奖励100余项。
教学科研相统一,科学研究谱新篇
教学是流、科研是源,没有科研做源泉,何来教学涓涓细流。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院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夯实基础研究,以人才培养为依托,加强院企合作,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粒子物理、引力物理、凝聚态理论、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磁学与磁性材料、半导体器件以及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实现了科研经费有突破,科技奖励有斩获,重点项目有揽括。自2017年起,学院科研经费累计到账每年都有增长,平均年增长率为18%,近三年年均科研累计到账超过3500万元,较2015年增长了1.5倍,实现新突破。刘翔教授科研团队“重夸克偶素反常衰变关联的隐粲四夸克物质”成果荣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李发伸教授科研团队“易面各向异性稀土-3d金属化合物高频磁性能研究”成果荣获2019年度稀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薛德胜教授科研团队的“缺陷诱导的纳米铁磁性”成果荣获2019年甘肃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铜镍金属氧化物异质结纳米结构气体传感器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荣获甘肃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刘翔教授荣获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和甘肃青年科技奖,王方聪副教授荣获第五届中国创新挑战赛优秀奖;学院在教育部科技奖、甘肃省科技奖、一级学会科技奖以及青年科技奖上都有斩获。罗洪刚教授主持的“混合量子系统:量子多体问题的构筑单元”项目、张清明教授主持的“新型量子自旋液体的强磁场物性研究”项目、薛德胜教授主持的“磁畴二维序构软磁金属复合材料的MHz大功率能量转换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资助;薛德胜教授主持的“新型易面型稀土基高频材料开发及应用研究”项目获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支持,项目经费1000万元,刘玉孝教授团队积极参与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主持该计划子课题1项,项目经费452万元。
铸魂育新人,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发表了关于“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专门强调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是学校办学的重要任务。学院以教学改革为契机,依托“三位一体”组织架构,坚持党管人才,不断深化人才评价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工作理念,坚持引培育并举,基本形成以“引进、选聘、培养”三者有机结合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造就了一批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质量师资队伍,形成新的发展后劲,源源不断地为铸魂育人注入新的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院引进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团队1个,新增双聘院士1人,外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人;新增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项目1人、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入选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二层次人才11人,甘肃省“飞天学者”3人;新增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21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1人,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1人,甘肃省青年科技奖1人,甘肃青年五四奖章2人,金城首席科普专家1人,甘肃省外国专家敦煌奖1人,甘肃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1人,宝钢优秀教师奖2人,国华杰出学者奖5人,“我最喜爱的十大教师(第六届)”1人,研究生优秀导学团队2个。引进全职外籍教师3人,教授、副教授11人,青年研究员17人,选聘师资博士后5人,新增萃英博士后8人,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人;晋升高级职务人员28人。学院现有副高及以上职务者93人,91%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物理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的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学改革,坚守“人才培养质量”生命线,探索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增强学生“四个自信”,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以高昂的斗志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