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5日晚,西南联大纪录电影《九零后》点映暨北大师生交流活动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李莹厅举行。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罗杰,云南广电传媒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于明,纪录电影《九零后》导演徐蓓等主创代表与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任羽中,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陈刚,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吴靖,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电视研究中心主任俞虹,艺术学院教授陈宇等师生代表出席活动。活动由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宣传办主任吕帆主持。
活动合影
从1937年到2021年,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到北京大学,近百年的时间跨度之后,两校的精神再度汇聚一堂。作为纪录片《西南联大》的姊妹篇,纪录电影《九零后》展现了许渊冲、杨振宁、王希季等16位平均年龄在96岁的联大“九零后”学子,从个体生命史的角度,呈现了璀璨耀眼、高风峻节的大师群像,搭建起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办学历程与“教育救国”理念下的感人故事,体现出“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精神。
陈刚表示,在烽火连天的岁月,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千里跋涉至昆明,“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书写了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不朽传奇。影片叙述的是中国历史中的重要篇章,也是北大历史的难忘一页。作为北大人,我们深感自豪,同时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肩负的责任和担当。
陈刚致辞
罗杰表示,西南联大的故事是北京大学的故事,西南联大的光荣也是北京大学的光荣。影片回归到初心和信仰之地,希望青年朋友从这部作品中获得启发,聚集力量,把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实现青春热血与理想价值的时代传承。
罗杰致辞
北大各位师生代表与电影主创代表展开对话与交流,俞虹主持对话活动。她介绍了自己与“西南联大”系列影视作品的情缘。三年前,纪录片《西南联大》便获得中国视频节目年度“掌声·嘘声”发布的“年度掌声”。今天,“西南联大”再次通过纪录电影《九零后》走进北大,在有限的表达时间里,以少胜多,展现精华,将繁杂的题材和内容处理得恰到好处,用16位联大学子的真实口述表达西南联大的灵魂与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该片的传播应走出北大、清华、南开,走进更多的大学,因为西南联大的精神属于中国的大学精神、中国的文化与知识分子精神。
俞虹主持对话活动
纪录电影《九零后》导演徐蓓、剪辑杨芸、摄影吴旭分别从影片的结构细节、片段剪辑与写实纪录介绍了他们的创作想法。徐蓓表示,为了在109分钟的时间里既满足对西南联大整体形象的呈现,又不失丰沛的细节和故事,她选择将人物推向全景,影片中所有的视点都是个体生命的叙事,这些视点构成了影片的完整结构。杨芸认为,好的剪辑不是将镜头拼贴在一起,这是加法;她想尽力做到的是乘法,以少量的手法达到加倍的效果。吴旭从摄影角度界定了影片的青春色彩,表示他们会通过逆光、测光来达到青春的活泼效果,而在进行人物采访的时候又以自然光为主去呈现真实感,并辅助光修饰以增加画面层次感。
纪录电影《九零后》学术顾问、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会长吴宝璋补充了影片创作的历史背景。他表示,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背景下,西南联大这样一所存在了近九年的大学共培养206位中国共产党员,成为真正的“民主堡垒”。
吴靖表示,同学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虽然社会身份不同,但是却有着共同的校园经历,这是一种很纯粹透明的情感。《九零后》巧妙地运用同学相互之间的叙事与自我回忆建构影片,虽然呈现的是个人故事,但最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连,这非常能够拉近观影距离与时代距离。陈宇认为,纪录片重在说理,纪录电影重在传情。《九零后》对情感表达的看重来源于导演坚定的个人视角。主创在面对宏大叙事时完成了一张非常优秀的答卷。此外,陈宇借用海德格尔所倡导的“诗意的栖居”表示,当年的青年学子对生活的态度就是有某种诗意在其中,因此影片在呈现这些态度时使用了大量诗意表现手法,从镜头的速率、色彩、画面角度到构图,都体现了影片的审美水准。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胡佩、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赵寻也表达了对影片的看法,并向主创团队提问。西南联大学子沈叔平的女儿沈颐也来到活动现场,她希望中国大学的学子们能够像老前辈一样,有爱国奉献的精神。
西南联大纪录电影《九零后》用青春的语言展现历史,用亲切的画面引发思考,在纪录片的长河里历久弥新,在历史的延绵中熠熠生辉。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