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时代新青年好故事好声音——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知行计划”

来源:北京大学  2021-06-23 10:16:05   310 阅读

2021年4月,留学生办公室牵头与元培学院联合开设《国际化能力提升理论与实践》课程,组织留学生“从中国看世界”和“从世界看中国”两个维度作主题分享,并邀请知名教授作为课程与谈人与留学生开展深度对话。来自俄罗斯、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拉脱维亚、亚美尼亚、乍得、韩国等多国留学生积极参与。同学们提前备课,结合个人所学所思认真整理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中积极交流研讨,从风土人情、经济发展、民族精神、文化谱系、国际关系等多重视角进行分享,引发广泛共鸣与热烈反响。

来自俄罗斯的塔琦(TATIANA ALIKANOVA)谈到,她与中国的缘分始于在俄罗斯结识的中国朋友。受朋友之邀到访陕西,她便爱上了这片土地,后在当地一所高中任教。她感叹中国的高中占地面积之大,设施之完善,像一座小城市;她惊讶于中国青少年规律严密的学习计划和每日晨跑的奋斗精神,认为这正是青年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倡导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体现。

来自西班牙的韦里(ALBERTO LEBRON)通过一系列图表和数据回顾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他指出,短短三十多年间,从进口高科技产品到出口高科技产品,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也是唯一一个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这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也必将促进国际贸易和产业合作。韦里认为,国际贸易并不是一场“零和博弈”,其他国家应加强与中国合作,共同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

来自意大利的西莉亚(GIULIA INTERESSE)在远程视频分享中表示,自己是因为在威尼斯大学学习中文而迷上了中国文化,然后来到中国留学的。她眼中的中国与意大利在家庭观念、文化艺术和饮食风俗中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两国人民虽远隔重洋,但心意相通。她在北大攻读硕士期间曾选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还前往延安调研。她感言自己对中国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解起始于课堂,升华在延安,未来会持续深化,她特别对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表示祝贺。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外学生在课堂上思维观点交织碰撞,智慧灵感竞相迸发,构筑出一幅多元文明交流互鉴、同放异彩、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对留学生而言,他们文化背景各异,通过这样的分享、比较和切磋,不但能够更加全面、真实、立体地了解中国,也能领略和感悟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在内的中国价值体系。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是这一价值体系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它们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向光辉未来澎湃而去,吸引和感召全球有志青年“近者悦,远者来”“行大道,成大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开展实践教育,首要是确定实践基地和考察路线。江西省在历史人文、红色文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综合治理等领域有着丰富的学术调研资源。依托校地合作资源,北京大学将外国留学生“知·行计划”的首个实践调查点选在江西。5月,在“新汉学计划”导师、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赵杨教授的带领下,留学生赶赴江西开展“知·行计划”田野调查,通过实地走访、现场授课、交流座谈,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感知火热江西,体会中国力量。

在抚州,师生观赏沉浸式实景演出《寻梦牡丹亭》,参访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深入了解临川才子王安石的生平建树和汤显祖、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三翁”的文化故事。在金溪县游垫村和竹桥古村,留学生们被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的价值与魅力折服。不论是“拐弯抹角”中包含的尊老爱幼传统美德,还是惜字炉体现的敬惜字纸的正心诚意,又或是家宅入户地砖上潜藏的“出入平安”“天人合一”的美好寓意,都带给学生们深深的触动。古村新貌,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文化的理解与认同霎那间深入人心。

“你啊,不错嘞!”,师生们都被老人质朴的一句称赞逗笑了。这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慰问贫困群众时,75岁的村民彭水生激动地握住习近平总书记的手所道出的一句发自内心的感受。留学生们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踏上小路,走入民居,与村支书和村民们交流座谈。学生们聆听了神山村依靠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和语言扶贫等旧貌换新颜的奋斗故事,特别对通过“电商”实现发展产生了浓厚兴趣。看到村民们幸福的笑脸,听着他们热情的介绍,留学生对中国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就有了最真切的感受。

在《井冈山》实景演出现场,当《十送红军》的歌声响起,抬着担架、扛起红旗的战士们从观众中穿行而过踏上征程时,学生们纷纷起立致敬、挥手道别,此情此景感人至深。在井冈山上,留学生们在茨坪毛主席旧居,目睹中国革命家艰苦简陋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有感而发、大声朗诵毛主席诗词《西江月·井冈山》,感佩那“岿然不动”“众志成城”的斗争精神;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学生们静静伫立在沙盘前认真听讲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用心体悟“井冈山精神”;在同红军后代的座谈中,学生们谈到,“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依靠群众”的精神内核具有着与时俱进的力量,这种力量始于初心、成于奋斗,不断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深留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北京大学校史的了解,激发新时代燕园“洋弟子”知华友华、爱校荣校正能量,6月4日上午,留学生办公室组织学生赴校图书馆参观“北京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与“大钊阅览室”特展,并在参观结束后座谈交流。在展览现场,学生们仔细聆听讲解,不时驻足细看,认真学习交流,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和一代代先贤前哲舍生取义、前赴后继所铸就的丰功伟绩感佩不已。他们表示,这是了解中国共产党和北京大学的最好课堂,让人深受教益和启迪。展览最后,伴随着学生们声情并茂的结语词朗诵,北大情、中国情、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情在同学们心中油然而生、经久不息。

