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北大红楼:光辉伟业红色序章

来源:北京大学  2021-07-06 10:41:14   424 阅读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5日下午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25日下午,习近平带领中央政治局同志来到北大红楼,参观“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重温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展革命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酝酿和筹建中国共产党等革命历史。展厅内,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文物,全面展现了那个时期的光辉历史。习近平不时停下脚步,询问相关细节。他指出,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是我们党在北京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地,在建党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要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尊重历史事实,准确评价历史,正确学史用史。

习近平强调,北大红楼和丰泽园在党的历史上都具有标志性意义,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么来的,给我们上了一堂鲜活而又生动的党史课。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地方。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一些早期著名活动家,正是在北大工作或学习期间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并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这是北大的骄傲,也是北大的光荣。”

北大红楼,正是这段辉煌历史的光荣见证。红楼时期沉淀下来的北大精神,至坚至韧,常为常新,始终引领着北大走在救国救民、强国富民的征程之上,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同行。

红楼!红楼!

1918年,在北京大学原有的一块空地上,一座通体红色的砖木结构建筑巍然落成,这便是北大红楼。这里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这里孕育了红色基因。百年风华正青春,红楼精神常为新。在建党百年纪念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从头回忆北京大学与建党伟业紧密相连的那段红楼岁月,回忆北京大学传统与精神的奠基地——北大红楼。

点击视频,走进北大红楼



1921年北大红楼远景

“先进”的红楼

按最初设想,红楼本打算用作学生宿舍,建成后则改换他途,用作校部、图书馆和文科教室。许多进步报刊在这里印刷、出版。在一层东南角,坐落着图书馆主任室,这里曾是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西头则是第二阅览室,毛泽东就曾在此担任书记。二层是当时的校长办公室、文科学长办公室,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等在这里办公。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的北大红楼,整体近“凹”字形,东西对称,坐北朝南,北面是当时的北大操场(后亦称“民主广场”)。整个建筑长约110米,宽约33米,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0700平方米。

红楼是通高五层的砖木结构建筑,地上四层,半地下一层,楼内有大小不等的200多个房间。红楼二层以上外墙至屋顶,皆以红砖红瓦铺砌,故名”红楼”。被称作红楼前,这座建筑,还曾被称作“斋舍”“新大楼”“文科新大楼”“文科大楼”“大红楼”。



由北京大学工科土木门二年级测量第三队测绘的《国立北京大学第二宿舍新楼全图》标示出了建设中的红楼的位置和形状。(选自《国立北京大学廿周年纪念册》)

红楼始建于1916年10月,落成于1918年8月。1916年9月,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胡仁源、预科学长徐崇钦与比利时仪品公司订立借款合同,借款20万元,修建预科学生宿舍,计划建房300余间,以解决约1300人的住宿问题,并计划在投入使用后向住宿学生每人每月收2元住宿费,用以归还借款本利。1916年10月中旬开工,原定于1917年8月30日完工。后因发现地基下有“甚深之古池二处”,只能修改地基和图纸,改定于1918年8月31日竣工。



《北京大学日刊》1917年12月7日刊登了理科学长夏元瑮撰写的《新建筑记》,记述了红楼的建设过程和费用等

红楼开始建造不久,随着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北大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1916年12月26日,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大学校长



为适应北大发展需要,学校对红楼的用途进行了调整,确定红楼建成后将作为“文科教室及研究所、图书馆与其他各机关之用”。因建筑用途变化,归还比利时仪品公司借款的方式,也由原定的收取学生住宿费改为教育部经常性拨款。



《北京大学日刊》关于红楼用途调整的纪事

1918年的《北京大学文科一览》对红楼的位置及各层房间职能有清晰的记录。图书馆和教室占据红楼大部,图书馆在一层,教室在二至四层,共36个教室,可容纳1412名学生同时上课。



《北京大学文科一览》中的文科校区布局图

红楼一层主要是图书馆,包括图书馆主任室、登录室、编目室、书库和阅览室等。文科事务室、文科教务处、校医室、新潮杂志社、书法研究社也在一层。



1918年红楼一层平面图

红楼二层为校长室、学长室及其他校部机构所在,史学门教员室、阅览室和教室以及动植物标本室等也在二层。



1918年红楼二层平面图

红楼三、四层为国文、德文、法文、哲学各门的教授会、教员室、阅览室和教室所在,国文门研究所在三层,哲学门研究所和心理实验室在四层。



1918年红楼三层平面图



1918年红楼四层平面图

“建党”的红楼

1918年初,29岁的李大钊出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8月,红楼落成,在蔡元培校长的支持下,他把红楼一层的图书馆变成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在红楼,北大创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多项建党之最。

