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北京大学第二十五期“青年教师学术沙龙”举行

来源:北京大学  2021-06-03 11:30:36   381 阅读

为进一步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为青年教师搭建更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宽松活跃的学术交流氛围,5月27日,人事部组织开展了北京大学“青年教师学术沙龙”第二十五期活动。

本期沙龙围绕“复杂体系中的质谱技术——环境与健康”展开,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健康系主任邱兴华担任召集人,来自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物理学院、工学院、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民医院、第三医院、口腔医院等院系和附属医院的30余位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沙龙由人事部副部长俞蕖主持,科研部副部长蔡晖、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伊成器、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副部长周勇义、科技开发部副部长邱建国等应邀出席活动。

俞蕖介绍了人事部举办青年教师学术沙龙的初衷,希望通过活动,进一步打破学科边界,促进校内青年教师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在随后的报告分享环节,邱兴华介绍了本期沙龙的选题背景,他从北大环境健康学科的发展历史谈起,指出“环境与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主要社会矛盾之一,近期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二零三五远景目标正式提出“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污染物识别已经成为环境健康领域的学科前沿。邱兴华从识别危害组分的重大意义和挑战出发,以案例形式介绍了基于先进质谱技术在“细颗粒物中新型危害组分识别”领域的最新工作,并对新的分析技术在环境与健康领域的应用提出了展望。公共卫生学院闫赖赖老师以“金属组学与人体健康”为题,介绍了他们通过研究生物体内痕量金属元素的分布、含量、结构特征、功能以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之间的联系,揭示不同金属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基础医学院郑乐民老师以“脂代谢,肠道菌群代谢,与心脑血管疾病”为题,介绍了他基于质谱和纳米探针等技术在环境污染与血管功能领域所做的系列研究,并介绍了其团队开发三维智能生物材料构建血管化胰岛拟器官用于代谢应用研究。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白玉老师从单细胞异质性出发,着重介绍其在建立超灵敏的质谱免疫分析平台上,首次实现了单细胞中靶向的表面蛋白质和非靶向内源代谢物的同时分析,并开展细胞类型/亚型的分型和肿瘤干细胞的异质性分析等系列工作。沙龙期间,青年教师围绕新型污染物的来源与健康的关系、环境与生物样品制备和检测、不同生物样本在研究中的选取原则以及益生菌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未来,人事部将继续围绕青年教师学术交流与合作需求,不断丰富沙龙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创造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创造条件,积极助力学校高水平人才队伍培养和“双一流”建设。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