座谈中,留学生们讲道,中国是可亲、可爱、可敬、可赞的第二故乡,北大是自己永远的母校,已深深融入这里的一切。他们认为,要了解现代中国,就必须了解中国共产党,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与发展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人身上集中体现了伟大的中国精神。一方面,要认真学习有关知识,特别是从历史的视角来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争取一个又一个胜利所走过的不平凡道路;另一方面,也要走向广袤大地,在知行合一中拥抱生机勃勃而精彩纷呈的当代中国。他们表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举世瞩目、令人敬仰,希望能够学习更多中国理论、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并学以致用,未来同各自国家发展实际结合起来,以更好造福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来自乍得的托马(THOMAS DONGLONA ADAWA)表示,通过参加活动,增进了对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理解。“我们看到李大钊、毛泽东或陈独秀,他们是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找到了拯救中国、然后治国的方法。作为留学生,我们除了敬佩他们,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在心目中肯定会联想到自己的国家,会联想到某个事件、某种情结。”来自喀麦隆的门杜(JOSEPH OLIVIER MENDO'O)说,“我们来中国之前是靠媒体了解中国的,现在有机会亲身体验真正的中国。在参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展览和了解大钊先生等重要人物的历史贡献时,发现他们吸收外来思想再把它本土化,给中国找一条新的道路。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的留学生也要借鉴他们的经验。非洲国家还有许多的问题,我们要将在中国所学用在实处,将来结合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留学生是沟通中外、联接东西的连心之桥、友谊之桥、希望之桥。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的来华留学事业自1952年“中国语文专修班”扬帆起航,一路乘风破浪、行稳致远。近70年来,共接收来自近190个国家逾10万人次的外国学生。他们心中的北大情,他们身上的中国故事,是可以乘风燎原的星星之火,是可以照亮未来的璀璨繁星。无论是抒情的《红楼飞雪——海外校友情忆北大(1947-2008)》,还是叙事的《燕园流云:世界舞台上的北大外国留学生》,抑或著史的《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丛书》,都充分体现了几代燕园“洋弟子”对北大的眷恋和对中国的热爱。他们的留学经历与中国故事,折射出新中国和北大来华留学教育70年来奋勇迈进的光辉历程。如同80多年前那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一样,他们为国际友人理解中国提供了真实、生动的注解,他们也正是北京大学开展外国留学生“知·行计划”的深厚基础和不竭动力。

弦歌不辍,华章日新。迈进新时代,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正涌现着一个又一个新“斯诺”。2014级以色列籍本科生高佑思(RAZZVI GALOR)和三位留学生一同创办了歪果仁研究协会(YChina),致力于让国际社会看到一个真实、立体、有趣的中国,他们谈茶道、探铁路,亲赴新疆体验棉花种植,用人们喜闻乐见的“网红”视频展示中国。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际,高佑思和他的团队不仅筹集医疗物资捐助中国,还拍摄了视频《这次我们站在中国身后》为武汉加油;2015级俄罗斯籍硕士生尼基塔(NIKITA KULAEV)通过翻译《习仲勋的故事》,让习仲勋同志的生平事迹跨越了语言和民族,为国际社会再现了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历经坎坷、百折不挠、顽强奋斗的伟大历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2018级亚美尼亚籍博士生鲁昕(SAFARYAN LUSINE)在疫情期间加入了亚美尼亚共产党。她翻译出版了《阿纳斯塔斯·米高扬访华》一书,将中苏结盟的历史铺陈开来,向国际社会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中苏交往的历史;2019级孟加拉籍本科生阳光(SUNNY MD MAHEDI HASSAN)在疫情期间,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络视频等途径积极发布中国抗疫故事,让国际社会了解真实的中国,为中国人民伟大抗疫精神点赞,为中华民族的力量与担当点赞。他认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更没有发展中的中国;2020级拉脱维亚籍博士生安泽(ANZELIKA SMIRNOVA)的专业方向是国际传播与发展,她希望把《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推荐给更多的人们,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程以及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密切联系。她认为,中国如今虽然受到世界瞩目,但是中国声音在海外还比较薄弱,北京大学可以肩负起塑造中国海外形象的使命。她希望外国师生都能够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分享给更多的人们,让世界听到真实的中国声音。

去岁已展千重锦,来年更进百尺杆。新时代、新青年,好故事、好声音。在推进中外人文交流、促进文明和谐共生的新时代篇章中,北京大学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扎根中国、融通内外、砥砺奋进,以“知·行计划”等工作为抓手,揽四海英才而育之,努力为全球培育更多具有北大底蕴、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引领型人才,让世界更好地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