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何康与广西大学

来源:广西大学  2021-07-09 15:04:09   1095 阅读

7月3日,我校杰出校友何康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9岁。何康先生是广西大学1941级本科生,中国热带北缘大规模发展橡胶和热带作物生产的奠基人,曾任国家农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93年获得了世界粮食基金会颁发的第七届世界粮食奖,成为获此殊荣的中国第一人。何康先生16岁时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七十多年前广西大学“红色学生”的杰出代表。谨以此文怀念何康先生,回忆他在广西大学的青春岁月。


0011-3何康.jpg


何康在家中

与广西结缘,立志学农

作为广西大学培养出来的一位学生,后来的中国农业部部长,他为我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对广西的感情殊深。1949年以后,他曾先后五次参观广西大学农学院的旧址——柳州的沙塘,并深情地写下了“生我者父母,育我者沙塘。”


榕江广庆会馆——广西大学旧校址之一.jpg


榕江广庆会馆——广西大学旧校址之一

从几件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1939年入党的共产党人,在少年时如何不忘初心,立志学农,要为人民谋福祉;在桂柳大撤退时,他想方设法,为师生求得一线生机;在生与死的紧急关头,他把生的机会让给别人。

事情从1944年6月说起。当时长沙沦陷,日军直趋广西,桂柳数十万人大撤退。广西大学也随之疏散,但是,路在何方,一时未定。

广西大学决定迁校避难。在桂林雁山的本部及部分学院决定暂迁融县,在柳州沙塘的农学院则决定暂迁南丹,在有“中国战时农都”之称的沙塘中央与广西农事机关、院校决定各自疏散,广西农事场、广西推广系列繁殖站决定迁至三江县良口乡,广西省立高级农业学校决定迁至融县达东村。


B32:2媒体报道:广西大学迁至融县.jpg


广西大学迁址融县

农学院迁往南丹的想法在当时也应不错。因为柳州有铁路到南丹,是广西进入贵州的主要通道。目标已定,农学院即派陶心治教授到南丹选定临时校址,派职员黄妙珩等前往筹建临时校舍。8月14日,除一部分上课必需的图书、仪器标本设备随身携带外,其余图书、仪器和标本共装120箱,运交黔桂铁路新圩站转运南丹,由体育教师王健押运。但是,运至六甲站后,由于铁路坡度大,农学院所使用的车皮无刹车装置,不能继续前进。农学院只好又派讲师范云迁,协同王健把这批物资搬到附近一户农家寄存。(不久,日寇沿黔桂线进犯贵州,往返均经六甲,这批图书、设备全部损失于战乱之中。这是后话。)

农学院要迁往南丹,交通工具十分紧张之际,公路车辆已拥挤不堪,沿线交通人满为患,一片混乱。由于柳州一带疏散的人太多,以至找不到车辆。农学院院长汪振儒多次到柳州铁路局与驻军第四战区司令部接洽,请求拨给有刹车装置的车皮,均无功而返。这时,一位传奇式的学生通过关系,竟为学院搞到整节火车车厢,这位学生名字叫何康。


迁榕江图.jpg


迁榕江画

这位何康,我们今天多知道他后来曾经任过中国农业部的部长,为中国现代农业做出过突出贡献,获得1993年度世界粮食奖,是西大引为自豪的学生之一,而对他的“官二代”身份知之不多。

翻开广西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史,他的父亲何遂,赫赫有名,是辛亥革命广西的元老之一。何康与广西结缘,也与父亲有关。

何遂祖籍原是福建,出生于福州市,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入福建武备学堂,与林觉民、方声洞等人为友,开始参加反清革命活动。两年后毕业,到南京陆军第九镇做过排长。翌年,考入河北保定陆军随营学堂(后为保定军校)。这一年,他加入了由方声涛主盟的中国同盟会。宣统元年,广西要练新军,21岁的何遂被招募入广西。宣统二年,何遂就是同盟会广西支部的二把手,一把手是耿毅,均与黄兴、赵声相识。后来,何遂做过孙中山护法军靖闽军司令,国民军第四师师长、空军司令,黄埔军校代理校长,有“人中俊杰”、“儒将”之称;国共合作时,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与李济深、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程潜、蒋介石有过共事;又结识了周恩来、叶剑英、董必武、博古、李克农,还与朱德、彭德怀有过长谈。


