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百科

想去陕西西安培训,哪个干部培训高校比较好?

想去陕西西安培训,哪个干部培训高校比较好?小编为您推荐西安交通大学,非常不错的选择。西安交通大学的法学教育肇始于南洋公学初期。1901年,南洋公学开设了宪法、国际公法、国际条约等课程。这是交大法学教育的前身,也是中国最早的法学教育之一。从南洋公学走出去的著名学者王宠惠(耶鲁大学博士、中国首任国际常设法院大法官)、徐谟(联合国首任中国籍大法官)、李叔同(翻译了中国最早的国际私法著作)等曾对中国早期的法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西安交通大学法学专业于1985年恢复,当年即招收了经济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是我国最早的经济法硕士点之一。2008年,法学院正式成立,旨在建设一所“高起点、国际化、研究型”的国际一流法学院。2011年,法学学科成为西安交通大学“985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之一,其中国际经济法与比较法学科被确定为拟建世界一流学科。2012年,法学学科首批获得由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员会联合评审批准的两个国家级高水平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7,西安交通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法学学科列入“双一流”拟建的14个重点学科之一。2018年法学院荣获QS世界首家五星级法学院国际认证。学校学院现已形成“法律治理学”(Law and Governance)交叉学科博士点、法学硕士(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法学本科的完整法学人才培养体系,并取得了法律硕士(JM)专业学位授予权,目前在校学生(包括博士生、硕士生、本硕连读生和本科生)600余人,是我国最重要的法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学院现有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密歇根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专业教师五十余人,包括国家特聘专家1人、教育部讲座教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4人、陕西省“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腾飞人才”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9人、教授15人、副教授21人。法学院的教师们主编了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学术期刊《中国比较法学刊》(Chines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牛津哈特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专著系列“中国与国际经济法专著系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海外法学学子文库》和法律出版社出版的《英美法评论》等书刊,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中外著名出版机构出版了著作、教材50多部,并在《美国比较法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欧洲国际法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现代法律评论》(Modern Law Review)、《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中外权威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承担多项重要国际科研课题以及数十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学院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包括一个亚太一流的国际法专业图书馆和一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法律坊”(由模拟法庭实验室、模拟仲裁庭实验室和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组成)。学院拥有十分优越的电子图书资料,包括Westlaw、LexisNexis、TDM/OGEL、IAReporter、InvestmentClaims等法学专业数据库,正在努力建成一个国际一流的法学专业综合图书馆。法学院与英国剑桥大学、英国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院、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德国马普国际私法研究所、欧洲大学研究院、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等国际一流院校和科研机构有着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并已选派学生前往这些校院所学习深造。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建设和西安交通大学“985工程”三期重点项目建设为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西安交通大学全体员工将齐心协力,创新进取,争取早日建成一所“高起点、国际化、研究型”的国际一流法学院。

耿颖
461 0

著名红色教育培训基地上海中共一大的红色教育意义有哪些?

著名红色教育培训基地上海中共一大的红色教育意义有哪些?基地简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简称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会址位于上海市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是一幢沿街砖木结构一底一楼旧式石库门住宅建筑,坐北朝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7月30日在楼下客厅举行。中共一大会址在1952年后成为纪念馆,1959年5月26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2021年6月9日 ,上海市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四大纪念馆景区获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历史沿革中共一大会址房屋建于1920年秋,建成后不久,李汉俊(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发起人之一)及其兄李书城(同盟会发起人之一)租用望志路106号、108号为寓所,将两幢房屋的内墙打通,成为一家,人称“李公馆”。1921年7月23日,来自各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还有包惠僧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秘密汇聚在上海法租界的贝勒路树德里3号(今兴业路76号会址),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一大遗址纪念馆1922年,李氏兄弟迁居退租,该屋为其他居民租用。1924年改建,增建了厢房,楼下开设商店,房屋面貌全非。新中国成立后,为迎接建党30周年,1950年9月,中共上海市委根据中央的指示,寻找中共一大会址。经多方勘查,李达、董必武、包惠僧和李书城夫人等多位历史当事人、见证人现场踏勘,确认兴业路76为中共一大会址。1984年3月,邓小平为中共一大纪念馆题写了馆名。中共一大会址1999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扩建工程竣工开放题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2018年10月,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17年全年纪念馆参观人次达83.5万,刷新了参观人次纪录。

