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一百年,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一百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了伟大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精神动力与精神支撑,也是党、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思想创造与精神擢升。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之路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路和贡献之路。
在社会变革和思想变迁中励新中国精神
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们思想发生变革、民族命运发生转折的历史。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愚昧桎梏,不但导致皇权阶级夜郎自大、顽冥不化,也导致百姓落后、颓废。按照龚自珍的说法,晚清社会表面上看似歌舞升平,实际上,臣工投机钻营、中饱私囊,士人厚颜无耻、风气堕落,百姓惨于槁木、志灭心死。正因如此,西方列强在中国长驱直入、滥施淫威,中国被迫开始了遭欺凌、受压迫的悲惨命运。
一个人在思想上的觉醒才是真正的觉醒,一个民族在精神上的升华才是真正的升华。黑格尔指出,精神的伟大和力量是不可以低估和小视的。当器物变革和制度变革遭遇失败后,时贤意识到中国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并不在物质层面而在精神层面,在思想和文化层面。于是,一批有觉悟的中国人开始了探寻中国精神的思想旅程。比如,梁启超就提出,“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但是,由于缺乏思想上的探路灯,精神上也失去了主心骨,因而国人思想堙塞,民族精神独立性丧失。这就使得泱泱中华虽然有丰裕的物力,但精神国力羸弱。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由此开启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升华。众所周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不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一方面坚定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也热情呼唤中华民族精神。他指出:“吾国历史相沿最久,积亚洲由来之多民族冶融而成此中华民族,畛域不分、血统全泯也久矣,此实吾民族高远博大之精神有以铸成之也……当悉本此旨以建立民族之精神,统一民族之思想。”
历经艰辛探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应用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沉积已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注入了“强心剂”。伴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进的中国人在思想和精神上活跃起来,中国精神也实现了突破和更新。正如毛泽东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从中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思想改造和精神提升作用。可以说,在诸多思潮中,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领域的灵魂、精神上的旗手,改造和励新了中国精神的面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尤其是以其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人在精神上逐渐由被动转入主动、消极转为积极、低靡转为高扬,中国精神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持续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
精神产生于主客体之间,离不开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精神是主体在社会实践和思想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百年来,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接力中,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事业创造和思想改造融于一体,在不断推进伟大实践中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激发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生机和活力,创造了中国精神的时代辉煌。
中国精神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本身的过程中发生的思想变革和展现的精神品性为对象,以不同时空中出现的地方、人物、行业、组织、事件和思想品质为名称,以重大社会实践和人们行为活动中主客体相互作用而生发出的具体精神特质为内涵,往往由党的组织和个体率先践行,由组织引领倡导,并最终获得普遍认可。
精神在其萌生和培育的过程中,既会保留民族性的特质,也具有时代性的品格。中国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是精神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深度镶嵌与高度融合的结合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想使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实践主题。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形成新的社会关系、精神观念和意识形态。从社会精神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弘扬和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仅引领了中国建设事业的发展,而且推动了中国人思想观念和中国精神的创新。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承担了继承和发展中国精神的使命,成为创新中国精神的先行者和倡导者。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政治体制的革命开始的。革命精神由革命实践创造,是革命活动的支撑。在发动革命起义、组织革命武装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工农红军培育了井冈山精神。在创建和发展红色政权、探索地方治理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苏区精神。在纠正错误军事路线、扭转革命局势、挽救党和中国革命命运的长征中,中国共产党人又培育了遵义会议精神、长征精神。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又孕育并发扬了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大别山精神、西柏坡精神。
贯穿这些精神的主题词是革命,革命精神凝结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心愿,展现了革命先烈的斗争意志、坚定信念、英雄气概和奉献品格。这些以地域名称为标志的革命精神,勾勒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行进轨迹。它们前后相连、根魂相系、薪火相传,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实精神支撑和强大精神动力。
建设是社会的助推器。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精神振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保卫社会主义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坚决打退国内外敌对分子对新生人民政权的破坏,另一方面大力恢复国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先后弘扬和培育了抗美援朝精神、孟泰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时代精神。
