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我有幸参加了由省分公司组织的赴延安进行党性学习教育的红色之旅。
提起延安,儿时的记忆在大脑里慢慢浮现:读小学的时候模糊地记得,延安就是有窑洞的地方;大一点后学习毛主席写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章和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南泥湾”,知道了毛主席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在延安有一支八路军队伍,他们发动群众,团结带领当地老百姓一道开荒种地开展大生产运动,运送粮食支援抗日前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多,我对延安的了解也越来越多。踏上旅途,当车辆驶入延安境内,远远望去绵延厚重的黄土高坡,使我感受到革命圣地凝重的气息,对革命圣地的敬重之情油然而生。
本次学习,我们先后参观了宝塔山、中共中央西北局、烈士陵园、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和王家坪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等,现场聆听了解说员翔实而生动的讲解和大量沧桑的历史图片以及物件,使我知道以前对延安的认识是多么的粗浅和简单,延安的历史和精神是那么的丰饶和厚重。
五天的学习时间,我更多的是在现场教学中深深的思考:
当时的延安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生活的地方,自然条件非常恶劣,为什么仍有那么多的有志之士愿意抛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环境,有的青年甚至背叛富有的家庭,克服重重困难奔赴那里,追寻自己的理想?是因为那里有着一群人,他们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能够带领广大中国人民推翻封建制度、抗击外敌入侵,争取民族的解放的坚强意志。他们面临的困难很多,不仅要面对艰难的形势、困难的生活,同时还要在党的事业与家庭、亲人甚至生命之间进行抉择。在腥风血雨中依然义无反顾,前赴后继,投身于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中。他们身上那种高尚的人格魅力就像一块强大的磁铁,吸引着人民大众为推翻阶级压迫、抵御外敌侵略,而英勇奋斗,建立起新中国。
从1935年到1948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那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 在那样狭小、简陋的窑洞里,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昏暗的油灯下,他们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指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光辉论断,毛主席的许多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都是在延安时期完成的,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延安时期逐步成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的时期。
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为我党我军的发展壮大、为夺取抗日战争和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石。
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故园。
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当时的延安交通闭塞,经济落后,面对国民党的封锁,毛泽东同志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部队战时作战,闲时种地。铸就了延安军民的铮铮铁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艰苦奋斗是工作作风,也是思想作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一条极其宝贵的经验。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人民政权并不断扩大执政区域的重要时期。我们党历来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又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在当时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正是因为我们党和军队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紧紧团结人民群众,依靠延安广大人民群众的帮助和支持,最后才取得了延安革命斗争和建设的胜利。
延安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没有开拓创新,既不会有延安精神,也不会有毛泽东思想。
延安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尊重规律,注重实践。要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地解放思想。
当年延安精神指引着先辈们打下江山,今天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正带领我们进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更要将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继承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征途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结合我们工作实际,一是要加强学习,增强信念,提高能力。要自觉增强“四个意识”,要努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系统思维能力,以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和高昂饱满的热情投入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二是要立足岗位实际,不断开拓创新。作为一名党员,要以身作则,艰苦奋斗,努力工作,开拓进取,埋头苦干,带头坚持和发扬时代需要的艰苦创业的延安精神。三是要心存敬畏,敬畏规矩,敬畏人民。摆正位置,维护公平,廉洁自律,艰苦奋斗。为邮政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