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楼的320办公室里,冶金与环境学院老教授杨天足又一次翻阅那本纸张泛黄的《锑》。书的扉页上一行依然清晰的“首届锑冶金学术会议留念”,让他回忆起30多年前和导师赵天从的锡矿山之行。
1987年10月的一天,一辆中巴车从当时的中南工业大学校园出发,驶向200公里外、位于湘中腹地冷水江市的锡矿山,去参加全国首届锑冶金学术会议。
锡矿山是中国锑工业的发祥地,也是赵天从锑冶金事业的起源地。这次重返故地,赵天从带上了一份礼物,一本他起早摸黑一笔笔写就的《锑》样书,书里总结了几十年来锑的采、选、冶和锑品生产方面的科研成果和生产经验,是一本锑的百科全书。
临行前,赵天从告诉自己的博士生杨天足:“趁着学术交流的机会,给大家赠送样书。这样就能让锑矿企业早一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早一些解决生产中的难题。”
当参会人员从赵天从手里接过这本著作,它已不是一本简简单单62万字的书籍,而是一名77岁入党的老专家利用余力奉献国家锑冶炼事业发展的拳拳之心。这也是赵天从最后一次踏上锡矿山。
1983年,77岁高龄的赵天从加入中国共产党时,高兴地说:“我是垂暮之年喜逢春啊!虽年近耄耋,但不服老。我愿在有生之年,为党的教育事业和祖国的四化建设继续出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今,他用行动兑现了诺言。
从青年时代立志实业报国,到锡矿山恢复发展锑工业,到筹建中南矿冶学院,再到晚年著书立说、培养冶金人才,赵天从始终把奉献国家、奉献人民作为人生信条和价值取向。他在对中国共产党的接触、信赖、追随中,把共产主义作为终身的追求,倾尽一生,树起了锑冶金史上的一座丰碑。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