2008年11月9日何康(左一)参观广西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jpg


2008年11月9日何康(左一)参观广西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

何遂与这些大人物的交往,已是叫人惊讶不已,更让人大开眼界的是他的5个孩子中,有4个是中共地下党员。老三何康生于1923年,16岁时要去延安,何遂对周恩来开玩笑说:“你把我的子女都‘拉’走了,最小儿子请留在我身边吧!要不然,我也‘北上’了。”但周恩来与何康一席谈话,何康没有去成延安,却成了南开中学的地下党员,16岁就担任了地下党支部书记。

何康加入中共后,董必武曾是他的单线领导。在离开重庆前向董汇报请示时,董必武对他说,你要学门技术,将来建国好有用。皖南事变之后,何康奉命退学离校,时值白崇禧、李济深请何遂去做桂林行营的总顾问,何康即随父亲来到桂林,进入广西大学念经济系。但是何康自以为数理基础不是太好,却非常喜欢生物,而且跟着父亲走过很多地方,看到中国农村落后,农民很苦,觉得要为国计民生做贡献,农业更直接。于是,他就从经济系转到农学院农艺系,开始学农,并从事地下工作。

危难时为同学找到一线生机

抗战时桂柳大撤退,西大农学院要退往南丹,找不到疏散工具,师生十分着急。危难时期,何康想起了国民党在柳州的驻军,找到时任张发奎第四战区中将参谋长吴石求助。

吴石不仅是何康的福州老乡,还与何遂有生死之交。1944年,日军大举进攻湘桂,最终第四战区大溃退,当时天气极冷,百姓拖儿带女在黔桂公路上颠沛流离。吴石眼看着大批难民在途中病死、冻死、炸死,他的儿子吴竟成也在这次逃难中不幸身亡……极度绝望中他感叹:“国民党不亡,是无天理”。前几年上演的电视连续剧《潜伏》,剧中主人翁余则成,据说就是以吴石为原型的。1948年,吴石经地下党员吴仲禧的介绍,加入了共产党。后者是吴石的老乡,当时同是国民党的中将。也有书说吴石这年参加了民盟,与中共华东局直接建立联系,并提供重要军事情报。1949年6月吴石去了台湾,做到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1950年因为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叛变,吴石被秘密逮捕,同年6月在台北遇害。


原农业部部长何康看望老师孙仲逸教授.jpg


何康(右二)回校看望老师孙仲逸教授(右一)

抗战后期,桂柳大疏散,为了车皮,农学院院长求人办不到的难事,由二十出头的学生何康出面,在危难之际找到吴石将军,吴石即派兵到车站,用枪逼着车站的调度人员加挂了一个车皮,才将西大农学院的部分学生疏散出去。

《中国战时农都》一书也这样记载:那时黔桂铁路刚通车,公路车辆已拥挤不堪,沿线交通一片混乱。西大农学院准备疏散到贵州时,由于柳州疏散那一带的人太多,以致没有车厢了。这时何康找到父亲的朋友、时任第四战区中将参谋长的吴石,吴石即派兵到车站,用枪逼着车站调度人员加挂了一个车皮,才将西大农学院的学生疏散出去,为新中国保存了一批农科后备人员。

