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喜迎党代会】坚持“四个面向” 强化科技支撑 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及区域发展

来源:四川大学  2022-09-28 11:51:59   888 阅读

四川大学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始终秉持“振兴民族、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引领时代”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人才、科技及医疗优势,切实履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社会责任,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着力强化有组织的科研,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国家、引领社会的能力持续增强。

坚持“四个面向”,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学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坚持规划引领,完善顶层设计,着力构建国际一流的科研创新体系。以“创新2035”先导计划为引领,大力推进有组织的科研;以“医学+”“信息+”为双引擎,深度驱动学科交叉融合;以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目标,持续完善科研基地体系建设;以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为抓手,高质量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以上系列举措的实施,五年来,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标志性原创成果不断涌现。

一是学校科研到校总经费和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数持续增长。科研到校总经费从19.6亿元增加至33.5亿元。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含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48项,专项经费8.6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持续增长,共计2688项;特别是2021年立项总数突破600项(达616项),列全国高校第8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研制专项和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取得首次突破:2018年,谢和平院士牵头获准重大仪器研制专项项目;2021年,冯小明院士牵头获准西南地区第一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五年来共获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立项271项,居全国高校第一,其中2017-2019年连续三年位居全国高校第一,2018年重点项目并列全国第一。国家“十三五”规划重大文化工程《中华续道藏》编纂落户我校。



二是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新增理工医国家级科研基地6个,教育部科研基地5个,国家药监局、国家应急管理部、中央网信办科研基地7个。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批准由华西医院牵头、联合全国多家共建单位组建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为生物医药领域布局建设的第一个产业创新中心,也是精准医学方向唯一的产业创新中心。2020年,学校获科技部批准建设国家级科研基地“四川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为首批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之一。2018年、2019年分别获教育部批准建设“疾病分子网络前沿科学中心”和“创新药物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我校作为技术支撑牵头单位的天府锦城实验室(生命健康实验室)和天府永兴实验室(碳中和实验室)启动建设。文科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新增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即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四川大学中国南亚研究中心、国家四部委联合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新增省部共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即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全球传播协同创新中心;新增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1个,即波兰与中东欧问题研究中心;新增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区域研究中心1个,即欧亚研究中心。



2022年3月23日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揭牌



2020年5月14日四川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启动建设会



2021年12月23日天府永兴实验室揭牌仪式



2021年5月,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四川大学中国南亚研究中心”理事会暨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四川大学召开



2020年8月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召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校领导与基地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全体成员合影

三是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冯小明院士团队开创的不对称催化反应创新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张兴栋院士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新概念,团队研究成果2019年入选中宣部主办“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魏于全院士团队建立从基因发现到药物研发、中试生产、临床前安评及临床治疗等一整套创新药物研发的完整“技术链”。邵振华教授团队、苏昭铭教授团队、杨胜勇教授团队2021年先后在《Cell》《Nature》《Science》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获得全球医学领域广泛关注。2018年以来,学校牵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共10项,并列全国高校第8位,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居全国高校第5位;牵头获教育部一等奖11项,列全国高校第6位。多位专家学者荣获未来科学大奖、陈嘉庚科学奖、光华工程科技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等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社会奖项。2020年我校共有29项成果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0项,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9位;2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成果《检察官客观义务论》(四川大学法学院龙宗智著)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成果《宋会要辑稿》校点本,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刘琳、刁忠民、舒大刚、尹波等编纂

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启动实施“创新2035”先导计划

2021年1月21日,学校顺应全球科技革命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西部区位特点和川大多学科优势,按照“创新引领,布局十四五、展望十五年”的总体思路,在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率先启动了“创新2035”五个先导计划,其核心是以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为牵引,谋划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推进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创新突破。



2021年1月21日“创新2035”先导计划启动会

这五大计划分别是物质结构透明计划(聚焦物质内部微细结构、高通量表征、性能调控、精准合成及极端条件下的演化规律开展研究)、未来医学港湾计划(聚焦创新药物、生物材料、高端医疗器械和精准医学开展研究)、天地一体与生态演化计划(聚焦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化驱动机制开展研究)、信息软件与底层算法计划(聚焦光电子与微电子器件及集成、底层数理算法与软件架构设计开展研究)、文明互鉴与全球治理研究计划(聚焦中华文化全球传播与文明互鉴、区域历史与考古文明、儒释道思想融合创新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国家安全治理与应急管理等开展研究)。



