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瘟疫思考与生命关怀:黄河沿岸的端午节传说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21-06-15 11:46:59   484 阅读

从节日溯源的角度,端午节实际上是黄河文化的产物。在黄河沿岸地区至今仍流传着大量有关端午节的传说,它们展现了不同于荆楚、吴越的文化风貌,延续了先秦时期人们对“端午”这一时间节点的文化思考与生命关怀,表现着黄河文化的“根”性色彩。

防止邪和毒的侵害是传统社会端午节各类习俗行为的基本特征。《后汉书》云:“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即桃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端午节被视为“恶月恶日”,“恶”是端午这一节日及其习俗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它本质上是气候的炎热及由此引发的人体疾病。端午节的时间正值夏至前后,天气湿热,是各类疫病的发作期和流行期,所以古人告诫:“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欲静无躁,止声色,无或进,薄滋味,无致和,退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无刑,以定晏阴之所成。”但在社会的传播过程中,“恶”又与恶鬼、恶神之类的神秘形象相联系。在黄河沿岸的民间传说中,人们着重于这一时日的“凶险”,实际上是对端午节产生的根源意义的讲述。

黄河沿岸的端午节传说包含着传统民间社会对疫病源起的文化思考。在民间传说中,端午节也是个“危险”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瘟神会降临人间,如果不幸撞上,就会身染疫病甚至性命不保,在关于端午的传说里,便描述了玉皇大帝派遣瘟神来到人间的情景,农历五月五日,“只见天上飘下一股黑烟,慢慢扩散,向村里蔓延。时间不长,那些好糟蹋粮食的人觉得头晕目眩,发烧呕吐,卧床不起,不少人还被那股黑烟夺去了生命”。“黑烟”正是瘟神的象征。在民间传说的观念中,瘟疫的产生是与神灵相关的。

但神何以要在人间释放疫病呢?不少民间传说将它归结为人类自身“不好”的行为,其中突出的一点是浪费粮食,这与“食”有关:人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人们生活富足,不少人因此“一顿饱饭忘了千年饥,不再心疼粮食了”,在人间巡视的玉皇大帝看到后便命令瘟神下凡惩罚人类。在民间传说的观念中,瘟疫的降临也是人心不善导致的,这与“德”有关。浪费粮食自然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民间传说中,这种“德”还包括了其他方面,如传说中,天降瘟疫是因为“世上的人心不善” “人间坏人太多”,玉皇大帝降下瘟疫的原因除了人类浪费、糟蹋粮食之外,还有“打骂老人,丢弃婴儿”的恶行。民间传说将瘟疫的产生与人类的社会行为相联系,是将瘟疫产生的原因伦理道德化,体现着传统的善恶报应观念对民间传说的影响,也涉及疫病与道德建设、社会秩序的问题。

实际上,不仅瘟疫的缘起被伦理化、道德化,瘟疫的避免与防护也常常是道德化的。作为单纯的时间节点,农历五月五日与其他月日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在文献记述和民众观念中,它却是伦理化的,被视为“恶月恶日”,这种伦理化倾向在民间社会延续下来,并在当代端午节民间传说中积淀、流传。相关传说告诉人们,行善事、做好人就能躲避瘟疫。比如,太白金星发现并非所有的人都糟蹋粮食,还有很多善良的人不仅爱惜粮食,而且非常善良、乐于助人,于是他便主动告诉那些善良人瘟神到来的时间和防护疫病的办法。

当然,在黄河沿岸的端午节民间传说中,人们所讲述到的瘟疫防护的“方法”并非都依赖于善行,所面对的“恶”也不仅仅是瘟疫。在有些传说篇目中,人将治疗疫病的希望寄托于水。比如,炳灵寺药水泉的传说:到寺中考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患上了疫病,他无意间发现一眼泉水,饮用泉水之后,顿觉病情好转。虎狼关的传说讲述到:“每逢端午节,药水峡人山人海,人们扶老携幼,奔浴药水,以祈消灾免难,人寿年丰。”疫病有时也会化身为妖魔,肆意侵害人们的生命,但人们最终借助自己的善行躲过甚至战胜妖魔。比如,五月初五祭尊节的传说:在农历五月初五魔王屠村的当日,藏族老阿妈欣木措吉以自己的仁慈善良感动了杀人不眨眼的魔王,救护自己和两个儿子,也保全了大量族人。尽管不同传说中人们躲避或治疗疫病的方式不同,却都表达了同样的期望:抵制瘟疫、保持健康,拥有生命的活力,其中既包含对个体健康的关爱,更包含着古人对生命价值的朴素思考,即能够抵制瘟疫的、健康的生命也应该是善良的。这是一种伦理化、道德化的生命关怀,包含着民间社会对真善美的朴素追求。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