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特等奖8项、一等奖18项!我校在2021年省级教学成果奖中再创佳绩

来源:四川大学  2022-04-14 10:00:59   1445 阅读

近日,四川省教育厅公布了2021年省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高等教育共评选出350项教学成果,四川大学喜获55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特等奖8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27项,与兄弟高校合作完成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奖数量位列全省高校第一。

项目名称

完成人员

所属单位

奖项

“厚基础、强实践、宽视野”的材料类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重塑和实践

刘颖、朱建国、叶金文、黄维刚、杨为中、吴朝玲、吴家刚、张云、王泽高

四川大学

特等奖

“产学研用创”协同驱动的大水利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谢红强、陈建康、许唯临、刘超、李渭新、黄晓荣、李洪涛、李艳玲、覃光华、尹建平

四川大学

特等奖

重融合 强实践 促创新——一流卫生检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裴晓方、李永新、邹晓莉、汪川、王国庆、曾红燕、孙成均、史莹、郑波、左浩江

四川大学

特等奖

卓越引领,医工融合,“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叶玲、张凌琳、赵志河、何苗、王了、岳莉、袁泉、罗恩、林云锋、于海洋

四川大学

特等奖

学术传承、文明互鉴与话语构建——中文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曹顺庆、张弘(普慧)、胡易容、周维东、王彤伟、庄佩娜、叶舒宪、蒋承勇、李伟昉、王一平

四川大学

特等奖

大学生财经素养通识 教育的实验教学体系创建与实践

徐玖平、李小平、卢毅、应千伟、牛永革、胡知能、吴鹏、张攀、刘海月、郑洪燕

四川大学

特等奖

多元浸润 精准培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张林、兰利琼、叶玲、李卡、邓富民、吴迪、冉桂琼、武梅、卢莉、贾舜宸

四川大学

特等奖

厚植育人文化 锻造转化能力 基于研究型医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李为民、卿平、姚巡、柴桦、张猎、曾静、王星月、程春燕、蒲丹、谢红

四川大学

特等奖

以弘扬江姐精神为引领的四川大学红色文化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

曹萍、张红伟、李建华、党跃武、徐海鑫、毕玉、张学昌、陈森、赵露、焦阳

四川大学

一等奖

强基础 多交叉 促融合——四川大学专业建设内涵发展的路径与实践

李华、梁斌、李怡、洪玫、赵云、徐友才、王鹏、邓屹立、杨利琴、张艳霞

四川大学

一等奖

医工融合跨界人才“五维五贯”双创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尹光福、张兴栋、林江莉、王云兵、杨为中、芶立、樊渝江、赵伟锋、蒲曦鸣、陈艳雯

四川大学;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四川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一等奖

发挥学科优势,全方位加强数学类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李安民、张伟年、彭联刚、胡兵、寇辉、谭友军、张德学、彭国华、付晓玉、刘建军

四川大学

一等奖

“化学+”多维协同育人内涵与实践

王玉忠、郑成斌、苏燕、姜林、陈思翀、李梦龙、宋飞、夏传琴、祝良芳、王健礼

四川大学

一等奖

根植“两山论”,面向西部多元协同培养地矿环境类跨学科人才

董发勤、王贵荣、许强、谢鸿全、钱会、陈结、刘敏、李虎杰、王彬、孙仕勇

西南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长安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

一等奖

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导向的大土木宽口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熊峰、张炜、阎慧群、兰中仁、戴靠山、谢凌志、王庆国、谭茹文、张堙、李娟

四川大学

一等奖

面向新工科建设的轻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与实践

石碧、刘晓虎、何有节、王志伟、彭必雨、刘跃军、冯国涛、宋海燕、林炜、王亚楠

四川大学;暨南大学;湖南 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

一等奖

四川大学“信息+”化工新工科模式构建和实践

梁斌、郭孝东、吉旭、唐盛伟、袁绍军、陈良银、张辉、陈晓、周堃、党亚固

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

一等奖

基于跨学科教育范式,构建“软件工程+”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洪玫、蒋斌、张意、侯明正、董柯平、王宠、王鹏、李茂、余静、魏炜

