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第三届清华大学青年学者论坛举办

来源:清华大学  2021-07-12 15:03:27   620 阅读

7月3日,第三届清华大学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顺义举行。副校长曾嵘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特邀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土木系聂建国院士,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机械系雒建斌院士,临床医学院院长、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院士作主旨报告,同时邀请化工系张强教授、工物系李任恺教授、数学系单芃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刘震副教授和医学院宋小磊副教授作专题报告。论坛由科研院院长方红卫主持。

本届论坛由清华大学科研院和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主办,论坛特设两场青年学者自由交流环节,围绕如何推动跨学科交叉,促进青年学者快速成长,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展开交流与讨论。学校各学科青年学者代表及主办单位共60余人参加了论坛。



曾嵘作开篇致辞

曾嵘在致辞中指出,从2017年起,学校对跨学科交叉工作作了整体部署,先后成立了10个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并在教师兼聘、研究生联合培养方面制定政策,为青年学者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和科技创新工作搭建平台。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在国际战略博弈中的地位日渐凸显,在此背景下组织召开本届青年学者论坛具有特殊的意义。希望青年学者能将自身的成长与国家的战略发展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结合,充分利用跨学科交叉平台,讨论值得长期从事的科研选题,并做兼具理论深度、应用前景和科技前瞻性的创新工作。



谢维和作主旨报告

谢维和作题为“后疫情时代的科技创新”的主旨报告,提出科技价值观的创新是后疫情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应该认识到人的伟大并不是统治和控制自然,而是能够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而文理渗透是实现科技价值观创新的基本思路,它直接影响了科技发展的目的和结果,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选择什么样的科研方向往往比科研工作本身具有更高的难度和更为深远的意义。他希望青年学者能够具有更加开阔的眼界,加强学科交叉,特别是文理学科的融合,在科学合理的科技价值观引导下,产生更大的成果。



聂建国作主旨报告

聂建国作题为“创新与实践”的主旨报告,结合多年来从事土木工程结构专业的相关经历,他分享了对于科技工作者所具有社会责任的理解。聂建国表示,热点研究很重要,但是创造热点和即将成为热点的研究更有意义,任何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初始阶段发展都较为缓慢,科研工作者应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做源于需求且高于需求的研究,引领行业的发展与进步。科研工作者应具有专业良知、社会责任和担当精神,不赶时髦、不随大流、不凑热闹、不凑数量,不为创新而创新,更不能为创新而制造新的问题,脚踏实地,坚持积累,谋求突破,以取得登上科研山顶的成果。



雒建斌作主旨报告

雒建斌作题为“科学研究的体会”主旨报告,结合自身从事薄膜润滑、超滑与纳米制造研究经历,从选题、为学、为人等多个方面,为科研工作处于起步和上升阶段的青年教师提供了建议。雒建斌强调,做科研应该“看得准、入得深、守得住”,只有这样才能“做得强”,要在自己选择的科研道路上坚持走下去,“三年一小异,五年一大变”,勤奋踏实,做顶天立地的研究。



董家鸿作主旨报告

董家鸿作题为“精准外科”的主旨报告,立足医学技术的演变,生物医学从无知到系统认知、从混沌到精准的发展历程,分享了对于医学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解,并对未来外科的前景提出了畅想。董家鸿提到,以可视化、可量化和可控化为核心的现代外科技术是实现“精准外科”的前提和基础,这也充分说明医学上有很多问题和难题的攻克需要借助各个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推进,希望大家能共同努力推进清华医学的发展。



张强作专题报告

张强作题为“从能源材料化学看学科交叉”的报告,分享了回国任教十年来,从事学生培养、研究方向选择、创新研究与学科交叉合作实践的体会,分享了科教融合方面的探索。在张强看来,当代青年学者处于一个从事创新研究的黄金时代,应该将自身科学研究瞄准国家的需要,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在人民富裕、国家强盛的使命中成就一流的高度。



李任恺作专题报告

李任恺作题为“粒子加速器与交叉科学”的报告,围绕为什么要做加速器,如何做好加速器和需要什么样的学科交叉团队三个问题,分享了他对于学科交叉的理解与感悟。李任恺表示,粒子加速器的发展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伴而生的,不仅仅是在科学研究和先进制造方面,现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粒子加速器的身影。他相信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发展和科研范式的变革,大家会关注更精确、更微观、更动态的过程,在粒子应用的各个前沿领域,对加速器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强,其发展的重要性也会更加显著。



单芃作专题报告

单芃作题为“浅谈数学研究中的学科交叉”的报告,指出数学的抽象性和它自身的逻辑体系,为认识现实世界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角度。在单芃看来,基础数学与其他学科在交叉过程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学科语言的差异”。打破这一限制,有助于更加有效地促成交叉。



刘震作专题报告

刘震作题为“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实践与思考”的报告,从问题切入、方法借鉴和团队管理三个方面,分享了对于学科交叉的理解与思考。刘震建议青年教师能以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去了解其他学科和其他教师正在从事的研究,融入更加广泛的圈子,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碰撞出灵感和想法。他也建议学校能从机制保障上给予跨学科交叉研究更大力度和更为便捷的支持,促进青年教师在跨学科交叉研究中结出累累硕果。



宋小磊作专题报告

宋小磊作题为“活体分子影像研究:广度与深度的平衡”的报告,指出在学科交叉无处不在的今天,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找准自己的位置显得尤为重要。宋小磊表示,在活体分子影像研究中,既要充分利用各类成像工具和方法,也要知道工具从何而来,要解决什么问题。



自由讨论环节

自由讨论环节中,与会学者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研究方向及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并就跨学科交叉研究方向的选择和合作模式等展开了深入讨论。

与会青年教师纷纷表示,参加此次论坛收获很大,为进一步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寻找合作伙伴指明了方向,开拓了思路。也有青年教师表示自己平时参与的多是学术报告会,很少有机会听到各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者的成长经验,希望后续能多多参与类似的交流活动。



论坛现场

青年学者论坛是清华大学跨学科交叉系列论坛之一,每年举办一次,前两届分别于2019年、2020年举办,取得了良好反响。2021年起,科研院还联合教师发展中心组织了青年学者月度沙龙,围绕各个交叉领域开展深度研讨,助力各领域青年学者开展跨学科交叉工作、搭建合作和交流平台,打造浓厚的跨学科交叉氛围。相关系列活动的举办也是科研院和教师发展中心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举措。



论坛合影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