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我们奋进的五年·发展成就巡礼】电子系:以人为本、顶天立地、开放交叉

来源:清华大学  2022-09-26 10:42:48   70991 阅读

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第十五次党员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是在学校开启新百年第二个十年新征程、全校师生员工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肩负着汇聚智慧、形成共识、统筹规划、引领发展的重要使命,既要全面总结过去五年学校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也要认真分析新形势新问题,为学校新百年新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谋定方向、擘画蓝图。

为迎接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的召开,我们特推出“我们奋进的五年•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报道,多维度、立体化地呈现学校及各单位近年来事业进步的新面貌,展现新时代清华人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气神,总结凝练改革发展的好经验。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考察时强调,追求一流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超越的过程,要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在“两个大局”的大背景下,电子工程学科面临革命性变化的战略机遇。近年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以下简称“电子系”)逐步确立了建设国际领先电子工程学科的发展目标,启动了一系列重要改革,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面向新发展阶段,电子系秉承“以人为本、顶天立地、开放交叉”的原则,以培养世界一流研究生为关键性突破点,奋力建设世界一流电子信息学科。

一、坚持以人为本,引进和培养世界一流人才

为发展国际领先的电子工程学科,建设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2013年9月,电子系正式启动人事制度改革。从改革的理念、体制机制、实施细则等不同层面开展工作,有效推动了优秀人才引进工作和现有教师的转型,提升了整体人才队伍的水平。2020年,电子系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更加重视世界一流人才引进,建立人才招聘委员会,有效加强人才引进工作,以人才引进促进学科建设,修订教师聘任和管理办法,改进引进、考核、长聘制度,加强准聘期教师的流动,激励长聘教师基于基础创新和国家需要开展高水平研究。通过建立新教师培养体系、持续提高教师待遇、设立传信青年学者基金和冠名博士后项目等方式支持教师发展。建立松耦合的、围绕重点方向开展有组织科研的教师团队,搭建交流平台,充分促进学科交叉。到2021年,电子系共引进优秀青年教师19人,均入选国家级人才/青年人才项目,逐步形成了学术导向、追求卓越的人才氛围。

学生培养方面,为了适应学科和产业的发展变化,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工程人才的需求,切实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多样化的本科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研究,电子系于2009年确定以“信息载体与系统的相互作用”为统领电子信息科学类本科知识结构的核心概念,把多组载体与系统的相互关系统一起来,形成明确的层次递进关系,勾画出电子信息科学类知识体系的结构。在此基础上,电子系设计出覆盖两个一级学科知识面的以十门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的新课程体系,统一了专业核心知识架构。该课程体系自2011级开始实施,教学重点亦从传授知识向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架构转移。目前,电子系已出版核心课教材七部,获评国家级优秀教材两部、市级优秀教材四部,优秀教材获奖总计48项,出版教材被众多高校广泛使用。



新出版的核心课程教材

2020年,电子系以“基础夯实、前沿导引、本研贯通”为理念,梳理学科树并启动本研培养改革。在“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课程体系基础上,启动光电子、AI+系统、集成电路和未来通信共四个因材施教项目,探索产教融合培养新模式,为学有余力、专业兴趣明确的学生提供专门的科研指导和产业实践条件,促进本科生高质量、多样化、贯通式培养。同时,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电子系推动校企课程共建新模式,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美团和商汤等行业头部企业联合开设“高等机器学习”等三门专业课程,并面向专业硕士开设“领导力开发”等五门校友和行业专家课程,拓展学生产业视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二、坚持顶天立地,推进科研成果上“书架”和“货架”

面对学科革命性变革的战略机遇与一流学科建设的要求,电子系逐步建立层次丰富、灵活适应的科研新体系,推动电子系科研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电子系新增了一批团队,瞄准新方向进行探索,以适应技术发展和满足国家需求。“十三五”期间,电子系“萌生—选择”机制促进原创性研究,加强学科交叉的做法逐步成熟。电子系在光电器件、光声成像、量子芯片等方向开展了前沿探索,许多方向已经获得明显进展,并逐步成长为电子系的重点规划研究方向。

