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
1923年,从安平县(今属河北省衡水市)滹沱河岸边的台城村走出去的青年弓仲韬,在李大钊领导下,返回家乡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台城特别支部,点燃了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星星之火。1924年,弓仲韬又主持成立了党在河北的第一个县委——中共安平县委。随后革命的火种便以燎原之势向冀中乃至全国燃烧蔓延。
百余年历史的《新编中华字典》
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内,一套有着百余年历史的《新编中华字典》,已残旧泛黄、纸页发脆,这是弓仲韬编写“平民千字文”的工具书,影响了一批为寻找中国未来而奔走的中国共产党人。
1916年,年轻的弓仲韬到北京求学,这套《新编中华字典》便一直带在身边。1923年,受李大钊的派遣,弓仲韬回到家乡台城村发展农村党组织,为了让农民兄弟更好地接受革命思想,他挑灯夜战三个昼夜,就是以这套字典为工具书,编写了通俗易懂的“平民千字文”。他卖掉了自家的二十几亩地办起“平民夜校”,动员村中50多个青壮年农民到夜校学习。在教农民识字的同时,弓仲韬向他们灌输革命的理论。一向淳朴善良的村民们在“平民夜校”了解国家大事,明白了革命的道理。这本字典在当时发展培养对象、壮大党员队伍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弓仲韬使用过的《新编中华字典》。
“2010年,当纪念馆成立后,外孙田小平将弓仲韬生前经常用的这套《新编中华字典》捐到了纪念馆,用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讲解员樊悦介绍。
采访中,安平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建抓为我们还原了1923年台城“平民夜校”上课时的场景——
“平民夜校”开课的一个夜晚,校舍里的人满满当当。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齐刷刷地注视着弓仲韬。
“我让你们猜个字谜怎么样?”弓仲韬开口说道。
“好哇!你出题目吧!”学员中有几个粗通文字的,马上响应。
“听我说,这个字:头戴绫罗宝盖,底下八字分开,见人躬身施礼,家里少米无柴。”
忽然,后边站起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后生,大声说:“我猜出来了,这是个穷人的‘穷’字!”此人叫弓凤洲,曾上过两年小学,也算学员中的佼佼者了。
“对!就是‘穷’字!”弓仲韬极为赞赏地予以认定。而后,他用粉笔随手在黑板上写下了繁体字的“穷”字。
弓仲韬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讲开了:“我们不光要认识这个字,还要联系自身的穷苦生活现状,闹清这个穷到底是怎么来的……”
弓仲韬的话语说到了大家的心坎上。“是啊,这穷根还不是由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多少年多少代了,我们只有默默忍受,忍气吞声,这穷日子总该有个出头之日吧!”学员们开始了沉思……
弓仲韬介绍思想进步、积极肯干的农民弓凤洲、弓成山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8月,3人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党组织,弓仲韬任党支部书记。因受中共北京区委直接领导,这也被称为中共台城特别支部。
台城特支的诞生,在广袤的农村点燃了革命的火种。一年后,安平县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召开,建立了中共河北省第一个县委——安平县委,革命的火焰从此在冀中大地燃烧起来。
如今,在安平县台城村的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这段史实被原景再现。薪火相传的红色情怀已根植于每一个台城人的心中,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也早已融入台城的角落,成为这座村庄的一抹厚重底色。
书信箱
“书信箱曾经是文人墨客书房中的必备物品,用于存放友人来往信件,在弓仲韬受李大钊的派遣回到家乡后,他就是一直以信件和李大钊保持联络,接收上级指示、汇报革命工作的。”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讲解员张晔介绍,革命时期形势严峻,为安全起见,当时来往的革命信件都存放在隐蔽的地方,多年后弓仲韬将李大钊的回信进行整理,并珍藏于这个书信箱中。
纪念馆内弓仲韬用过的文物有很多,这件保存完好、制作精良的桐木书信箱因有他的手写签名而弥足珍贵。
面对敌人的疯狂通缉和抓捕,弓仲韬从容镇定,巧妙与敌人周旋。“1927年的一天,弓仲韬到北京去向李大钊汇报工作,当他走到李大钊的住所时,发现情况不对,有很多的反动警察,弓仲韬非常机警,他迅速地拐入到一条胡同里面,将公文包扔到房顶上,衣服反穿过来,从袖口中拿出一个能长能短的文明棍,装作残疾人一瘸一拐,这样躲过了一劫。”李建抓讲道,事后弓仲韬才得知,是共产党的首脑机关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李大钊等60多位同志不幸被捕。
