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6时52分,编号B-001J的C919大飞机在浦东机场起飞,9时54分安全降落。这标志着中国商飞公司即将交付首家用户的首架C919大飞机首次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更标志着距离国产大飞机翱翔天际又进了一步。可以说中航大人一直陪伴着C919的翱翔,一直以来,中航大在适航审定方面为中国大型客机的自主设计制造做出了杰出贡献,在C919技术方案联合论证、安全性技术评估管理与文件体系、适航工程体系、供应商管理体系和客户服务技术体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适航取证是确保民用航空产品满足最低安全标准(适航标准)的技术管理和验证过程:民用航空产品必须按照适航要求进行设计;申请方必须有合适的组织体系保证设计满足适航要求的产品的能力;申请方必须用计算、分析、检查、试验等方式向中国民航局表明其符合适航要求。只有经过适航审定和验证并取得适航证件的产品才能进入市场。
为了做好民用航空产品适航审定工作,满足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需要,2007年原国防科工委和原民航总局共同成立了“适航联合推进委员会”,下设两个技术支持机构,适航审定技术与管理研究中心为其中之一,挂靠中国民航大学。适航审定中心先后获得“全国民航工人先锋号集体”称号,参与中心建设研究的教师先后1人获得全国民航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得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评民航局优秀共产党员,4人获得中国民航大学“十佳教师”,5人获得中国民航大学优秀教师标兵,8人获得中国民航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学校长期注重民用航空产品的适航理论、技术的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在适航审定、航空安全、航空维修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支具有良好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的科研与教学队伍。先后选派了数十人多人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先进国家学习适航相关技术,培养了一大批适航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学校已有的学科优势和研究基础,为民航适航审定能力的提高,为我国民用航空工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和人力支持。
2008年5月,大型客机联合论证工作在上海展开,全国60余家单位(大学、研究所和航空企业)的300多名专家参加了此次联合论证工作,中心派2名专家参加了适航联合论证工作组和四性联合论证工作组。在联合论证工作中,中心主持了8份论证支持报告的撰写工作,并承担了多份报告编写工作。参加大型客机联合论证工作,树立了学校在大型客机预研工作中工作扎实、作风硬朗、治学严谨的良好形象,奠定了我校在大型客机项目中的地位,也标志着中航大从民航领域走入了航空设计领域。
2009年,适航中心在分析国内外适航规章和民机研制趋势的基础上,与中国商飞合作开展适航工程体系建设研究,编制完成适航工作手册。
2010年,中心参加C919等国产运输机的型号合格审查工作。
事实上,全面参与国产运输机型号合格审查工作只是适航中心的一小部分工作。近年来,适航中心还在研究和梳理中国民航适航法律法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体系地对运输类飞机适航审定规章进行了深入研究,梳理出了一系列的适航审定指导性材料。特别是利用几年的时间,将25部规章共395个条款的来龙去脉、安全意图、技术背景等研究得非常清晰,这对提高我国局方的适航审定水平和增强工业方的符合性验证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人才”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围绕如何培养适航审定、民航安全方面的人才,中国民航大学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科布局,2021年为适应航空安全国家战略和民航业持续发展需求以及学校“顶尖安全”目标的实现,学校整合相关学科专业资源,以适航学院、民航安全科学研究所、安全质量研究所等单位为基础重新组建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围绕航空安全的人(安全运行)、机(航空器适航)、信(信息安全)、管(安全管理)等方向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相关工作。学院设置了四系七研究机构——四系包括:安全性与适航系、人因工程系、安全与应急管理系和网络空间安全系;七研究机构包括:未来航空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民航局工信部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技术与管理研究中心、天津市航空装备安全性与适航技术创新中心、民航信息安全管理与测评中心、民航航空器适航审定技术重点实验室、民航热灾害防控和应急重点实验室和民航安全科学研究所。
国产大飞机要翱翔天际,一方面需要占据制定国际民航规则标准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另一方面需要具有引领国际民航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如正在建设中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技术重点实验室主要针对C919、C929等国内民机型号适航审定中存在的“卡脖子”问题,以及人工智能、北斗等新技术新方法应用所带来的安全性挑战开展研究,提出解决方案,保证飞行安全。
建设民航强国,紧跟时代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未来的万里长空之上,让世界航空形成”ABC“格局,让"C"变得更加强大,是每一位中航大人心中的强国梦。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