涂忠群
566 0

红旗渠为什么成为著名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

红旗渠为什么成为著名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基地简介红旗渠,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2016年10月,红旗渠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7年1月,红旗渠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2017年12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 2021年10月10日到11月10日,河南开展“豫见金秋、惠游老家”旅游活动期间,红旗渠免门票。工程意义历史意义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红旗渠是毛泽东时代林州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创造的一大奇迹,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现实意义红旗渠是党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一座丰碑,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传家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不断赋予红旗渠精神新的内涵,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实现了林州由山区贫困县向现代化新兴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的跨越。林县人民在建设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中,锻造了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红旗渠修建孕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它成为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1998年10月8日,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对红旗渠精神进行了集中的概括:“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精神的具体体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有力保障。”   “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和河南人民伟大创业精神的真实写照,这种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创造人间奇迹。

辛卫
1239 0

红色教育培训基地遵义会议会址怎么样?

红色教育培训基地遵义会议会址怎么样?遵义会议会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红旗路(原子尹路)80号,老地名叫琵琶桥。会址原系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建筑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民囯二十四年(1935年)1月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司部与一局(负责作点)即驻在这幢楼房里。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就在主楼楼上原房主的小客厅举行。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1961年,遵义会议会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8年11月24日,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历史沿革遵义会议会址原为黔军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修建于30年代初。民囯二十四年(1935年)1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司令部与一局(负责作点)即驻在这幢楼房里。中共中央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史称“遵义会议”。1951年,遵义人民为纪念遵义会议,在遵义地区专员公署和中共遵义地委领导下,成立了“遵义会议纪念建设筹备委员会”。1954年1月,遵义会议会址开始复原陈列。8月,中央办公厅主任 杨尚昆电告中共贵州省委“遵义会议是在黔军阀柏辉章的房子里召开的。”至此,遵义会议会址才确定。接着,国家文化部决定成立“遵义会议纪念馆筹备处”,开始对会址原状进行全面勘察,同时大规模地、有计划地搜集红军长征在贵州活动的文物资料。1955年10月1日,遵义会议会址开始半开放。1957年3月6日,杨尚昆再次回忆证实,这样,主楼楼上东走道原房主的小客厅,即为遵义会议会议室,这样就确定下来了。7月1日,遵义会议会址对外开放。1958年11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当年参加遵义会议的邓小平,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会议参加者杨尚昆参观遵义会议会址,确认并证实会议室的位置准确无误。1959年10月1日,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遵义会议会址正式对外开放。1964年,毛泽东主席亲笔为纪念馆题写“遵义会议会址” 。1968年至1972年2月,会址内的辅助陈列也作了三次大修改,修改的指导思想是在陈列中突出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突出毛泽东个人的革命活动和历史作用。1970年10月4日,贵州省核心领导小组决定将遵义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现凤凰文化广场)一部分房子,作为“遵义会议陈列馆”。 经维修后,陈列馆于1972年1月8日半开放,年底正式对外开放。开放后,会址内的辅助陈列拆除。1979年,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45周年,遵义会议纪念馆着手对会址的陈列进行修改。1980年1月8日,在上级党委和新华社记者支持下,纪念馆第一次较准确的、科学的在会议室南墙上挂出了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秦邦宪、  陈云、刘少奇、朱德等八人的历史照片。