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众路线”是信息化背景下党的群众路线在互联网上的延伸、拓展和创新,也是党紧密联系和服务广大网民群众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方法。它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依托于互联网,充分利用互联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将党的群众观点和工作方法运用于大数据网络平台,满足了民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现实需要。
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网络平台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释疑解惑。“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网络群众路线的发展与推进,一方面可以引导公众通过网络表达社会诉求,通过网络汇集民智、反映民意,对公共事务和政策献言献策;另一方面,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依托网络平台主动了解群众所思所想,积极回应网民关切,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提升社会参与,满足人民需要。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夯实了长期执政的理念根基。同时,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落脚点。网络平台以更为方便、快捷、公开的方式提供了民意传输渠道,人民的利益表达渠道更为透明、便捷。自下而上的民意反馈有利于反映民意、汇集民智,提升公众主人翁意识、政治参与感和生活幸福感。开门问策、网络问计,坚持倾听更广泛的老百姓声音,可以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政策设计和实施中。
平等互动沟通,强化双向信任。受时代背景和网络技术限制,传统群众路线中,政府与公众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壁垒,较易产生较高的沟通成本、效率成本。依托数字化新媒体开展的网络群众工作改变了原有群众路线、服务群众的场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空间打破时空与层级等条件限制,更便捷地深入民心。在网络平台中,政府和公众互动不再受限于“面对面”交流的传统模式,沟通更为便捷自由。同时,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可以让公众在沟通中打消顾虑,基于平等地位的沟通更利于公众更为直接地表达诉求。此外,网络沟通大大简化了沟通程序、降低了沟通成本,不但拉近了政府和公众的时空距离,而且消减了繁琐的程序限制、保证了平等沟通的公开透明。公共需求即时、及时的反馈,政策依据民意民情进行适当调整与执行适应,从而加强双向互动,提升沟通效率。双向良性互动机制的确立,极大推动了政府与公众间双向互信关系的建立,有效强化了社会治理。
汇聚民意民智,提升治理实效。互联网不仅具有普通媒介的信息传递功能,还通过清晰的文字、直观的影像、生动的声音的结合,有效弥补了传播时空限制的缺陷。互联网已成为各级政府开展群众工作、提供公共服务、提升社会管理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今天,仅仅依靠实地走访、现场观察、问卷访谈等面对面的传统方式已难以支撑群众工作有效开展。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为网络信息处理分析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各类政府网络平台在社会治理中为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及时互动和快速高效沟通搭建平台,拓宽民众信息获取渠道。一方面,公众可以通过官方网站、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了解国家政策、时政新闻等,借助网络平台表达其诉求,使政府能够快速精准地了解公众需要,促进公共利益实现。另一方面,党和政府通过网络平台,通过互联网与数据分析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获取最新民声、民情,做到实时互动,利用大数据技术助力顶层设计与政策实施,降低政策法规实施障碍,同时不断促进党和政府治理理念和治理能力的升级。
进一步促进网络政社交互平台效能的发挥,促进政府执政效能提升、部门协同与跨域合作有效实行、社会监督与绩效评估科学应用
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提高网络群众路线效能是新时代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内涵。
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用网意识,提升网络执政能力。首先,通过专业培训,提高干部的网络媒介认知、判断和运用能力,提升包括网络沟通能力、网络信息研判能力、网络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等在内的网络媒介综合素养,优化党政部门运行机制、提高工作效能,将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转化为党政领导履行政治责任的自觉追求。其次,满足社会治理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需求,吸纳互联网领域专业人才,扩大和充实党政人才队伍,为提升网络群众路线工作储备优质人力资源。最后,在网络问政、理政、施政实践中,精准判断和识别公众诉求,在网络平台增加多元领域共商共建元素,引导政府部门与需求对象开展双向沟通交流,鼓励和吸引领域内专家、学者、从业者提出更具专业性、可行性的政策建议,提升公共政策可操作性,推动政府效率提高,从网民诉求中沉淀决策启示,推动政府治理效能的提升。
畅通网络互动渠道,加强部门协同与跨域合作。当前依托网络开展群众工作主要集中于单个部门与群众的独立社区交互,对于涉及多部门的公共事务,难以有效实现部门沟通和传递,需进一步拓展平台创新与设计,拓展网络社区部门间信息互动与共享。首先,要逐步深化网络平台建设,通过党和政府官方网站、微博、公众号构建的“领导—群众”“面对面对话”机制,助推民意民情成为党和政府领导定策施策的重要依据,解决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最后一公里”的落实问题。其次,政策制定与执行、公共服务的提供、党的工作开展等过程中出现的公众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能及时被识别和关注,实现统一领导下的各部门协同工作,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最后,作为信息集散、中转、分析的主体,网络平台是广泛的社会公众利益表达、建言建策、互动交流的信息社区,应针对庞大零散的信息数据依照“整理—分类—分析—报告”的形式甄别和利用好有效信息,在平台内流转和共享,这是社会需求的集中汇聚,既要促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了解,也要推动多部门事务合作解决,实现各级政府合作治理效能优化。
构建良好网络生态环境,保障科学监督与绩效评估。互联网平台集中民意、回应民意,既要及时发现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牢牢把握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要关注人民群众言论可能的负面影响。要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一方面,建立长效的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始终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网络群众工作成效的检验标准,充分利用网络的快速性、互动性、共享性、开放性,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和手段,使人民群众成为评价考核的主要参与者,通过人民群众的持续鞭策不断提升党政机关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依托平台增设政府绩效考评板块,从问题回应和解决到政策推行等多方面向社会开放评估,科学推动党和政府的组织体系、服务态度、工作效率与能力提升,提高党和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要回应网民留言和公众关切,探索政民互动新方式,做到限时办结、及时反馈,确保群众合理诉求得到有效解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贴心和精准的公共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网络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适应新发展格局的有效探索,走好网络群众路线是对党和政府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的考验。我们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群众工作,进一步推动网络政社交互平台效能的发挥,促进政府执政效能提升、部门协同与跨域合作有效实行、社会监督与绩效评估科学应用,助力政府治理与社会参与的交融互惠,构建网络问政长效机制,实现社会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