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疫情的反复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由疫情导致的精神心理问题也更加凸现。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教授团队研究发现,约有1/3的人受“疫后综合征”困扰,其中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患者及其亲属、具有职业暴露风险人群的精神心理问题发生风险更高。为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居民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疫情对我国居民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总结我国心理抗疫的经验,推动疫后精神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应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医疗救治与疾控组邀请,陆林一行赴武汉调研、指导疫后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相关工作。
5月7日,武汉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武汉会议中心汉江厅举行,陆林一行应邀出席。此次推进会由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武汉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红辉主持。出席会议的还有武汉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管负责人等。
推进会上,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郑云提到,武汉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市委、市政府部署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自2020年7月武汉市启动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以来,各部门精心谋划、全力推进,组织保障更加有力、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服务效果更加凸显。2021年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收官之年,他希望在陆林团队的指导下,进一步健全线上线下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建立社会心理服务长效机制、培育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加强重点(特殊)人群心理援助服务,加快推进武汉市建设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各项工作。
陆林针对中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从精神心理健康的现状、现有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不足和中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专题讲座。他指出,伴随新冠肺炎疫情而来的是各种精神心理问题不断凸显,部分地区精神卫生资源薄弱、精神卫生服务和培训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精神卫生服务体系面临着巨大挑战。为减少新冠肺炎疫情对群众心理健康造成的长期损害,合理、有效利用精神卫生资源,我们成立了疫后精神心理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建立了基于网络的睡眠及心理干预平台,同时在武汉市医院、社区、学校等不同场所对不同高危人群开展调查,积极采取个体化干预措施,将疫情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降至最低。他表示,要整合不同部门的心理服务资源,充分发挥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专业队伍力量;立足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功能;建立“三专”服务模式,将工作做实做细,多措并举,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有效、便利、精准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进一步提高群众心理健康素养。
陆林一行、郑云、武汉市疾控处处长张尧,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相关科室负责人在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二七院区举办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座谈会。会上,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李毅介绍试点了工作进展,现场参会人员就武汉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交流座谈。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产生了较大影响,疫情期间常见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如果不加以妥善解决,将可能长期影响其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7日下午,陆林来到武汉市武昌医院,对当地有心理卫生服务需求的青少年患者进行会诊,为其制定个体化康复和心理干预方案。
在青少年心理卫生门诊前,陆林接受了当地媒体采访。他表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和负性事件发生频繁,呼吁社会重视并共同关注这一关键问题。
陆林一行赴武昌区徐家棚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入基层实地考察并召开座谈会,武昌区卫生局副局长王辉一同进行调研。通过参观走访,他们了解疫后重点人群心理状态,以及当地心理疏导、心理服务、健康宣教等工作开展情况并提出建议,为湖北省患者康复和心理疏导工作的推进和社会心态的平复提供帮助。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始终引领我国精神卫生事业发展,在精神疾病管理与治疗、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2019年,国家十部委联合启动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并成立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专家组,陆林为专家组组长。北大六院承担试点工作的日常管理,每年组织对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试点地区进行调研与指导,协助组织召开试点经验交流会,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向全国推广夯实了基础。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