难能可贵的是,何康让同学们在车厢里面坐,自己则爬上火车车厢顶,用绳子将身子与气窗绑缚在一起。

在火车严重超员的情况下,何康让同学们在车箱里坐,自己则爬上车顶。这在何康来说,也许不是一个刻意的表现,没想到这一义举,却让彼此暗恋的一位女同学刻骨铭心。

这位女同学就是何康先生现在的妻子郁隽民——郁达夫的堂妹,当时都在沙塘求学,郁隽民读园艺系,两人就在此相识相知。当时,男女宿舍区中间隔着一个树林子,俩人经常在那里见面。不过都是友情,因为何康那时已有一个对他一往情深的女子——缪希霞,也是西大农学院的同学,并且是学院的文艺骨干。西大在桂林时曾演出过话剧《日出》,缪希霞在剧中演女一号陈白露,是位漂亮的女主角。何、缪两家是世交,还是指腹为婚。为了不辜负缪希霞的深情,何康把对郁隽民的爱意深埋心底。


2008年11月12日,80周年校庆期间国家农业部原部长何康回农学院参加活动.jpg


2008年11月12日,80周年校庆期间,何康(右二)回农学院参加活动

多少年后郁隽民仍然记得,湘桂大撤退时,何康帮助她和同学乘上开出柳州逃离战区的火车。火车严重超员,何康自己则爬上火车顶,用绳子将身子和气窗绑缚在一起。“火车停下来时,他头发全部都立起来了,像个怒发冲冠的关公”——郁隽民后来如是回忆。

更让人称奇的是,缪希霞也知道何康心中还有另一个牵挂的人。因此,1990年她病逝前,嘱咐儿子要去美国寻找郁隽民,希望自己钟爱一生的人,能继续拥有幸福。1993年,何康的长子托人在美国找到了郁隽民,并传递父亲的深情。那时,郁隽民也已离婚29年,两人都是70多岁的老人,却毅然于当年秋天成婚……

何康在学校的成绩非常好,他的同学、我国著名的园林女专家程绪珂后来回忆,“何康是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学习一门技术’,才投考农学院的,他立志为振兴中国农业做贡献。”这位上海市绿化委副主任说:“何康聪明,学习特别好,我对植物生理总也搞不清楚,他就经常来辅导我。”


11微信图片_20210709112929.jpg


何康(前中)与马保之先生等合影

广东的李岗与何康在沙塘是同届,但李对何的政治背景却不知。李岗在《忆宏元、念宏元——悼林密同志》的回忆文章中提到:“有个成绩特别优异的同学,他聪明,有才艺,参加社会工作活跃出众,但他的父亲和岳父都是高官,看他衣着外表很似公子,我便心存戒忌。但林宏元却认为这位同学常常在图书馆看我党在大后方公开发行的《新华日报》,日常言行异于一般纯娱乐爱好者,便使我改变了看法。”这个看似公子的人就是何康。宏元即李岗广东老乡、农学院的同学林密,三人都是1939年的中共地下党员,但相互并不知情。李岗说:“在沙塘时,我的组织关系在地方,也不知道何康是否入了党,只是感到他家里是大官,平日有点‘公子哥儿’的味道。”

“生我者父母,育我者沙塘!”

广西大学农学院在沙塘时期,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这位看似“公子哥儿”何康,没有贵家子弟习气,和所有同学一样,吃糙米饭,用油灯照明。何康发愤苦读,每每夜里念到十一二点,鼻孔被煤油灯熏得黝黑。回忆学生时代,何康说,司马迁发愤修史的故事对他很有鼓舞作用,达尔文在生物学上执著的追求精神也让他非常感动,从爱迪生身上,他还看到了刻苦勤学的精神。

刘涛先生有文章记载,何康任农业部部长时,因为解决了粮食大量高增长的问题,使中国能用占世界百分之七的可耕土地养活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的杰出成就,1993年,世界粮食基金会把该年度的“世界粮食奖”授予何康。20万美元的奖金,何康回国后把它作为何康农业教育基金会的本金,