1983年,在会址主楼陆续复原陈列了刘伯承、杨尚昆、彭德怀、刘少奇、李卓然、彭雪枫及参谋人员住室,恢复了当年的原貌。1984年,红军总政治部旧址修复,并在旧址内辟“遵义会议辅助陈列室”,将原“遵义会议陈列馆”拆除。同时把会议室毛泽东等八人的照片在辅助陈列室中展出。11月,邓小平题写了“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几个大字。1985年1月,红军总政治部旧址、遵义会议辅助陈列室对外开放。1988年,会址南侧的跨院,复原了红军总司令部作战局机要科旧址。于同年8月1日对外开放。1985年初,为纪念遵义会议胜利召开50周年,杨尚昆与李伯钊旧地重游来到遵义。199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遵义会议会址。1996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再次视察遵义会议会址。2001年,遵义市委市人民政府对其周边环境进行了较彻底整治,拓展了保护范围,增设了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雕塑像和毛泽东像章陈列展。2004年,新建“遵义会议陈列馆”。2007年,遵义会议会址“红军街”开业。2011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贵州调研,瞻仰了遵义红军山烈士陵园和遵义会议会址。2012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视察遵义会议会址。2016年1月15日至19日,中亚国家驻华使节团考察并参观遵义会议会址,体验了贵州省红色经典文化。201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视察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纪念馆。建筑格局遵义会议会址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层楼房,为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建筑。上盖小灰瓦,歇山式屋顶上开一“老虎 窗”,有抱厦。整个建筑分主楼、跨院两部分。主楼楼屋四周有回廊,楼房的檐下柱间有十个券拱支撑,东西两端各有一转角楼梯,外面加有一道木栅栏。主楼和跨院之间伸出一船形的楼房。会址大门临街,门两侧原是八间铺面,是柏辉章家的商店。铺面居中有一小牌楼(会址大门临街)。厅后是一座砖彻牌坊,前为“慰庐”,后为“慎笃”。牌坊后是天井,天井南侧有小门通柏家的内四合院。遵义会议会议室在二楼(一楼作战室的楼上),是一间长方形的房间,面积27平方米。跨院是黔北民居四合院风格建筑,坐东向西,由东屋、北屋、南屋、西屋四部分组成,建筑面积334平方米。东屋是跨院的主屋,面阔五间,深四间遵义会议期间,总司令部机要科办公室和科长毛庭芳住室在这里。北屋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二屋,小明间与主楼(会址)天井相通。南屋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二屋。遵义会议期间,机要科工作人员住此屋。西屋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单屋。文物遗存遵义会议会议室原为房主的小客厅。 会议室呈长方形,面积27平方米,室内陈设,基本上是当年开会时的原貌。屋子正中的顶壁上悬挂着一盏荷叶边盖的洋员灯,屋子的东壁有一只挂钟(原物)和两个壁柜(原物),其中一个壁柜上嵌着一面穿衣镜。西壁是一排轩亮的玻璃窗。屋子中央陈列着一张板栗色的长方桌(原物),四周围着一圈木边藤心摺叠靠背椅,共20只,为出席遵义会议的人员所坐。长方桌下有一只烧木炭的火盆,为当时取暖用。军委总司令办公室(作战室)军委总司令办公室(作战室)在遵义会议会议室正对的楼下,面积为56平方米,两间长方形的房间组成,中间布一道可折叠的六合门。屋子正中陈列着两张黑漆大方桌,桌上有铁座马烟、订书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信 、报纸做的信封、3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分省地图册以及《陈中日记》等。屋子的西窗下陈列着两张三屈桌,桌上置西部皮包电话机,桌下立着线拐子。东窗下陈列着一对灰褐色的铁皮公文挑箱。北壁上陈列着一幅巨大的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的军用地图,当年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红军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刘伯承等经常在这里办公。周恩来的办公室兼住室周恩来的办公室兼住室在会址主楼西头的第一间。室内按原状陈列:一张老式的暗褐色的木架子床上,铺白色粗布垫单,有一床灰色薄棉被;窗下一张红漆九屈桌上有铜墨盒、瓷质毛筒、美孚罩子马灯、军委会信 、信封、毛笔、铅笔等物件。室内一角置一挑铁皮公文挑箱。壁上持手枪、望远镜与竹斗笠。在引人注目的壁上还挂着一帧周恩来长征到达陕北后的留影。这张珍贵的历史的历史照片为美国友人埃德加·斯诺所摄。朱德和康克清的办公室朱德和康克清的办公室兼住室在会址主楼东头第一间,与周恩来的办公室兼住室相对。室内按原貌陈列,一张浅红色的老式木架床上,铺着白色粗布垫单、一床灰薄被、一床棕黄色的老式俄国毯。室内一角有一对铁皮公文挑箱。窗下的红漆九屈桌上有铁座马灯、军委会信 、信封、毛笔、红蓝铅笔等物件。壁上挂竹斗笠、狗版手枪(康克清所用)、望远镜以及朱德和康克清长征到达陕北后在窑洞前的合影,为中国著名摄影家吴印咸所摄。文物、资料遵义会议会址陈列馆保存文物和资料有1551件,其中文物原件726件、复制品667件、仿制品158件,有当年红军长征时用过的渡船、枪械、刀具等许多珍贵文件、文稿和搜集的红军标语等。还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来遵的照片等。国家档案馆也向遵义会议纪念馆转赠了《遵义会议传达提纲》珍贵的文献资料。纪念活动201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召开八十周年纪念。贵州遵义市的市民自发来到遵义会址、红军山烈士陵园、红军街等革命圣地,纪念遵义会议召开八十周年。2015年3月13日,遵义市委组织部党总支委员会组织开展“参观革命圣地重温红色记忆”主题活动,组织全体党员到遵义会议会址参观学习,重温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颂扬革命精神。2016年3月31日,遵义市红花岗区人大组织机关干部职工来到遵义会议会址,开展“看革命传统教育、思进一步坚定信念”活动,接受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党明
559 0

想去遵义参加红色教育培训怎么选择遵义党性教育培训机构?

