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我校特聘教授王可维AsadKhalil:我愿成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交流的桥梁

来源:西南政法大学  2022-02-10 09:50:09   524 阅读


记者采访王可维教授 (图片来源:第1眼—重庆广电)

近日,重庆广电第一眼《重庆专访》栏目特别推出“客从八方来”系列访谈,对话我校叙利亚特聘教授王可维,听他分享他在中国生活十多年的见闻和感受。

来自叙利亚的王可维教授,原名叫阿萨德.卡里尔。2010年,25岁的王可维来到中国留学,在重庆大学先后获得了民商法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还曾在四川外国语大学任教多年。2021年10月,王可维来到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成为了学校特聘教授。



记者采访王可维教授 (图片来源:第1眼—重庆广电)

王可维教授扎根高校,曾获得“中国最受欢迎外教奖”。他致力于“一带一路”研究,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我很幸运,能在中国有上千名学生,且教授的课程能帮学生扩展管理、法律和文化领域的知识。作为老师,我是用心在教,而不是照本宣科,对我来说,我不会遵照外国老师一贯的规则:下课了,课就结束了。我把学生们看作是一家人,我会教授他们课本以外的知识。”谈及获奖原因,王可维教授这样解释。



记者采访王可维教授 (图片来源:第1眼—重庆广电)

王可维教授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父母都是老师,目前都在重庆高校任教。他的母亲赛勒玛,还曾获得2017年度“中国十大外教”称号。因此,他认为,教学是融入在他们的血脉之中的,从基因上来说,他们就是老师,他的父母是他最好的榜样。他希望,未来他能跟随父母的脚步,努力工作,推动教育进一步发展。



记者采访王可维教授 (图片来源:第1眼—重庆广电)

除了在高校任教之外,王可维教授还是一名国际法律师。他发现在“一带一路”的合作过程中,中国与阿拉伯地区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在这之中的各种法律问题很值得研究。2022年1月12日,他的祖国叙利亚宣布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的新成员,这让他兴奋不已。

王可维教授认为,“一带一路”正在创造一个以和平共处为基础的世界,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正通过这一倡议来帮助“一带一路”沿线的所有国家共同发展。作为法律学者和研究者,他们正系统梳理中国的宪法和各种法律法规,向阿拉伯世界各国进行解释。另一方面,他们也试图为中国做同样的事情,解释和翻译阿拉伯国家中 “一带一路”成员国的法律体系,让中国能更好和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国家。

当前,王可维教授正着手在西南政法大学建立一个阿拉伯联盟法律研究中心。他想通过他的努力让西南政法大学和阿拉伯世界的顶尖大学有更多合作,通过建立“法律的桥梁”的方式,从法律的角度去了解彼此。王可维教授希望在未来,西政能成为阿拉伯各国教育部长强烈推荐的大学之一,吸引更多阿拉伯国家研究人员和阿拉伯学生来这里学习。

业余时间,王可维教授特别喜爱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2021年5月,他和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专家学者们去了一趟井冈山。

他认为,每一个文明,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里程碑。 在中国,里程碑不是一块石头,而是一座山,一座“里程山”。中国的未来和大家在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早已根植于当年井冈山发生的事情和取得的成就中。



节目介绍《红东方,我的中国之旅》 (图片来源:第1眼—重庆广电)

《红东方,我的中国之旅》 是王可维教授最近正在写的一本书。他告诉记者,这本书主要从文化的角度,记录了自己在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所见。他希望让世界知道,中国的生活是多么美好。也希望自己成为连接中国和阿拉伯的“桥梁”之一。



记者采访王可维教授 (图片来源:第1眼—重庆广电)

“中国为整个世界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大国,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经济体,她还是一个拥有优秀文化和伟大人民的国家。所以,作为一个在中国的外国人,我希望把我的经历告诉和分享给那些现在正在看我们的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的外国人。中国是如此美丽,我希望你们可以考虑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来贡献和投资中国。”谈及创作的初衷,王可维教授有感而发。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