四川大学

一等奖

厚基础、强综合、促创新的生物学一流本科人才实践育人改革与探索

林宏辉、邹方东、王甜、李佛生、熊莉、杨春蕾、张大伟、王茂林

四川大学

一等奖

深度融合信息技术 构建多模态临床技能实验教学新范式

蒲丹、王坤杰、周舟、贺漫青、曾多、胡建昆、韩英、万学红、张超、熊茂琦

四川大学

一等奖

以红色文化和卓越学术引领的基础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李昌龙、黄灿华、梁伟波、李华、刘肖珩、刘戟、朱玲、袁东智、张舒羽、肖世维

四川大学

一等奖

思政导航 标准导向 机制导入:卓越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姜晓萍、范逢春、夏志强、罗亚玲、衡霞、李强彬、郭金云、李晓梅、兰旭凌、雷尚清

四川大学

一等奖

以卓越学术为引领的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发展模式的构筑与实践

张红伟、李正良、兰利琼、王清远、黄宗贤、周加贝、黄璐、刘黎、蒋明霞、刘皓

四川大学;重庆大学

一等奖

研究型大学“财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蒋永穆、龚勤林、寇辉、骆桢、邹瑾、崔传涛、王彬、段磊、涂刚、周沂

四川大学

一等奖

“以赛带练-以赛促教-以赛比学”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龚勤林、蒋永穆、李航星、朱莉、余川江、曾武佳、陈弘、邓丽、熊兰、余澳

四川大学

一等奖

以 OBE 理念为基础的高分子专业创新创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赵长生、木肖玉、徐源廷、唐颂超、辛振祥、冉蓉、冉起超、孙树东、邱逦、赵伟锋

四川大学;华东理工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一等奖

创新创业引导,社会价值引领--影视与戏剧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与实践

吴卓、李蔷、杨怡静、袁一民、高子棋、贾华、赵怡涓、周兰、周田

四川大学

一等奖

以强化技能集成训练为特色的多行业多灾种安全应急教育体系改革的川大实践

敖天其、金永东、陈勇、何柳、邓欢、位爱竹、袁斌、廖林川、许欣、田兵伟

四川大学

二等奖

铸牢诚信底色,涵育道德风尚:四川大学构建学术道德教育体系的探索实践

郭勇、陈华明、李栓久、严斌宇、肖先勇、李侠、吴永超、吴宇、唐棣、郑炳伦

四川大学

二等奖

西部地方高校机电类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蒋刚、李文强、李淑娟、蔡长韬、蔡勇、彭悦、郝兴安、郭鑫、邓星桥、任涛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华大学

二等奖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何勤、尹红梅、秦勇、李成容、黄园、宋振雷、杜俊蓉、章程、杨俊毅、李国菠

四川大学

二等奖

实证驱动、文理兼修:数据时代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的多维体系建构与实践

左卫民、詹小平、杨亦晨、赵悦、赖洪亮、马婷、方智阳

四川大学

二等奖

新时期考古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霍巍、王煜、白彬、李映福、吕红亮、周静、董华锋

四川大学

二等奖

跨界协作 学科交汇——适应新型主流媒体的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蒋晓丽、侯宏虹、张悦、韩芳、张盛强、操慧、张放、胡易容、曾元祥、张杰

四川大学

二等奖

史料搜集·数据建模·文本勘探:契合新文科建设的历史学数字人文教学探索

杨天宏、郭书愚、范瑛、王果、李建艳、邹立波、周琳、李德英、周鼎、周月峰

四川大学

二等奖

以数学学科竞赛为抓手,提升大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改革与实践

胡兵、徐友才、荆燕飞、马敬堂、潘小东、胡朝浪、谭友军、柏明强

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

二等奖

放射化学以“家国情怀和双创”为引领的育人体系探索与实践

郑成斌、丁颂东、夏传琴、马利建、李梦龙、廖家莉、李首建、金永东、刘宁、冯文

四川大学

二等奖

服务国家战略 促进科教融合——物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张红、朱建华、龙炳蔚、李鹏、张志友、贺言、齐建起、李志强、白春林、王鹏

