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1-05-26 09:43:51   590 阅读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重大部署。值此讲话发表5周年之际,重温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新时代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意味着需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对“三新”的考验,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发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因此,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必然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新的历史使命。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当代中国在新发展阶段上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行动指南。学科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一是健全学科体系,提高学科发展质量。二是抓好教材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的学科教材体系。三是提升人才竞争力。通过增强学科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发展平衡性,促进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和储备。学术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将致力于系统化整合的多领域研究,既尊重和推动各学科的专业化发展,又紧扣学术发展主线,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前沿问题,推进知识和理论创新。话语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表达。各学科在致力于塑造学术引领地位的同时,也要体现中国立场、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鉴于此,新时代需要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学科重大成果、搭建多元化的宣传和对话平台、拓展国内外研究学术网络,以显著提升我国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站在新发展阶段的起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基于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和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新要求,从巩固学术传统、激发学术活力和树立学术自信三个方面开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局面。

首先是巩固方法论、历史和现实“三位一体”的学术传统。就方法论而言,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可以研究借鉴,但不能失去科学判断力。就历史逻辑而言,要充分认识历史研究方法在各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就现实逻辑而言,要建立内因与外因、现象与本质、个性与共性等相结合的多元化视角。

其次是激发问题导向与理论创新的学术活力。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进行学理性阐释、概括发展规律。

最后是树立和增强学术自信。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因此,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去解决中国的问题,从中国视角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并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