五四爱国运动的首个宣言在此写就

1919年5月4日,为了阻止北洋政府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北京学界举行游行示威活动,北大学生傅斯年任总指挥。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从北大红楼出发,自此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1919年5月2日,北大学生许德珩在红楼二层校长室得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以此为导火索,北大学生策划发起了五四爱国运动。5月3日晚,北大学生在红楼一层新潮杂志社商议游行事宜,并连夜赶制标语、旗帜、条幅。5月4日上午,北大学生罗家伦在新潮杂志社撰写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这是五四游行当天唯一的印刷品。“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成为五四运动响亮的口号。



《每周评论》1919年5月18日刊发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做了准备,推动了中国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划时代转变。

此后,从“一二·九”运动直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历次学生运动都与红楼有关。在红楼,北大进步师生深入劳苦大众,领导发动工人运动,把科学理论变成民众的革命行动。直至1947年,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游行队伍仍从红楼出发。前后有70多位革命先烈曾在红楼受到革命的洗礼。



北京大学的五四游行队伍

中国北方地区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此建立

“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



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与早期领导者:陈独秀、李大钊

陈独秀、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他们志同道合,同在红楼工作。1920年8月,陈独秀等在上海创立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10月,李大钊在北大红楼建立了中国北方地区第一个共产党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此后,北大红楼长期作为中共北京地委、北京区委和北方区委所在地,指导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1918年3月前,红楼主体建筑已初具规模,这是《国立北京大学廿周年纪念册》的《新斋舍摄影》



红楼一层的图书馆主任室

最早一批建党英才在此培育成长

中共“一大”前,共有党员58人,其中24位是北大人;共有8个地方党组织,其中7个地方党组织有北大人,6个地方党组织的负责人是北大人;出席中共“一大”代表的13人中,有5人是北大学生和校友。而来自其他各处的早期党员中,有些人是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员,有些人在北京大学聆听讲座或借阅图书,有些人由北大的早期党员介绍发展入党,他们大多都曾得到陈独秀、李大钊直接或间接的教导,他们有些人的身影不止一次出现在北大红楼。



中共一大前北大早期党员名单

北大24名中共早期党员的教育背景以文科居多,作为文科大楼的红楼,成了他们在北大学习期间的主要活动地点。红楼也曾是平民教育讲演团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重要的活动场所。

青年毛泽东1918至1920年间两次来京,都曾在北大活动,他在北大接受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并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毛泽东第一次来京期间,在红楼一层第31号的第二阅览室“新闻纸阅览室”担任书记,“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并在北大红楼第一次见到了对他“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的陈独秀。在红楼,毛泽东还参加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和哲学研究会。



新闻纸阅览室内景



《新闻学研究会发给证书纪事》(《北京大学日刊》1919年10月21日)

“初心”之地

1920年10月,李大钊在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基础上,在办公室正式成立了北京共产主义早期组织“共产党小组”,这是北京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党组织。11月,北京共产党小组召开会议,决定改称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以北大红楼为中心,以星火燎原之势蔓延开来,为全国建党提供了最多的基层党员,作出重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最早在此举起

俄国十月革命后,北京大学师生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火炬,将马克思主义星火传遍中国大地。

红楼一层的图书馆主任室,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北大马克思主义氛围最为浓厚的地方。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是北京大学也是中国系统地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他在红楼,以北大为阵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讲授马克思主义课程,建立马克思主义社团,创建中国共产党北方早期组织,指导建立各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策划并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筹建。



中国系统地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李大钊

中国大学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在此开讲

李大钊在北大首开马克思主义课程,北京大学成为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正式课程进行讲授的中国大学。

从1920年起,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政治学系、史学系先后讲授“唯物史观”“史学思想史”“现代政治”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编写了《唯物史观》《史学思想史》等专著和讲义。“史学思想史”是史学系的选修课程,授课地点在红楼第十四教室。“现代政治”是政治学系的讲座课程,李大钊讲演《工人的国际运动》,地点就在红楼第三教室。



《北京大学日刊》中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相关的布告

中国最早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在此建立

1920年3月,在李大钊指导下,北大师生秘密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中国最早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活动地点就在北大红楼图书馆主任室。



1921年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合影

1921年11月17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正式公开后,以北大为中心开展活动,会员众多且遍布全国,很多会员都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罗章龙回忆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名单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从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北大红楼是这一开天辟地大事件的重要见证。它见证了进步思潮在北大熔铸,见证了建党英才在北大成长,见证了崇高理想从北大传扬,见证了红色火种从北大播撒,见证了红色基因在北大孕育,见证了初心使命从北大启程。红楼精神早已融入北大的血脉,必将时刻激励着新时代的北大人,继承先辈遗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再创新辉煌!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