想去遵义参加红色教育培训怎么选择遵义党性教育培训机构?推荐遵义市红魂立德教育服务中心中心简介遵义市红魂立德教育服务中心位于遵义市委党校老校区,是在遵义市委、市政府的批准下成立,并得到了遵义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中心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遵义的重要指示精神“要运用好遵义会议的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一边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一边深入挖掘遵义会议的精神内涵以及遵义丰富的红色资源,致力于为全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党员干部提供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从2017年4月正式挂牌成立至今,短短不足一年时间里,中心表现不俗,培训班次一举突破238个,培训学员逾1万人次,对遵义的红色培训产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培训按照“严、活、强、实”相结合的原则,让学员们多角度深度学习,在追寻伟人足迹、锤炼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的同时,又能对所有学员的组织力、执行力、才艺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展示考评。培训管理突出“严”培训全程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学员着红军服,按照当年中国工农红军建制规范划分军团,培训采取“训前动员、训中反馈、训后总结”的办法,对培训期间学员的表现情况和培训的效果进行跟踪管理,并通过建立建制管理制度、加扣分管理制度、互动教学制度、列队点名制度、先进典型评定制度、统一管理制度、宣传汇报制度、微信群沟通制度等八大制度对培训班进行全程规范化管理。培训方法突出“活”依托遵义会议会址、红花岗红军烈士陵园、娄山关战斗遗址、四渡赤水遗址、苟坝会议旧址、息烽集中营等一批红色资源,中心采用现场教学、微党课教学、专题教学、激情教学、体验教学、访谈教学、拓展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以“扮演一名红军战士、瞻仰一次革命圣地、深入一处历史现场、缅怀一次革命先烈、体验一次长征生活、重走一趟红军路、参与一堂红色课堂、净化一次心灵、挖掘一种内涵、铸就一种精神”的多元化教学,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以史育人,以情动人,引导学员全情投入,做到学用结合、学有所思、学有所获,从思想、阅历、作风、身心等各方面帮助学员们全面提升。

