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绝学,提笔安天下
开太平,上马定乾坤
人文传承不忘初心
家国天下笃行致远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牢记初心与责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心怀“国之大者”。
——校党委书记杨振斌
“从长远来看,中国今后高等教育的发展一定会把理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兼顾起来,方能取得长足的发展,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
——校长林忠钦
文脉深远 光耀南洋
上海交通大学一贯注重人文教育,早在1908年,学校便开设国文科。唐文治校长亲自主讲国文课,其独创的吟诵诗文之唐调已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辜鸿铭、蔡元培、张元济、傅雷、李叔同、黄炎培、邵力子等人文大师先后在此任教或求学。
经过多次调整与改革,上海交通大学于1985年新建社会科学及工程系和文学艺术系,在此基础上于1997年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工程学院。
2003年,以文、史、哲、艺为主干学科的人文学院宣告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基础文科由此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15年,人文学院与国际教育学院合并为新的人文学院,2019年,人文艺术研究院并入人文学院,开启了学院发展的新篇章。
目前,人文学院学科建设涵盖文、史、哲、艺4个门类,涵盖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历史、哲学、艺术四个一级学科。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挂靠学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中心、中华创世神话研究基地作为省部级学术平台,人文艺术研究院、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神话学研究院、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鲁汶大学“欧洲文化研究中心”和东京审判研究中心等作为校级学术平台,挂靠人文学院管理。
固建党之基,筑人文之本
人文学院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全院上下风清气正,协力并进,实现了“悦而尽其才”的良好生态,党建工作在内涵建设、立德树人、教学科研、人才引进等各方面持续发挥强有力的引领作用,不断推进学院的快速发展,紧抓新文科发展机遇,提升交大人文的社会贡献度。
学院持续发挥全校人文类通识教育基地和汉语教育大本营功能。开设了超过学校半数的人文类通识核心课程,每年为近4000名交大学子打造人文“金课”,根植人文素养,实现美育浸润。为全校6000余名国际学生开设中国语言文化类公共课程,新设“现代中国研究”全英文研究生项目,让更多国际学生感知了解中华文化、深入读懂中国,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人才。
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师资特长,开展联合共建,建立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德育新体系,定期持续开展“国学起跑线”系列主题党日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学院党委获评校2017-2018年度中心组理论学习示范案例,学院成为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计划交大的三个领航学院之一。国家省部级课题立项数持续领先,2018-2020年连续三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数位列全校第一,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6项,并列全校第二,高质量论文发表逐年稳步增长。学院先后获评2019年度平安校园建设先进集体、2020年“三全育人”示范单位与示范案例等。
学院教授刘统原创纪实作品《战上海》获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特别奖,入选“2018年中国好书”;《火种》获“第十六届文津图书奖”、“2020春风悦读榜经典悦读奖”,入选“2020年中国好书”。2018、2019连续两年有两位本科毕业生自愿报名参加西藏专招计划(全校共5人)。
学院聚焦学科建设,落实院为实体,寻找新增长点,充分发挥人文教育大本营作用,全过程、沉浸式、全覆盖的艺术实践育人。以文化铸魂,以历史传承,以哲学思辨,以艺术浸润,助力学校实现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
初心不忘,日行愈坚
建党百年,回首来时路,面对变局和挑战,人文人勇不言弃,凝心聚力、深化改革、提升内涵。在挑战中寻机遇,于变局中开新局。展望新征程,人文学院着力提升文、史、哲等基础学科水平,春风化雨,厚植人文。
建设一流的人文学科,是国家坚守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有机构成,也是全院师生念兹在兹的共同理想。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我们将携手同心,矢志不渝,努力建成一个有尊严、有品格、能包容、敢争先、协调发展、传承创新、勇往直前的一流人文学院!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