四川大学

二等奖

聚焦能源变革 厚植创新土壤:电气类一流课程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

李长松、张英敏、赵莉华、汪颖、戴婷婷、王顺亮、陈实、陈彬兵、余勤、肖勇

四川大学

二等奖

“电子信息+”多学科融合的新工科复合人才工程素质培养实践

冯国英、雷印杰、韩敬华、曹益平、周新志、何小海、李玮、魏俊、温文婷、张锡祥

四川大学

二等奖

质量为核多维评价——构建计算机类研究生一流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吕建成、陈宇、朱敏、赵启军、黎红友、黄云、易宗锐、骆学春、宁黎苗

四川大学

二等奖

产教协同 未来导向——“网安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陈兴蜀、杨频、王海舟、秦燕、梁刚、王文贤、刘亮、赵辉、刘嘉勇、胡晓勤

四川大学

二等奖

助力创新能力提升的药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

秦勇、何勤、时蕾、张榕、钱广生、余蓉、孙逊、蒋学华、董琳、柯博文

四川大学

二等奖

基于全生命周期健康的围产医学整合式教学创新与实践

母得志、张林、刘兴会、唐军、王华、石晶、唐英、滑心恬、姚强、余海燕

四川大学

二等奖

新医科卓越口腔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周学东、孙建勋、张凌琳、白丁、周瑜、谢蟪旭、甘雪琦、赵行、王了、郑庆华

四川大学

二等奖

胜任力 全维度 示范性——《诊断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改革与实践

包骥、曾锐、左川、吕晓君、曾静、岳荣铮、谭惠文、何露、翟硕、杨立为

四川大学

二等奖

推进“健康中国”的“口腔预防医学”社会服务型人才的创新培养与实践

胡涛、程然、程立、周红梅、尹伟、刘洋、龙虎、李雪、洪潇、鄢澜

四川大学

二等奖

海纳百川 学科交叉 培养新时代复合型生命科学创新人才

赵云、魏炜、赵建、杨皓岚、吴俊、尹进、蒲亦非、蔡浩洋、何丹、吴传芳

四川大学

二等奖

大健康背景下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建设实践

梁宗安、罗凤鸣、贺庆军、何成奇、刘陇黔、李真林、应斌武、郑芸、柏森、刘婷婷

四川大学

二等奖

多元维度与开放式教学法——《文学理论》课程方阵建设与实践

阎嘉、马睿、傅其林、刘文勇、任真、何燕李

四川大学

二等奖

打造“多元融合,因材施教”的科研训练体系,提升工科类本科生科学创新能力

崔宁博、敖天其、周新志、第宝锋、赵璐、梁川、张文江、刘铁刚、庄文化、贺宇欣

四川大学

二等奖

铸魂提能:构建价值与能力并重的多重融合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

王杰、伍剑波、朱鲁闯、陈建、郭鑫、方辉、刘晓宇、艾丽、胡瑞飞、黄菲娅

四川大学

二等奖

“四个创优”:全面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川大实践

李栓久、李建华、王洪树、刘肖、韩枫、黄丽珊、羊绍武、王彬彬、冯兵、郑晔

四川大学

二等奖

立足创新人才培养的工科基础化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章鹏、朱权、陈彦逍、周加贝、杨华清、高峻、吕莉、李娟琴、朱莉、谢锐

四川大学

二等奖

多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综合性大学艺术实验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

何宇、黄宗贤、吴卓、支宇、许亮、樊小西、李明、焦阳、岳阳、孙瑶

四川大学

二等奖

一直以来,四川大学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围绕通识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探究式—小班化”课程教学改革、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内涵式发展推进教育升级,不断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

今后,四川大学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发挥好教学成果奖的示范引领作用,继续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