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大国风范显担当

来源:经济日报  2021-07-01 17:09:14   461 阅读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对外开放的历史。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前30年通过对外大规模引进设备和技术,推动国内经济建设从无到有,还是之后40多年广泛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等,对外开放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塑造中国国际地位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进一步推动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际社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长。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挑战,中国人民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坚持历史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正确方向,进一步彰显了面向世界的开放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合作交流促自强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历多年战乱,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党领导各族人民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使中国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

我国工业化的起点很低,特别是经过抗美援朝战争同美国的较量,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状况的要求显得尤为迫切。为此,党中央作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要求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性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进而绘就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新中国之所以能够在一穷二白极为薄弱的基础上提出如此大规模的发展计划,很大程度上源自对引进国外设备和技术的高度重视。与一些固有印象不同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中,并没有排斥开放,只要环境允许,对外开放就在发展规划和实际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五”时期大规模经济建设方案的制定就是以引进项目为核心制定的。当时,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了156项重点工程,奠定了中国初步工业化的部门经济基础。以这些项目为核心,以900余个限额以上大中型项目配套为重点,中国初步建起了完备的工业经济体系。

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中美恢复交往、中日建交和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为发展经济,加强国际交流,党中央作出对外开放的重要部署,引进项目逐渐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1973年,中国制定和执行从国外引进价值43亿美元成套设备和单机的“四三方案”,之后又陆续追加了若干项目,总额达到51.4亿美元,到1977年,实际对外签约成交达39.6亿美元。

得益于前30年的对外交流协作,我们引进大量先进设备和技术,建立起了新中国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对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和国防建设发挥了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开放大门越开越大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对外开放逐步展开,并取得重大突破。

吸引和利用外资、兴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或项目,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方式。1979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开展国际信托、投资、租赁等业务。1980年,我国恢复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代表权,并加入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开始从这些国际金融机构中得到贷款。我国还先后同日、法、美等国公司签订协议,开展海上石油勘探开发。随着197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及此后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中外合资经营从无到有发展起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正在向世界打开。

创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开启了对外开放的新天地。1979年4月,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有必要的自主权;允许在毗邻港澳的深圳、珠海和侨乡汕头市举办出口加工区。福建省委也提出类似的设想。198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决定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四个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最大程度与国际接轨,经济特区经受各种考验,取得显著成就,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此后,从14个沿海港口城市,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到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再到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地域的扩大为进一步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我国进出口总额大幅度增加,在世界所居位次明显提前。而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在对外开放的进程之中更加发展壮大,也让世界获益良多。

197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06亿美元,占全球的份额为0.8%,列第29位。此后,开放的引领作用逐渐得到发挥。从初级产品到工业制品,从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我国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同时,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一般贸易占比迅速提升。2013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纵观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其间经历了无数的探索。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和开放型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提高开放水平,促进投资便利化,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自1993年以来,我国吸引外资规模一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世界的繁荣需要开放的中国。有关专家表示,中国外贸规模的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不仅促进了国内经济和消费的升级,也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对于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复苏,世界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外资在我国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对外贸易、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市场竞争。我国作为配套齐全的制造业基地和快速增长的消费市场,也为广大外资企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发展机遇。2020年,我国有进出口实绩企业53.1万家,增加6.2%。其中,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2.44万亿元,占38.7%。可以说,利用外资是我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成功实践。

改革开放40多年来,跨国公司与中国经济共同成长,成绩有目共睹。

跨国公司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自身也实现了非常好的发展。数据显示,2020年外资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7%,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表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随着我们进一步的扩大开放,跨国公司在中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中国强大的市场也将为跨国公司创造更大的利益空间。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攀升,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了多个“中国方案”。中国已从经济全球化的跟随者、参与者向贡献者转变。

走高水平开放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高瞻远瞩的布局之下,对于进一步对外开放有了更深的认识:只有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才能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

开放和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2013年,上海自贸区揭幕后的第二天,中国第一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诞生。首份负面清单对18个行业门类进行了分类,列明了190条外商投资特别管理措施。这意味着清单之外皆可行,也意味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自贸试验区版负面清单从最初的190项到“十三五”初期的122项,再到2020年压减至30项,首张海南自由贸易港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仅27项。从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以来,我国自贸区布局不断优化扩容。“十三五”期间,全国新设17个自贸试验区,总数达21个、共67个片区,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

一方面在放宽市场准入上“做减法”,提高了服务业、制造业、农业开放水平,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另一方面在优惠政策上“做加法”。最新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比2019年版增加127条,全国范围增加65条,中西部地区增加62条,增幅超过10%。大幅增加鼓励类条目,对于进一步促进外商投资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优化利用外资区域布局发挥积极作用。

自贸试验区形成制度创新成果,推动了国内相关领域改革。“十三五”时期自贸试验区探索形成173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累计达到了260项。

海南自贸港建设如火如荼。在海南全岛建设自贸试验区,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十三五”期间,我们通过推进全岛自贸试验区建设,改善了海南的营商环境、提升了海南的国际化水平、集聚了更多的市场主体,为自由贸易港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扩大进口。通过进博会这个窗口平台,我国进一步降低关税和制度性成本,培育一批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扩大对各国高质量产品和服务进口。三届进博会,每一届都有扩大开放的新举措。

外商投资的法律体系更加完善。2020年外商投资法及实施条例正式实施。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经验,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新需要,确立了新型外商投资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将为我国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法治保障作用。

“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来越大,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赢得国际社会广泛响应。“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和开放包容的合作模式,成为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展全方位国际经济合作的新标志。中国参与双边、区域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的方式从以往的被动参与向主动构建转变。

2020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1.3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0.7%,占我国总体外贸的比重达到29.1%。《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功签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区,是东亚区域一体化20年来最重要的成果。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们党领导的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这已为世界和我国发展实践所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乘势而上,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