小骆
484 0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什么?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什么?一、简介抗美援朝精神,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正义战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人民军队宗旨、本色和作风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历史传统的弘扬,是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2020年10月19日,习近平强调,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2020年10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度肯定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精神,激励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对标先辈英雄,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在全面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中勇毅奋进、不懈斗争。 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被纳入。二、丰富内涵一、弘扬和光大了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根本,是派生出抗美援朝精神中其他几种精神的本源。爱国,既是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坚定维护,也是对生养自己的土地和人民的真挚热爱;既是对祖国和民族尊严的认同与自豪,也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的使命与责任。内心升腾着爱国主义精神,就会深深植根革命忠诚精神,昂扬起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从决定出兵到胜利收兵,自始至终高扬着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力维护了祖国和人民利益,打出了国威军威,使刚成立不久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能够顶天立地地立足于世界舞台。70年前发生的那场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朝鲜内战爆发后,傲慢的美国政府自恃有足以压倒一切的实力,悍然派兵进行武装干涉,发动对朝鲜的全面战争,并不顾中国政府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和乡村,把战火烧到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之上,对新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利益构成了严重威胁。面对美国这个世界上的头号强国,面对新中国刚成立后百废待兴的局面,要下抗美援朝这样的大决心,极为不易。但为了捍卫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了维护祖国和民族的尊严,毛泽东同志果断决策:“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1950年10月24日,周恩来同志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上,对为什么作出抗美援朝决定作了详细的说明:“朝鲜如果被美帝国主义压倒,我国东北就无法安定。”“如果美帝打到鸭绿江边,我们怎么能安定生产?”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正义之战、爱国之战。全国各条战线和广大人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支援前线,支援战争。在全国燃起的爱国热情,形成了同仇敌忾、战胜一切困难和强大敌人的无穷力量。二、弘扬和光大了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精髓,具有震撼人心的硬核力量。自古以来,革命英雄主义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华大地上“一时多少豪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更是涌现了数不胜数的英雄,昂扬起气壮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铸就了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丰碑。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将士以勇于担当的英气、横刀立马的豪气、舍我其谁的勇气、赴汤蹈火的胆气,与美帝国主义进行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抗争,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为我们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松骨峰战斗。“勇士们在这烟与火的山岗上,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死在阵地前面。敌人的死尸像谷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岗流红了。”2018年新年伊始,习近平主席视察中部战区陆军某师,在反映该师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激战松骨峰情况的展板前,他感慨地说,这一仗打得很激烈,官兵战斗作风很顽强。我军历来是打精气神的,过去钢少气多,现在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上甘岭战役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缩影。“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敌人先后投入6万多兵力,倾泻了190万发炮弹,投掷炸弹5000余枚,耗时43天,付出伤亡和被俘2.5万余人的沉重代价,山头被削低2米,志愿军官兵仍牢牢地铆在阵地上。在“空中拼刺刀”的勇猛战斗中,志愿军官兵搏击长空,创造了世界空战史上的奇迹。毛泽东同志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经验时曾说,志愿军打败美军,靠的是一股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三、弘扬和光大了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特质,是抗美援朝精神最具标识性的精神内核。在前进的征途上,中华民族曾经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困难和风险,但总是心怀希望、不懈追求,激流勇进,最终战胜千难万险,同时也锻造了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自强品格和必胜信念。抗美援朝战争,是两个国力和军力对比严重失衡的国家之间的较量,当时中国90%的国民经济还停留在近代农业经济水平,工业产值仅居世界第26位;美国经济和科技实力都处于世界首位,工业产值占全球的40%。正是在实力悬殊的较量中,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大磨砺、大发扬,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范例。抗美援朝战争,这一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条件下顽强取胜的英雄壮举,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美国军队动用了除核武器以外所有新式武器,地面部队全部机械化,还掌握着战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中国人民志愿军基本上是靠步兵和少量炮兵作战,武器装备相当落后,后期参战的少量空军也仅能掩护后方主要交通运输线和局部的空中作战,不能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他们冒着摄氏零下30多度的严寒,在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中纵横驰骋、前仆后继,以劣势装备进行殊死搏斗。长津湖战役进行时,朝鲜半岛正遭遇50年一遇的严寒,气温急剧下降,志愿军部队来不及休整,在药品、粮食及油料等物资十分短缺的情况下就投身天寒地冻的战场,不少战士被冻坏手脚、耳鼻,即使冻死在阵地也仍然保持着战斗的姿态。美军陆战第1师师长史密斯感叹:“长津湖战役,是钢铁部队在和钢铁的人作战。”壮烈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特级英雄”杨根思,生前说过三句话:“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正是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生动写照。四、弘扬和光大了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革命忠诚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底蕴,是支撑起志愿军将士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深层次因素。有对党和人民的“革命忠诚”,才会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坚毅决绝的伟大壮举。这个“革命忠诚”,是绝对忠诚,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铁血丹心。我军是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同时也是始终保持着革命本色的军队。“革命”二字,体现的是对初心使命的坚守,对理想信念的笃定,对崇高责任的担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革命忠诚精神,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身上,体现得尤为鲜明。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反复讨论出兵和挂帅问题,争论很激烈时,彭德怀坚定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意见:“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在我军尚无直接同美军进行大规模战场较量的经验、任何一位将帅领衔出征都没有必胜把握的条件下,彭德怀毅然闻令出征,完全置个人荣辱于度外。毛泽东同志在彭德怀临危受命后感慨地说:“得良将者,兵强国昌。”抗美援朝战争中,将帅的革命忠诚精神,引领着将士们竞相牺牲奉献。他们敢于在战场上牺牲自己的一切,正是因为有着对国家和民族、对党和人民的“革命忠诚”。五、弘扬和光大了为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有机组成,是激励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的重要动因。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共产党既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又坚持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既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又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朝鲜半岛同中国山水相连,抗美援朝既从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利益出发,也从朝鲜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需要考虑,更着眼于维护和促进世界的和平。抗美援朝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对的除数十万美军和韩国军队外,还有英国等16个国家的军队。美国政府妄图以“联合国军”的名义为出师朝鲜正名,然而其纠集的国家再多,也无法洗刷掉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历史罪名。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是高扬着国际主义精神的正义之战,绝不仅仅是为了中国自身的安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出兵参战,“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这场正义之战既激发了志愿军将士愈战愈勇的旺盛斗志,也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国家和人民的同情、支持和援助,最终正义之师赢得了战争胜利,打乱了帝国主义扩张势力范围的部署,维护了亚洲以及世界的和平。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深刻影响和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

印玉
80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