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7日,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举行。北京大学副校长黄如院士、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丁文华院士及部分委员(详见参会委员名单)、科学研究部副部长李晓强、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蒋云、科学研究部基地建设办公室主任王纬超、前沿计算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宝权以及实验室部分教师现场参加了会议,部分委员通过线上视频参会。会议由实验室副主任黄铁军教授主持。
黄如在致辞中肯定了实验室从应用基础研究到与企业合作、成果转化的一系列重大成绩,介绍了学校为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化重组工作出台的重点科技创新基地实体化建设方案,强调科研实体化运行,资源强挂钩。她还提出,国家目前已经启动了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优化重组工作,希望实验室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引领作用,再创佳绩。
实验室主任高文院士为新一届技术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并作2017年到2020年实验室总体建设情况报告,包括承担的科研任务、获得奖励、标准制订、人才培养。他概括介绍了本阶段的代表性成果,并对实验室的未来发展作出规划,提出了实验室体系架构调整方案。
会议的三个技术专题报告分别由黄铁军、计算机科学技术系马思伟教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贾惠柱副研究员汇报。
黄铁军牵头研发的“超高速视觉芯片与系统”是以视达相机采集的脉冲流为输入,采用脉冲神经网络开发的高速目标检测跟踪系统,脉冲视觉颠覆了胶片时代形成的图像和视频概念,以更自然的、类似生物的方式表达视觉信息,该技术冲破了以视频为基础的视频产业和机器视觉技术体系,有望引领新一轮的数字化革命。
马思伟报告了以视频编解码技术为基础核心的“超高清编码标准及应用”。新一代自主的音视频编码标准体系AVS3,采用了更灵活多样的块划分结构、更丰富的预测模式、去相关性更好的变换、更能接近信息熵的算术编码方法以及更附和人眼特性的编码环内图像后处理技术,使用了大跨度相关信息编码等工具,显著提高监控视频压缩率。研制的面向8K超高清的实时编解码器,编解码速度达到60FPS,开发了5G+8K+AVS3端到端的视频编解码系统,首次实现了5G环境下应用自主标准的8K传输。与前一代标准HEVC/H.265相比,超高清视频压缩性能YUV综合提升超过36%。
贾惠柱介绍了“视频处理芯片与系统”。在AVS GJB及XP芯片研制方面,从视频编码标准、核心芯片、设备、到系统的完全自主可控JAVS视频编解码体系和产业链已具雏形。在数字视网膜芯片研制方面,主持研制AVS2编码IP核,结合CDVS加速IP核及AI加速IP核,实现了首款数字视网膜芯片(GV9531)。该芯片采用28nm工艺设计,编解码全双工功耗小于2W,是一款高度集成的SOC芯片, 可支持全局统一的时空ID、多层次视觉表示和边云协同的数字视网膜技术,主要用于视频转码、智能监控、视频会议和AVS2编解码。正在开展中的AVS3超高清视频编码IP核的研制,在FPGA上已达到HD编码实时,目标是实现在ASIC上的4K和8K实时编码。
会议专题报告之后,人工智能研究院余肇飞助理教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王苫社副研究员、陈宝权分别操作演示了凝聚实验室技术亮点的的三项成果: “超高速视觉系统”“8K超高清电视广播”“自由视角视频”,成果演示受到专家高度评价。
会议的技术评议与指导由丁文华组织主持。线上线下参会的技术委员们与实验室骨干就相关技术细节展开讨论并深入交换了意见,认为实验室从基础研究布局到应用,形成了完整链条,在学科前沿、需求牵引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对现有技术以及满足国家重大产业发展需求方面都有成功突破。同时,专家们对实验室未来发展及建设也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建议包括推动标准化外的技术落地实际应用,进一步在国际化方面作出明确部署,考虑将音频合并纳入实验室研发工作,尽早实现广播数字化等。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