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读法万卷求明理,足行万里为致知 ——法学院2022年“明理致知”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来源:清华大学  2022-09-13 15:02:15   721 阅读

自田野中明民情之理,从大地上致善法之知。在全面依法治国向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下,清华大学法学院“明理致知”品牌项目实践强调法学专业特色,重视实践中的学术底色,以法学专业认知为核心,融合服务建设、普法宣传等,在过去的两年中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笔墨求索法治前沿,用真心服务基层一线,产出了丰厚的实践成果。

2022年暑期,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明理致知”实践品牌项目以法学专业调研为底色,与乡村振兴工作站、学生书脊支教团合作,围绕普法支教、法治调研、学术探究等主题展开社会实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青年力量。

读书明理,普法以诚,“普法支教”推动建设浓厚法治氛围

学法以明道,用法以立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怀揣将法治火种播撒在祖国大地的理想,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学子们行走在宣讲路上,以法治之声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00912-2022年清华大学法学院“明理致知”暑期社会实践纪实-陶胤霖-“明理致知·书脊计划”支队在贵州.jpg


“明理致知·书脊计划”支队在贵州合影

“明理致知·书脊计划”支队来到贵州,利用法学专业优势,寓教于乐,针对不同年级设计了具有区分度的普法课程,包括“《民法典》的理解与应用”“青少年自我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等与未成年人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此外,支队成员还与当地学生讨论“高空抛物”“高铁霸座”等社会热点问题,并结合法学专业知识进行了解析。课程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对于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有了更具体、更准确的认知,对法律的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法学院2019级本科生范秉璋表示:“最有成就感的是,会有同学在课后来主动问我一些刑法知识,这让我感觉到,我在一些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法律的种子。”


20200912-2022年清华大学法学院“明理致知”暑期社会实践纪实-徐子馨-“法言心声”赴江苏邳州支队支队成员在支教.jpg


“法言心声”赴江苏邳州支队成员支教助学

法立于上,教弘于下,普法工作任重道远,帮助青少年扣好法治观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法言心声”赴江苏邳州支队于7月26日至8月1日在江苏邳州新城中学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普法支教助学活动。其间,支队结合成员专业知识,为同学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法律与环境保护等课程,播种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让同学们初步树立起对“环境中的法律、法律中的环境”的基本认知,助力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以自身力量践行清华学子的担当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察法观俗,知法以衡,在“基层法治调研与建设”中探究法治与民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在实践调研中感悟国情民情,在基层一线深化法理认知。


20200912-2022年清华大学法学院“明理致知”暑期社会实践纪实-郑凯轩-“清华大学法学院'明理致知'赴浙江台州法律实践支队成员访谈当地村民民”.jpeg


“明理致知”赴浙江台州法律实践支队成员访谈当地村民

“明理致知”赴浙江台州法律实践支队走进大小浦村等各个村落,在深入调研房产产权、习惯法与成文法适用及地方政府纠纷调停方式等问题的过程中,支队了解了大陈岛“大综合一体化”的司法改革,体会到基层公共治理的智慧与羁绊,也发掘出大陈岛基层法治真实鲜活的样貌。


20200912-2022年清华大学法学院“明理致知”暑期社会实践纪实-李书帆-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浙江岱山支队成员调研涂口村.png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浙江岱山支队成员调研涂口村

此外,“明理致知”品牌项目与乡村振兴工作站达成合作,让法治建设浸润乡村。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浙江岱山支队深入村岛,运用专业知识回应生态文明语境下乡村的法治难题。支队成员构建了凉峙村的碳排放-碳吸收清单,提出八条改进建议,为当地的环保立法、产业发展法规规划提供新思路。支队成员纷纷表示,乡村振兴,法治先行,能在实践中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乡村振兴的事业相结合,为人民贡献青春力量,是一件光荣且幸福的事。

前沿探索,明法以精,“学术前沿探究”把握时代发展脉搏

法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进步。探究法律前沿,无疑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绕法学的前沿问题——“土地三权分置”这一创新制度,探梦琅琊——清华大学法学院学生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支队深入始终走在农村改革前列的小岗村,先后与小岗村司法所等部门开展座谈,了解到土地确权证书的颁发、土地流转平台的建立等多个土地政策变动的关键节点,以及政府、企业与村民之间常见的土地纠纷情况。支队在调研当地自然景点、植物园和生态民宿等旅游项目后,总结出政府与村民合作利用土地所带来的巨大变革与未来农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让法学专业的分析方法在实践中展现生机,启发支队成员进一步探寻学术研究道路。

法学院2021级本科生勾雨诗表示:“了解大包干的历史和沈浩同志的事迹、聆听了各单位基层工作人员对土地纠纷问题的见解后,我深感土地政策改革和实施的不易。作为一名清华大学的法学生,我也感到重任在肩,希望未来能为相关法律的完善和普及出力。”

我国已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征程,人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显著提高,法治已然成为社会的基本准则。作为新时代青年,清华大学法学院“明理致知”实践团深刻践行“行胜于言”的清华校风,结合专业知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专业的法治视角观察十年变迁,用实际行动助力法治建设,在实践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努力成长为可堪大任的法治英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清华力量。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