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中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二期师友沙龙在学院A400会议室举行。第二期师友沙龙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施索华教授主讲。施索华教授亲切地与同学们畅聊学术、科研以及人生当中遇到的困惑,并对同学们的问题一一给予了解答。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任祝景以及8名同学参加活动,沙龙由马院学生工作教师杨波怡主持。
施索华教授是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标兵人物、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施索华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市“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示范点”主持人、上海市教育年度新闻人物、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课百人巡讲团”成员、上海市闵行区大众理论宣讲团成员、上海交通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施索华在开场时说:“我们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是把理想和信念这面旗帜,通过教学树立到学生的心里,以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深情来激励学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的心。我相信人和人之间心灵和情感的交流能使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等得到最佳的传递。当真理和心灵对话,理论就不会空洞。”
同学们纷纷向施索华老师请教了各自的困惑和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20级硕士刘炎提出“是否要攻读博士学位”这一问题,施索华分享了自己在工作室接待的两位同学的故事,建议同学们根据自身的学业情况和家庭背景进行选择,她表示,人生是一辆轰隆隆开过的列车,车上更多承载的是责任和义务。在承担对国家、对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同时,谋求自身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9级硕士吴迎奥问到,当代青年个人和今后工作的企业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认知,以及如何引导青年人看待这两者的关系。施索华指出,青年人要掌握应对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的知识和方法,不要急于求成,花香自有蝶舞,如果能有低下头坐十年冷板凳的准备,一心一意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把努力当成一种习惯,就会收获水到渠成的惊喜。
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20级博士孟可强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问题,施索华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在帮助学生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思政课也不单纯是意识形态的灌输,应该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灵家园的构建,比如以传统文化为抓手,将两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尽自己所能的善待他人、热爱社会、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20级硕士王婷婷问到,“如何才能更好地让思政课走进学生的心里?”施索华认为把思政课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思政课才会有真正的实效性,才会鲜活,学生也会乐于接受。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增加劳动教育的内容,让同学们在劳动中学会感恩,在劳动中体会生活的艰辛,在劳动中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因为珍惜才会拥有,感恩才会天长地久。
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20级硕士程惠芬提出的“暑期时间利用和职业规划”的问题,施索华建议同学们利用暑期多接触社会,在保护好自己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多做尝试,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以及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多体会不同岗位的特点,在尝试的过程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20级硕士李雪艳追问“是否需要在职业尝试之前做一些理性分析”,施索华建议同学们要根据自身的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以奉献社会和完善自身为前提。
针对科学技术史专业2019级硕士杨亦逸提出的“思政课班级学生学科的一元性和多元性”问题,施索华指出不同学科的学生对接受事物的兴奋点也有不同,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事先通过各种渠道去掌握学生的“动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功底”。她会根据不同学科的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和授课,尽量做到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沙龙最后,杨波怡对施索华表示感谢。师友沙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定期举办的活动,旨在让同学们有机会与心仪的老师面对面,共同探讨学习生活、学术科研、人生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问题。为学院教师以及青年学子打造一个全新的思想引领、学术交流以及联情联谊的舞台。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