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北京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基础,严格执行全过程管理,优化答辩程序及制度,坚持学位授予高标准,蹄疾步稳,教育改革取得扎实成效。学位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培养过程和培养成果的集中体现,是研究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研究生院推出“‘答’问如流 妙‘辩’连珠——北京大学研究生答辩风采展示”系列报道,将各院系答辩特色做法和精彩瞬间汇集成文,集中展现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各院系进一步提升培养质量提供借鉴与参考。
在30分钟的学术成果展示环节中,李耀龙对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金属和二维材料表面电子超高时空分辨研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超高时空分辨光学实验系统的搭建及在微纳光学领域的前沿研究。
在研究背景部分,李耀龙向答辩委员会介绍了光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工作模式、性能优势、应用领域等,并重点指出,超高时空分辨光电子显微镜将飞秒激光超快时间分辨和电子显微镜超高空间分辨有机结合,在研究飞秒-纳米尺度表面和界面的物理过程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是研究超快光学与微纳光学的强大实验利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李耀龙在博士期间与实验室同学一起搭建了基于光电子显微镜的超高时空分辨实验系统。该系统包括基于周期量级超短脉冲光源的泵浦探测系统和基于百飞秒光源的多波长可调泵浦探测系统。其中,超短脉冲泵浦探测系统时间分辨率在10飞秒以内、空间分辨率在10纳米量级,可以用来研究纳米结构表面等离激元和热电子等的超快动力学过程。百飞秒多波长可调泵浦探测系统具有泵浦光波长可调的优点,可以通过调节泵浦光波长,更全面地研究二维材料、钙钛矿等新型半导体材料的超快动力学过程。在完成系统搭建的基础上,就可以开展后续的前沿研究工作。
基于此超高时空分辨实验系统,李耀龙完成了两项意义重大的科学研究工作。
第一,利用实验系统超高时空分辨的优势,研究了微纳光学的典型研究对象金属纳米结构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首次从微观角度揭示了局域表面等离激元近场增强与退相干时间之间的内在关联。利用系统高空间分辨率的优势,直接观测到金纳米二聚体阵列结构体系中局域表面等离激元模式的近场分布。通过测量光电子强度的激发光波长依赖特性以及干涉泵浦探测曲线,分别获得同一结构的近场增强和退相干时间。他发现两者的关联性依赖于二聚体结构的间隙尺寸。基于实验结果并借助数值模拟和理论解析模型的分析,揭示了这种关联性由近场远场耦合作用和纳米结构场局域化效应共同决定。这一研究成果对于理解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中的基本物理问题,以及拓展表面等离激元在高灵敏检测与传感、太阳能电池等微纳光子器件的应用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借助实验系统的空间、时间与能量的多维度探测能力,揭示了典型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材料单层二硫化钨的电子冷却和缺陷捕获的超快动力学过程。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作为新型的二维半导体材料,具有很多优良的光电性质,有望用来制备新型的光电器件。而材料背后的基本物理过程对其性质和器件的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工作,李耀龙指出超高时空分辨光电子显微镜实验系统在微纳光学和材料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探索空间。
在学术成果展示完成之后,答辩委员会专家对李耀龙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与意义给予了肯定,并针对论文内容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宝贵的建议。比如,张巍老师就两个工作中泵浦探测原理的不同之处进行了提问,黄玲玲老师就实验中激光功率大小的选择及对材料的影响进行了提问,王慧田老师就后续开展实空间和K空间的对应研究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等等。经答辩委员会专家投票表决后,由答辩委员会主席王慧田教授宣读李耀龙同学全票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