用其每年的利息收入作奖学金,鼓励农业院校在校优秀学生,支持科研项目和国际交流活动。

何康去领奖时,在华盛顿遇上了专程赶来看望他的国立广西大学农学院恩师张信诚教授。当年何康的毕业论文是关于土壤中的碳氧比例及其与水稻营养的关系,这在当时是个崭新的课题。何康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进行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指导教师正是留美博士张信诚教授。张教授是美国农学界泰斗魏克斯曼的学生,建树颇丰。何康论文的要义是,使用稻草肥田要达到更佳效果,必须给它以启动力量,即给微生物以营养。何康这篇具有相当实用意义的论文得到中国农学界的重视,自然也获得了导师的喜爱与赞赏。厚达几百页的毕业论文也就由张老师收藏保管起来。

令人想不到的是,80多岁的张老师去见何康时,为何康带去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当张老师颤巍巍地解开包裹时,何康惊呆了,一看竟然就是那份毕业论文!张老师竟然万里迢迢把它带到了美国,珍藏了40多年!热泪盈眶的何康紧紧地抱住了恩师。

被传为佳话的是,中国大陆以及中国台湾、香港三地的农业长官,都出自沙塘的广西大学农学院,且为同期学生。

另外两位即台湾农复会主任李崇道,香港渔农处处长黄成达(也有书作“黄诚达”)。其中何康与李崇道1941年同时入学,并同住404宿舍,李崇道还是睡在何康上铺的兄弟。黄诚达则是1943年考入广西大学农学院。


微信图片_20210709115912.jpg


何康(右二)与教师交谈

李崇道入读西大,是在1941年日军占领上海之后,为了躲避战火,李崇道与弟弟李政道随大批难民往西南转移。李崇道一路艰辛,走到桂林已是贫病交加,身无分文,这时,正逢西大招生,他便考入广西大学农学院兽医系。弟弟李政道高中一毕业就遇上日军入侵,经历九死一生,才从沦陷区逃到云南,进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师从吴大猷。1957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前几年西大原校长郑志鹏在北京与李政道见面。李政道高兴地说:“我家与西大有缘,我哥哥李崇道就是广西大学毕业的。”当郑志鹏请他为西大校庆题词纪念时,李政道欣然命笔。

沙塘读书时,何康、李崇道、黄成达三人关系很“铁”,经常结队去“抢”书看。“当时书籍紧缺,不抢就看不上。”何康说:“李崇道胆子最大,杀猪时我和黄诚达抓猪脚,他拿起尖刀就捅,干脆利落。”

后来,三人同期担任海峡两岸三地的最高农业行政长官,不仅主管农业,还率先打破海峡两岸对立关系的“坚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黄成达邀何、李赴香港聚会,三位同学紧紧拥抱,互道衷情。香港媒体报道称:那次聚会,是1949年以后国共两党最高级别官员的见面与对话。

但是,桂柳大撤退时,后来西大农学院从南丹折回融县,最后与校本部西迁榕江,何康却没有去榕江,而是辗转到了重庆,再转到上海搞地下工作去了。有一则史料记载:1949年上海解放,农林系统第一次开干部大会,会前主席台走出一个年轻人宣布:现在由上海市军管会农林处处长讲话。随后,走入后台又复出。掌声中大家一看,仍然是同一个人。此时的何康,才26岁。

何康先生曾多次返回沙塘,看望农都旧址。2012年4月1日下午,88岁的何康离校后第五次回到沙塘,他激动地说:“要说我做农业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底子就是在沙塘求学时打下的。……当年的条件很艰苦,夜里我们经常烧桐油灯看书,一早起来,一个个鼻孔都是黑黑的。”

在沙塘农都博物馆,何康久久凝视着那些师友的照片,多年过去,他仍然一一记得他们的名字,说得出各人所教科目,他追思过去,并感慨地自问:“为什么现在的大学建了这么多高楼大厦,却培养不出高端人才?当年小小的沙塘,却出了三个农业部长。这是偶然现象吗?不是。当时我们学校是中国农业科教的中心,人才济济,教学水平在全国一流。有如此良好的教学环境,加上我们对知识报国的渴望,人才辈出可谓势在必然。”

沙塘,让何康永远忘不了,他欣然题词:“生我者父母,育我者沙塘!”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