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求是》第9期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理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其中,关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论断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了及时调整,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重大战略指导。
准确把握经济大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多年平均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提升。2000年,我国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06年超过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7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的排名不断攀升,很大程度上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多年高速增长的结果。
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偏低、底子薄、基数小,增长空间大,经济易于实现高速增长,经济规模也会随之较快扩张。这种偏重数量规模的增长方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经济发展的质量,不重视结构优化、技术进步,从而导致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乡、地区、收入分配等出现失衡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会影响经济增速。伴随着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递减、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弱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果不彰、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投资与消费失衡等一系列矛盾问题逐渐突显,对经济增速形成制约。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进口需求疲软,造成我国出口增长下降,给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为主的我国经济带来较大冲击,实体经济尤其是大量中小加工型企业面临巨大压力,导致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一定程度放缓。尤其是,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一些发达国家为保持竞争优势,通过重定游戏规则、重构贸易版图等,加快培植有利于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围绕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领域展开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竞争。由此,我国外部需求面临较大挑战,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2012年开始结束近20年10%的高速增长,针对这一变化,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强调,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加上世界经济也在深度调整,发展环境十分复杂,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实事求是进行改革调整。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新常态,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夯实经济发展之基
发展是解决我国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又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发生变化,发展条件发生变化,发展方式必须随之改变。在传统方式下,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体现为高速经济增长,当以“三期叠加”和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为表征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生变化时,经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客观经济规律使然。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更高级阶段,必须对长期以来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要素投入结构和产业结构等进行实质性的重大调整,从而摆脱粗放型增长的路径依赖。
在2014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详尽分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一重要论断将新常态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阶段呈现九大趋势性变化。第一,从消费需求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第二,从投资需求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第三,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第四,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第五,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第六,从市场竞争特点看,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第七,从资源环境约束看,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第八,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第九,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这些趋势性变化高度概括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对我国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全面深刻认识,是制定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据。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表面上经济增速降下来,但实质上是追求更有效益、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对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是夯实我国经济发展之基的重大战略布局。
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逐步演化。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从我国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要求出发,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
针对经济增速变化,把转变发展方式摆在重要位置;针对结构优化,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性思路;针对动力转换,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无论是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还是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无论是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还是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无论是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还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以及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等等。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鲜明的指引,并作为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贯穿转变发展方式、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之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关系我国发展理念和思路的调整,引导我国经济发展迈入新的更高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十四五”规划开局起步,我国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3亿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按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