“创新2035”五大先导计划

该计划是学校集中力量做有组织科研的重要体现,更是学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通过体系化、有组织的规划实施,已取得一些重要进展,如物质结构透明计划,华西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首次揭示3.1Å全长四膜虫核酶冷冻电镜结构,研究成果在《Nature》发表;未来医学港湾计划,华西医院被国家发改委列为首批国家医学中心“辅导类”创建单位,并牵头组建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天地一体与生态演化计划,我校牵头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作为技术支撑牵头单位推进建设“天府永兴实验室”,并成立了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信息软件与底层算法计划,国家级创新平台——天府工程数值模拟与软件创新中心于2022年1月7日正式揭牌;文明互鉴与全球治理研究计划,其全面参与的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获重大进展,等。

当前,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重大机遇,学校正在积极对接国家、部委、省市政策资源,并在人财物等多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切实推进“创新2035”先导计划高质量实施。

以“信息+”“医学+”为抓手,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学科交叉基础雄厚的优势,自2019年起实施“医学+”“信息+”双引擎交叉行动计划,破题“新医科”“新工科”,加快科技创新。围绕“医学+”,构建了“医学+信息”中心、“医学+材料”中心、“医学+制造”中心和“5G医学转化应用平台”为主体的“三中心一平台”;围绕“信息+”,先后启动了“工业互联网研究中心”“智能交叉技术研究中心”等8个交叉科研平台建设,并成立了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过近3年的系统推进,医工融合已成功破题,迈出了由医学牵头、工科学院积极参与、融合社会力量的学科交叉融合发展道路,医工融合已成为四川大学的一张新名片。现今,“三中心一平台”已成功孵化出移动智慧就医、远程超声、新型试剂盒、口腔生物材料等48项成果,产出有效发明专利共计78项,向省委省政府递交疫情防控政策建议报告36份,新发布重点项目25项,打造了“政医产学研资用”全链条式创新发展集群。



2020年9月25日“新医科与医工结合”建设阶段成果展

“信息+”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互联化工平台”已形成工业园区安全防控核心技术,全力打造的先进互联工厂在省内外已推广应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研究中心”融合智能设计、智能装备、智能检测与运维,在面向工业现场的产品面型质量在线检测技术等领域已实现推广应用;“城市智慧防灾减灾研究中心”着力开发城市建筑地震灾害情景模拟、城市韧性分析框架及数据可视化等系统,部分系统已应用于相关政府部门。

创新体制机制,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五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以创新引领转化,以转化带动创新,取得系列显著成效。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做法被国家部委列为典型经验推广,被认定为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入选科技部首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科技部、教育部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单位”,获批成都市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改革措施被央视报道



2021年4月29日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授牌

学校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形成了以《四川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为统领性文件的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全方位系统性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五年来,学校与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国内外200多个地市和近1.2万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了300余个校地企产学研平台;累计承担了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技术开发、转让、服务和咨询项目1.6万余项,合作经费78亿元,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已成为相关行业的主导技术。

以科技成果“三权改革”为突破口,大胆探索职务科技成果确权改革,创新性地提出了浮动比例的分割确权评价方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确权工作体系。政策实施以来,已累计分割确权科技成果250余项,创办科技企业30多家,科技成果评估作价超过20亿元。《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报告2021(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显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多项指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其中,以技术转让(包括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方式转移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列全国高校第5位,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3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列全国高校第2位,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的科技成果奖励个人现金和股份总金额列全国高校第7位。

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培育及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组织精准对接,深化与东方电气、华为、中物院、成飞、核动力院、五粮液等行业骨干的产学研合作。与东方电气共同开展一批面向行业和国家战略需求的联合攻关项目,与华为公司合作共建2个联合实验室和黄大年茶思屋四川大学站,与核动力院合作共建6个联合实验室,与成飞集团共建“成飞-四川大学先进制造技术联合实验室”,与五粮液集团合作设立1亿元高端人才基金,加快推动构建校企创新联合体。



