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之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威胁。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性响应。2022年4月21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海滨受邀来到才斋讲堂,全面系统回顾了全球气候治理的历史进程、关键进展及其不足,总结了全球气候治理的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变迁及其原因,并结合当前“碳中和”的最新发展与俄乌冲突的最新局势探讨了全球气候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深化了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实现双碳(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张海滨教授主讲才斋讲堂第228讲
张海滨教授首先从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讲起。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从1990年以来发布了六次从科学角度严格论证的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化正在发生且气候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由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和危害日益广泛、严重而深远。在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时,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因此,通过全球范围内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合作进行全球气候治理,减缓和消除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威胁迫在眉睫。
围绕全球气候治理的历史进程,张海滨教授指出,1990年第45届联大正式启动国际气候谈判,由此拉开了全球气候治理的序幕。在迄今为止3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全球气候治理在曲折中发展。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1997年《京都议定书》,再到2015年《巴黎协定》,全球气候治理经历了多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节点,产生了诸多重要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全球气候治理的目标、原则、规则、谈判格局、结构、绩效等也在产生着深刻的变化。然而,当前全球气候治理仍然面临着减排力度不够、领导力赤字严重、全球气候治理体制不完善、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等诸多挑战。总体而言,气候风险的加剧、全球化的演变、大国关系的变动、科技的发展和全球治理的推进是30多年来全球气候治理历史进程的主要驱动因素。近年来,各国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和承诺,全球气候治理大变局时代悄然来临,大国(集团)博弈愈演愈烈。俄乌局势对全球气候治理产生重大影响,需要密切关注,妥善应对。
讲座现场
谈到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作用和角色,张海滨教授指出,1990年以来,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作用和角色在不断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1990-2006)到积极贡献者(2007-2014),再到积极引领者(2015年至今)的三阶段重要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积极贡献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理念,在谈判的关键环节发挥关键作用,进一步加大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力度,积极推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同时加大对外气候援助,其引领作用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而来自国际层面、国内层面和领导人层面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是促使中国开始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真正动因。但当前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仍旧存在发挥不充分、不全面的问题,如议程设定能力和协调能力不够强,在全球气候治理体制改革中的规则制定权和话语权不够大等等。为此,未来应当系统研究中国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战略和路径,提供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张海滨教授特别强调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世界各国的最大利益契合点和最佳合作切入点。
讲座最后,同学们踊跃提问,张海滨教授与同学们热情互动,耐心解答。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