在形式上,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弘扬的那些多以地名来命名的中国精神相比,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培育的时代精神多以代表性事件和行业模范人物的名字来命名,代表的是围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涌现出的时代精神。在内容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弘扬和培育的中国精神不是以夺取国家政权为目的,而是以保卫社会主义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为目的,尽管其中也不乏与敌对势力的斗争豪情,但更多的则是面对建设任务而迸发的创业精神。在价值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的建设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弘扬和培育的革命精神的延续与创新。
改革是发展的风向标。在经历曲折探索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破除思想束缚,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伟大事业创造伟大精神,也需要伟大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了“64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中华体育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汶川抗震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与此同时,在各条战线和各个行业中,也涌现出了以孔繁森、牛玉儒、李素丽、杨善洲等模范人物为代表的英模精神。不难看出,这些以事件或人物名字命名的时代精神,贯穿着改革创新的时代气息,也洋溢着开拓进取的思想旋律。毋庸置疑,人物和事件是精神的载体,也是精神孕育的母体。通过从人物和事件中提炼出反映改革开放的优秀精神,将其纳入中国精神体系并加以倡导,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了中国精神,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精神。
复兴是时代的导航仪。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进入新时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大力提倡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数十次寻访红色旧址和革命圣地,重提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古田会议精神、遵义会议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别山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一系列在党和国家发展历程中塑造的革命精神,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同时,他还带领全党颂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积极倡导和培育上海精神、丝路精神、塞罕坝精神、劳模精神、蒙古马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等等。可见,弘扬和培育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一方面需要从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中汲取力量,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展现新气象、创造新精神。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精神也必将日益丰富。中国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也必将走深走实,取得新的发展、走向新的辉煌。
百年来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启示
一百年来,伴随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引领和开拓,中国精神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激励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激励中得到了弘扬和培育、实现了变革和创新。回望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历程,可以得到诸多有益启示。
首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的先进代表,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践行者。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社会革命的过程,也是培养自身的精神先进性并以此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进而激发人们接受先进精神、携手同向同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推动了社会的精神变革,也实现了自身的精神变革。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中国精神由离散到凝聚、由被动到主动,以强大的力量催动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先行军,中国精神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武器。
其次,中国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不是抽象的、单纯的精神活动,而是见之于改造物质世界、人类社会和思想世界的活动。从改变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贫穷落后的面貌开始,中国共产党通过社会革命建立了新国家和新政权,在改变国家落后经济状况的同时,也通过自我革命提升了自身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觉悟,并由此改变和提升了全体人民的精神觉悟。因此,百年来中国精神的变革始终与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实践相融合,始终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相结合,始终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相承接。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镶嵌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和进程之中,与民族前途和人民命运的改变须臾不可分。
再次,中国精神的表现方式和呈现载体多元多样,但最根本、最主要的是中国人的精神观念和精神品格。人是精神的母体,品格是精神的外化。中国精神固然可以用地名、事名、物名来表述,但精神最终只能归结为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精神。中国精神是由党和社会中的先进分子作表率,继而转化为多数人认同和效仿的对象。因此,中国精神是抽象见之于具体、一般见之于个别、物相和事件见之于人的对象。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简言之,最能够代表中国精神的,就是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和为人民而奋斗的中国脊梁。
最后,中国精神的发展和创新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长期命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凝聚的精神支柱,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社会发展和变革的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绵延不绝,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常迸发。在一百多年前发生的历史巨变中,中国精神经历了由疲沓到振奋、由离散到凝聚、由传统到现代的升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中国精神经历了变革和励新。百年来,中国精神的发展和创新始终以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为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创造,也是中华文明的世纪荣耀,更是中国走向更加光明未来和美好前途的征兆。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