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负起青春责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源:光明日报  2020-01-02 16:48:53   746 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怀着对世界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以整个人类为关注视域,谋求人类当下的幸福存在和人类社会文明的未来走向,它超越了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追求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展现的是人类情怀和担当精神。

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承载着时代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目标的实现,需要青年一代添砖加瓦,肩负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青春责任。新时代青年应志存高远,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和规范,树立远大理想,与时代同行。

树立世界视野。当今世界,全球范围内的互动和融合越来越深化,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国家关系的发展、全球治理的良性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都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续努力。2014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时寄语中欧青年,要“用平等、尊重、爱心来看待这个世界,用欣赏、包容、互鉴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促进中国和欧洲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促进中国、欧洲同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用青春的活力和青春的奋斗,让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变得更加美好”。世界因交流而了解,因了解而互动,因互动而融合,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诉求。新时代青年应具有世界的视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不仅要思考自己民族国家的问题,还要理性思考世界的发展及发展中的问题,加强不同区域间青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生;积极参与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共同推进国家关系、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携手应对全球挑战,建设人类美好家园;致力于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发展的促进者;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厚植人类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真善美的理想世界,它蕴含在世界各文明思想观念之中。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有对理想世界的憧憬和追求,大同世界、天下和平、民胞物与等,都是共同体智慧的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体现的是将自己的小我融入人类的大我之中的博大情怀和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中华民族应该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兼济天下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新时代青年要厚植人类情怀,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以“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意识自觉,思考社会问题,体察民生冷暖,关注气候变化、生态平衡等,既要有修身齐家的责任,也要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将“青春梦”与“中国梦”“世界梦”紧密相连,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前途、人类命运,将人格追求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以此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坚持与时俱进。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变化发展是世界的本质,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只有顺时应势,实事求是,吸纳时代精华,才能作出顺应时代需要的判断和选择,并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开拓创新,实现创造性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即是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对时代需求的一种回应,承载着人类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青年是一个时代社会发展中最富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其创新创造能力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创新创造能力。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激励广大青年“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新时代青年应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掌握多方面的技能,提高人文修养,与时俱进,进行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在思想上、理论上与时代同进步,以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民族、人类的前途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实践中充分把握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带来的机遇,应对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危机和挑战,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总之,新时代青年同时代共同前进,要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吸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突和合的精神和创新思维,在各种文明交流碰撞中,以包容互鉴的心态,促进文明的交融,用新思想新思维提升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作者:刘京菊,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