2022年4月8日四川大学-华为共建化学材料联合实验室签约



2020年4月10日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四川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汇聚全球校友资源,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四川大学校友总会汇聚全球校友企业家,首创全球校友创业家联谊会(以下简称“创联”)。经过不断的发展,创联共成立了9大分会,10家平台公司,汇聚数百家校友企业和上千名企业家会员,成为川大服务社会、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校地校企合作的重要阵地。以“学校+政府+校友企业”的模式,共同发起组建了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成都川大技术转移集团有限公司,让有实力、懂市场、与母校有特殊情结的校友企业家担当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搬运工”,帮助学校科研成果走向市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2020年6月19日成都川大技术转移集团有限公司揭牌

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需求,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学校以高质量科技资源供给为核心,以省市校共建世界一流大学为契机,确立了“深耕四川,辐射西南,拓展沿海,布局全国”的校地合作思路,充分发挥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优势,打造校地合作的“川大范本”。推进与四川省深化战略合作;与四川省科技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应急管理厅、公安厅等部门开展战略合作。探索形成与地方“共设一支资金、共建一个平台、共育一支队伍”为抓手的校地合作模式,校地战略合作覆盖四川省11个市州;首创“企业提需求、政府出资金、学校给配套”方式,与四川8个市州共设校地战略合作专项资金,总规模超过6亿元,实施校地联合研发项目660余项,带动地方投资约120亿,年新增产值超20亿元,引导和支持川大教师围绕四川市州地方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开展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深入推动学校科技创新资源与四川市州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依托学校优势学科资源,进一步辐射西南,拓展沿海,布局全国。与广西壮族自治区、黑龙江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青岛市共建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与南京市、江苏省产研院共建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主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以科技创新赋能成都高质量发展,支撑成都极核主干功能。与成都市武侯区共建面向新经济的技术交叉与转化中心,项目载体已建成竣工,将于2022年底投入使用。聚焦武侯区打造新材料新兴产业需求,学校与武侯区悦湖科技城共建的先进材料领域大科学装置正加快推进。与成都市高新区签署协议共建未来科技城;与成都东部新区、成都兴城集团签署协议共建健康医学中心(未来医学城)。依托我校人文博物馆和自然博物馆馆藏优势,与成都市合作共建开放型人文•自然博物馆群,打造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新名片和世界文化名城的新地标。



2020年8月21日与成都市高新区签署深化创新合作暨未来科技城科教项目合作协议



2020年9月29日与成都东部新区、成都兴城集团签署《成都健康医学中心(未来医学城)项目合作协议》

围绕涉藏涉疆问题、中印关系、生物安全等主题,我校提交的研究成果中有8篇获得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批示,7篇研究成果获中央政治局常委批示。我校主动服务国家安全与对外战略,2017年11月我校和印度中国研究所共同举办“眉山对话”,成功搭建中印高级别二轨对话平台,这是国内第一个由高校推动的论坛,在我外交部和驻印使馆的推动下,中印高级别二轨对话正在朝机制化发展。我校深度参与中俄“长江-伏尔加河”地方合作理事会,主导中俄两河流域高校联盟工作。

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践行医疗国家队使命

学校始终坚持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放在首位,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目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着力建立与“健康中国”相匹配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附属医院科研实力稳居国内第一方阵,医疗服务质量在中国乃至世界有着重要影响和卓著声誉。

在2021年医学院校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中,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排名全国第5,科技实力稳居国内医学院校第一方阵;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排名第一,且连续第九年稳居全国第一;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在STEM排行榜和ASTEM排行榜中均位列口腔医学全国第一;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在妇产科学领域排名全国第5,儿科学位居全国第6。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18所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