弓仲韬常说,作为共产党人,就要舍得出家财,豁得出性命。他变卖田地解决办学和办公经费的问题,又变卖家产开办工厂解决贫困党员的生活问题。到1934年时,他的家产已所剩无几。但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全家都走上了革命道路,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弓仲韬随小女儿弓乃如到哈尔滨安度晚年。由于双目失明,他时常念叨:“我不能继续为党工作了,还没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1964年3月临终前,他交待家人,用省吃俭用攒下的1000元交了最后一次党费。
历史不会忘记,薪火还在传递。台城村进村主路被命名为仲韬步行街。村里的党员们打心眼里敬仰弓仲韬!他们说父辈们留下的好传统不能丢。
“这里既然是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所在地,就应该成为现代农村发展的榜样,无论有什么困难,也要带领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这也是我永远不变的初心。”2018年11月份,卸任村党支部书记不久,有着39年党龄的杨建辉再次被选为党支部副书记,“党员就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想群众所想,办群众所急。只要大家信任我,我就永远不退休。”
杨建辉介绍,“村党总支根据不同服务对象,于2008年下设老党员、丝网协会、农业产业化3个党支部,精准解决村民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探索以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强党建的模式。”
当时,台城村有400多户村民从事丝网加工业,因为多是家庭作坊,资金短缺,致使设备陈旧,生产技术落后。杨建辉一边帮着村民联系丝网销路,一边发动村里经营丝网产业较早的党员,成立了丝网协会党支部。他用信誉联保的形式,帮村民解决了资金问题。每当村民遇到技术问题,只要打个电话,他和丝网协会党支部的成员总会及时上门帮忙。
采访时恰逢春节临近,台城村的一户丝网加工厂房,轰隆声不绝于耳,丝毫没有停工放假的意思,3台机器24小时满负荷运转,为出口订单忙碌着。
“运行的这3台机器主要是生产用来做不锈钢窗纱的金刚网,平时是我们两口子自己做,再加上10来亩地的收入,一年下来大概能挣十几万元,日子是越来越好了!”丝网加工户闫雅珍笑着起身,带我们走进生产车间。“农忙或者订单多的时候,我们会雇一些贫困户来帮忙,可以帮助他们增加一份收入。”
丝网加工户闫雅珍正在加工生产丝网。
如今,靠着丝网加工产业,台城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1000多元,大部分村民买了汽车、楼房,生活水平节节攀升,台城村成为家喻户晓的富裕村。
“现在我们村有87名党员,我们又积极探索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形成了‘1+10’党员联系户工作制度,每个党小组联系10名党员,每名党员联系10户群众,把基层党的工作落实到每家每户。”杨建辉说。
安平县台城村党支部书记杨新杰(左)慰问困难党员送去新春祝福。
2018年,杨新杰当选为台城村党支部书记。任职第一天,看着村委会对面,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门前那团巨大的红色火焰,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台城村建设得更美,让百姓生活得更好。“1927年,我的爷爷杨丰年曾担任台城村党支部书记,从小我就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正是这些红色故事和老党员们的模范带头作用,让我更加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崇高追求。”
用好红色资源,发展文旅产业。“俺村通过用好红色资源,打造‘星火台城红色景区’,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展村民增收致富途径,助力乡村振兴,让群众过上了好日子。”安平县台城村党支部书记杨新杰说,安平县创新“党建+文旅”模式,积极探索“红色旅游+现代农业”,着力解决村里及周边村民的就业问题。同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积极引导村民参与景区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生态采摘等项目,建设新时代红色文旅主题村落,打造“农旅融合”创新示范点。
红色文化融入台城村的每个角落。
目前,星火台城红色景区一期工程已经完工,重点打造了冀中风情街、红色革命小路,并复建了弓仲韬故居、平民夜校、党史馆等红色旧址。台城村已经成为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为核心,以“红色文化+乡村旅游”为主题,集党性教育、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研学体验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红色旅游胜地。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逐步成为台城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火种不熄,前路不止!建党百年之际,台城村正以走在前列的信心和决心,擎起“两个第一”这面光荣旗帜,向着新征程阔步前进。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