2021年,电子系重点推进了科研团队管理制度改革,执行注册制,鼓励教师按照研究兴趣自愿组合形成合力,以灵活高效科研团队建设机制适应电子信息领域的快速发展。通过博士生名额、机动面积、自主科研项目等资源分配实现有效激励;在研究定位、问题选择上提升学术品位;通过专家评审,领导逐个沟通等方式加强检查考核,目前由系内92位教师组建了19个科研团队,既包括多个长期稳定的优势团队,又瞄准新兴前沿和交叉学科形成了一批探索团队。

此外,为探索一套适合电子工程学科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构建起社会信息输入高校的新模式和高校科研成果输出转化的新模式,推动电子系的学科发展,电子系于2015年7月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成立“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简称“电子院”)。2020年起,电子院着重促进电子系技术与产业应用合作,推动有组织的科研并与科技领军企业推进大颗粒度科研合作,形成GBT(政府-企业-清华)成果转化创新模式。电子院一期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天津市各级政府的肯定,2021年1月,清华大学(电子系)与天津市滨海新区政府、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顺利签署了联合建设天津电子院第二期合作协议。电子院建院六年来,孵化电子信息学科成果转化企业54家,建成三个技术平台和三个应用平台;为电子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引育专职人员600余人,与电子系联合培养电子信息创新创业工程硕士112人。



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

三、坚持开放交叉,建立高效的治理体系和开放的学科文化

2021年,围绕电子信息学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电子系启动治理体系改革,提升学科治理能力。确立电子系、校友会、电子院“三位一体” 的管理模式,设立系机关、研究所、专项工作、科研团队四板块管理机制,建设“四轮驱动”的人力资源体系,有效促进教师团队、行政团队、工程团队、外部资源团队协同联动,大力拓展人力资源。建立电子系宣传工作新机制,搭建了从虚拟到现实空间的五类媒体信息载体,建立重点工作机制,推出了高品质视频等亮点媒体产品,有效促进了系内系外全体系的信息流通。围绕重点战略方向整合配置学科资源生态,力争构建“政产学研金”全体系闭环生态,推进数字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学科建设新格局。

近年来,学校推行了大颗粒合作及产学研深度融合专项计划等新的校企合作模式,鼓励在相关领域内进行跨院系、跨学科的有组织科研。电子系目前与建筑、土木、机械、车辆、电机等多个院系开展面向前沿的跨学科交叉领域研究;参与包括在汽车、集成电路、智慧场景、煤矿智能化等多个领域开设的校企联合研究机构以及大颗粒合作。2015年以来,跨学科交叉研究成果发表在综合性期刊如《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上,共17篇。

2018年,电子系成立清华校友总会电子工程系分会并组建了校友工作办公室。构建了校友联络体系、校友宣传体系、校友活动体系、校友数据系统、校友服务体系五大工作体系。五大工作体系的持续运营,有效促进了校友与学校、院系、学生、产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2022年,电子系迎来建系70周年。以“开放 凝聚 创新 无限”为主题,电子系积极总结70年的历史沉淀和工作积累,举办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建系70周年学术论坛”等多个学术会议;全面改造提升了罗姆-电子工程馆室内空间,并通过融合线上线下多元视觉效果,组织了全新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史展、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70周年系庆科研展;组织编写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70年70人校友访谈》等系列文集,联合多本学术期刊推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70周年系庆专刊与专题,进一步凝聚各界校友和社会力量,形成电子工程学科的广泛影响力。



电子系70周年系庆大合影

2022年,恰逢电子系建系70周年,在建系70周年纪念大会上,电子系明确提出了“扎根中国大地 矢志创新引领 提升发展质量 奋力建设世界顶尖电子工程学科”的发展目标。展望未来,电子系将紧紧抓住时代机遇,把党的领导作为办学的根本保证,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把学科建设作为办学的根本支撑,传承创新、锐意进取,以人为本、突出特色,力争早日建成世界顶尖的电子工程系学科,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大批领军人才、输送世界一流科研成果,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世界科技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