作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国家级医学中心和疑难危急重症诊疗中心,川大华西践行“国家队”使命,以人民生命健康为核心,积极强化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截止2021年底,四所医院年均门急诊量总计达到1200余万人次,出院病人30余万人,各类手术20余万台次。各附属医院推进医联体生态圈建设,助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华西远程联盟已覆盖25个省、市、自治区的696家医疗机构,通过华西远程医学网络累计培训486家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147万人次,开展疑难病例远程会诊6974例次。华西妇儿联盟覆盖四川省及云南省19个区县。华西口腔专科联盟成员单位356家,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远程协作平台荣获中国医院管理协会颁发的2021年全国“远程医疗协作典范单位”。

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重大灾害面前,川大华西勇担使命,冲锋在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附属医院组织选派近千名医护人员驰援全国各地及境外,为国家和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川大贡献。我校华西医院和5名个人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荣誉称号,6个集体及26人次获“四川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表彰。学校大力开展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开展临床研究;2022年3月,疫苗III期临床试验完成,正在国内申请附条件上市。由我校华西医院牵头筹建的国际应急医疗队(中国四川)正式通过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团队的认证评估,成为全球第十五支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应急医疗队(EMT),同时也是全球第一支世界最高级别的非军方国际应急医疗队。



我校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重室研发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我校华西医院和5名个人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18年5月5日中国国家应急医疗(四川)认证评估会

四川大学立足川渝、辐射全国,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地方医疗水平持续提升。一方面积极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一带一路海峡经济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与海南省、福建省厦门市开展合作,建设四川大学华西乐城医院(研究院)、华西厦门医院(研究院),深度领办三亚市人民医院。另一方面深度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与成都天府新区、东部新区、高新区等开展深入合作,华西天府医院、华西东部医院、华西高新医院等陆续启动建设或已投入使用。



2021年12月30日华西乐城医院项目封顶仪式



2021年3月26日华西厦门医院项目封顶



2021年10月13日华西天府医院开院仪式

勇担社会责任使命,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四川大学接受中央和四川省任务,定点帮扶“三区三州”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凉山州甘洛县、省级贫困县广安市岳池县;同时还承担21家老少边地区县级医院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任务及援藏援疆援非、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任务。

脱贫攻坚以来,学校总计支持甘洛县、岳池县经费12839.93万元;培训地方党政干部3011人、专业技术人员7479人,通过远程教学方式培训甘洛医护人员20700人次;累计向甘洛县、岳池县派驻帮扶干部30人。

同时,学校依托教育、医疗综合优势,组团式开展“大帮扶”,包括医疗对口支援、援藏援疆援非及支援西部地区高校等内容。帮助藏大建立口腔医学系,实现西藏口腔医学人才培养零的突破;对口支援和帮扶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及口腔分院、西藏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及其他藏族地区医疗机构,截至2020年底为西藏基层医疗机构培训医务人员8381人次。帮助西藏成办医院成功创建“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帮助西藏自治区建设了“西部儿童心血管疾病诊疗及研究协作网”“四川大学华西口腔西藏分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西藏自治区妇产儿童医院”,填补高原先心病介入治疗和口腔医学教育的空白,免费救治先心病儿童1300余名,同时填补了西藏地区长期缺少省级妇产儿童医院的空白,有力地提升了西藏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



四川大学支教老师带领当地幼儿教师集体备课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华益民教授团队和接受手术的儿童在一起



四川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甘洛分团开展普通话推广志愿服务

经过学校全体师生八年来的不懈努力,学校定点帮扶的甘洛县、岳池县均成功脱贫摘帽。学校定点扶贫工作在国家相关扶贫考核中多次获“好”的评价;“医疗扶贫彩虹桥救助儿童先心病患者项目”被评为教育部第四届十大精准扶贫典型项目;在四川省定点扶贫工作表彰中,学校2017-2019年度连续荣获“四川省定点扶贫先进单位”,学校扶贫办获2020年度“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人荣获2020年度“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名扶贫干部获“四川省优秀第一书记”,1人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贡献奖。学校精准帮扶的格布村2020年6月被评选为“凉山州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7月入选《凉山州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案例选编》。

五年来,四川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等方面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学校人才、科技及医疗综合优势,切实履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职责使命,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水平不断提升。面向未来,四川大学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牢记国家和人民重托,心怀“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川大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奋进!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