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落下帷幕,化学院张曾等同学完成的参赛项目《适宜非常规油气开采工程的软物质密封材料》(第一指导教师:李再峰)荣获全国一等奖,全国共109项。这是学校首次跨进“挑战杯”系列竞赛“全国一等奖”行列,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实现了赛事重大突破、挺进了全国第一方阵。
同时,信息学院房敏营等同学完成的参赛项目《以体育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新探索》(第一指导教师:杜军威)荣获全国二等奖、机电学院周洋洋等同学完成的参赛项目《基于自主导航系统的溢油清理五体无人艇》(第一指导教师:肖强)荣获全国三等奖。学校在“挑战杯”竞赛国家层面上实现了获奖数量、获奖质量的“双提升”“双跨越”“双突破”。
在全国终审决赛前,校长陈克正专门看望了参赛项目组成员和指导教师,听取了校团委关于备战决赛有关情况汇报,并就答辩问辩环节进行了指导、有关参赛事宜提出了建议。党委常委、副校长丁林,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陈刚,以及科技处、研究生院、创新创业学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活动。
本届“挑战杯”竞赛于2020年10月启动,全校共推报1000余件作品,累计15000余名青年学生、指导教师参与比赛,项目数量和参赛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历经校赛、省赛、国赛三级赛事,开展材料审核、网络评审、现场答辩、专家论证等累计9轮,经过严格选拔最终由2件作品入围全国终审决赛,这是学校历届“挑战杯”赛事中数量最多的一次。期间受到疫情影响,比赛时间和形式多次变更,两个项目组成员在校团委指导下,在项目指导教师带领下,克服比赛推迟和临近毕业的影响,主动放弃节假日,深入地市、企业测试、调研40余次,撰写相关工作笔记、支撑材料60余万字,持续高强度、高质量、高标准推进项目完善、提升,不断增强项目核心竞争力和参赛硬实力。
在此备赛期间,校团委与项目组成员和指导教师始终在一起,敢打硬仗、啃硬骨头、知难向难,加班加点、埋头苦干、精准发力,保持定力、增强自信、用好规律,做好必答题、应对选择题、破解加试题,保优板、补短板、拉长板,发起攻坚战、冲锋战、突破战,积极整合校内外各种优质资源,主动把学校办学特色、学科优势转化为项目硬核实力、发展增量,邀请校内外各级各类专家40余人次开展近距离深度研讨辅导累计800余小时,先后召开项目组研讨会90余次,修改完善申报材料和答辩展示课件200余次,组织论证、实战路演70余场,确保两个项目以良好的参赛状态和精神风貌决战决胜全国终审决赛。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学校两大“A”类学科性赛事之一,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等部委联合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顶级权威赛事,是大学生以赛促学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学校学科建设和“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指标,对高校学科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两年来,学校在竞赛组织更加注重参与面、参赛作品数量持续扩容、获奖作品数量提质增效的激烈竞争新形态下,先后荣获山东省特等奖5项、一等奖1项、金奖4项,山东省银奖4项、二等奖5项,山东省铜奖7项、三等奖3项,实现了获奖数量和奖项质量同步逆势上扬,有力支撑了学校山东高校分类考核和以学科建设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充分体现了共青团“大局贡献度”。
近年来,校团委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弘扬科大家风、聚力攻坚突破,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主责,主动落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业,紧紧围绕青年学生“需要什么”、精准聚焦学校发展“需要什么”,攻坚中之坚、破难中之难,切实讲好讲透讲深“挑战杯”系列竞赛这一“思政大课”,让浸润其中的青年学生增强志气、骨气、底气,积极助力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立德树人成效,为贯彻落实学校“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取得突破,五年塑成优势”的战略部署,把我校建设成为“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引领行业进步”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