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黄埔军校诞生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见证,在中国现代史和军事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它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岁月不居,时光飞逝,人非但物是,历史不可以被人所抛弃,而应该为人铭记。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带着对党和国家的深切热爱,开启探访黄埔军校之旅,缅怀先辈们艰苦奋斗的革命历程,时刻牢记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嘱,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上一学年,班里组织了一次黄埔军校的探访。那是在国共两党首度合作,国民革命如星星之火般的时机,孙中山先生,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和“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
首先入眼的便是那峥嵘崔嵬的庞重深黑军舰,那是我目前见过的最大的战争武器,厚重狰狞,我实在是好奇它吃水多深才能浮起来,真是“可远观不可亵玩焉”。之后看到孙总理纪念碑,“先生之道,天下为公;先生之志,世界大同;三民建国,允执阙中;况在吾校,化被春风;江流不废,终古朝宗。”写尽了他的理想英迹和那颗拳拳爱民之心“親”“愛”“精”“誠”。
还有那记满了名字的深玄色石碑不得不提——北伐纪念碑,是1929年为纪念北伐牺牲的烈士而建,刻有军校代校务何遂撰写的碑文“平冈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浣浣;屹立丰碑以万世,将以垂纪于无穷”。1984年经多次维修,恢复了原貌,那绛金色的名字与那时代精神绝对永垂不朽。墓碑,一个象征埋葬英魂烈骨的地方。自古战死之人有的马革裹尸有的就地埋葬有的火化后带回故乡,各有各的意义,而建筑这样一个石碑,主要应该是象征着点燃革命之人的归墟,是那个时代殉道者于黑暗永夜中义无反顾燃烧己身的烛台。
这里葬着的都是北伐牺牲的烈士,他们在历史上籍籍无名,北伐,打倒了帝国主义支持依附于自己的军阀,结束了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作为辛亥革命时期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军人,他们是中国早期的民主革命志士,生于漫漫长夜,殇于载阳之始,他们的付出并不是为了青史留名,只是不甘不忍不服那扭曲无道的世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我参观之际,一位母亲带着孩子也在此游览,儿子牙牙学语,一字一顿得读着那些名字,母亲一旁耐心地纠正发音,孩子懵懵懂懂地读着,这种不是强行灌输的熏陶才是育人之本吧。蜡烛烧尽,犹有余香氤氲。
然后参观他们的教室寝室食堂,虽这已是当时顶级的学校,可务实朴素干练简洁一点儿也不奢华,至今还有枕戈饮胆之风。宿舍里满满当当的床,没有多余的空隙,同志们同床共寝,同舟共济。教室反而空畅许多,大概在那时有知识的人才稀少吧。食堂是几张八人份的大方桌,可以想象他们俱怀逸兴,高谈阔论的风华正茂,抑或是生死契阔,赤诚相待的豪言壮志。
最后是黄埔群英馆和军校史迹第一展馆,“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革命的本钱是那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的牺牲精神,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团结却让这力量指数爆炸般升华。轮观过两圈后还是意犹未尽,“爽籁发而清风生”却又有些块垒郁结想要发泄,适逢乱世的抉择,流离失所的悲哀,白骨露野的愤慨,我仿佛也置身其中,听到了似有似无的嘶吼。“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在一面墙上我看到了很是经典的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原来它出自这里。
我拍了几张照片,那时不知道要把自己拍进去,所以只有一张合照上有我。知道要有自己的照片后我就去了同是与孙先生联系甚大的中山大学石牌旧址,也是对那一文一武的缅怀。
中山大学的来源上文已经提到,1926年为纪念孙中山而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当黄埔军校已成历史,而它却在这百年时光中愈加繁盛。1931~1937年间,按照孙中山生前所嘱,在广州石牌建设了国立中山大学新校园及其建筑群。正门后面是“格致誠正修齊治平”我想应该是“格物致知”“诚心正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意。西门背面是“忠孝仁爱信義和平”,我上网搜到是宋代之后的八德。这些石牌历经风雨有着历史的沧桑,淡看中国风云变幻白衣苍狗改革发展。石牌上面的纹路被时光继续雕刻,沉默,“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几次红色之旅让我明白了当下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恒念物力维艰。我们应该铭记历史,不忘伤痛,知耻而后勇,努力学习,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