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我校举办“与行者共话——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学术沙龙

来源:中国音乐学院  2021-10-20 15:52:40   460 阅读

10月13日下午,由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研究院、中国音乐理论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教育学院、内蒙古艺术学院安达民族音乐传承创新与传播中心共同主办,中国音乐学院教育学院承办的“与行者共话——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学术沙龙在教学楼201教室举办。中国音乐学院副校长黄虎教授出席学术沙龙,中国乐派研究院院长刘嵘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林小英、内蒙古师范大学杨玉成教授、内蒙古艺术学院非遗系那日苏主任作为与谈人和特邀嘉宾参与沙龙活动。各院系师生200余人聆听此次学术活动。



教育学院院长郭彪教授担任此次沙龙主持人,向现场听众介绍了到场专家及活动主题。学术沙龙围绕内蒙古艺术学院安达传承班的教学模式探索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如何将传统音乐纳入高校音乐教育中、如何面对教学模式背后机制等问题。


e951ac47028341a8b02edeed8faede5f.jpg


刘嵘教授首先对“与行者共话”的沙龙主题内涵进行界定。她谈到,杨玉成教授与“安达组合”在传统音乐传承与创新方面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在传承过程中面对是否创新、怎么创新的问题,“安达组合”与高校教育机制完美结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也是传统音乐传承团体“安达组合”为何如此深受年轻观众喜爱的重要原因。



林小英教授指出,“安达组合”的演出与教学给予她几点启发:首先,零门槛看表演的机会可以使人们随时随地处在音乐环境中,使其构成生活的一部分,凝聚人心;其次,音乐作为文化,是社会的痕迹或人们脑中的记忆,只有能被记住的文化才是传承;“安达组合”在常年的演绎中达到的团队合作、表演自如的默契是最大亮点。她还向在场师生推荐了保罗·利科的著作《记忆、历史、遗忘》,作为后期的阅读拓展。



安达组合的“引路人”——杨玉成教授谈及对高校传统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心得体会时谈到,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中他看到蒙古族传统音乐背后的本质性、差异性和创新特征。正因每一种音乐形式均有自身的传承机制,我们应该尊重差异性,而非教育模式的标准化和统一化。另外,必须认识到传统音乐本身拥有“创新”特征,而非一成不变,要勇敢面对传统音乐的“创新”实现教育模式多元化。此外,传承与创新不应是二元对立的关系,应该重新定义传统音乐的创新。在被问到如何面对多年来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杨玉成教授说:“新事物产生,必然会受到固有观念的冲击。但未来是探索性的,归根结底是需要明确自己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



内蒙古艺术学院非遗系主任那日苏谈到自己从演员到教师身份的转变及其背后的故事。他认为,身为教师就要对学生负责,要对学生因材施教。第一届安达本科班的毕业成员青格勒分享了自己的求学历程、安达班的学习与演出的收获。



黄虎教授认为杨玉成教授真正引领了教育改革问题,与以往的艺人进校交流和教学的碎片化形式不同,创造出以教育、传承驿站等自成体系的教学模式,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通过思考和对话,国音师生对“安达组合”蒙古族传统音乐背后的传承机制和教育创新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加坚信音乐的传承和创新只有在理论团队与教育实践的双重协作下,才能真正打通民间和院校之间的桥梁。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