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校友行思】对话周远:突破“低温”,无私奉献

来源:清华大学  2021-04-20 14:42:56   404 阅读

校友简介:

周远,中国科学院院士,1961年获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学士学位。毕业后进入中科院工作,主要从事低温技术研究。



周远

考入清华后,周远始终保持着自有的韧劲与能量。在学业上,他勤奋刻苦,图书馆中总有他的身影。扎实的理论知识学习为他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当时国家提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他积极响应号召,学习之余还积极承担北京各电厂、锅炉厂的实习任务。夜以继日的工作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也让他变得愈加能吃苦、有韧劲。本应1960年毕业的他,在蒋南翔校长的倡议下,和同级同学多留了半年。他们在延期毕业期间改进了门头沟的烧煤供暖技术,让在校师生舒适地度过寒冬。

攻坚克难 低温领域实现突破

接受采访时,周远虽是耄耋之年,仍精神矍铄,一身科研工作者的自信气度。他回忆道,自己刚毕业时被分进了看似与自己大学专业毫无关系的半导体研究所。当时苏联终止对华技术援助,半导体研究所面临困难。摆在周远面前的第一个课题便是如何制造单晶硅的设备。据周远回忆,他当时就是整日整夜地画图,从二月一直画到十月。受益于大学期间实习积攒的经验,他动手能力强、画图速度快,较为圆满地完成了第一个课题。

由于半导体与低温关系密切,周远进入了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做实习生。当时,周远所在的半导体所遇到了一个科研上的难题:如何提高液氦液化设备膨胀机的工作稳定性。当时虽然国外已有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渗氮处理工艺,但该工艺以国内当时的加工水平无法做到,必须想出新的办法。受到大学期间接触到的内燃机和小型斯特林制冷机的活塞结构的启发,周远创新性地提出了加长活塞、扩大间隙的解决方案,却遭到研究所同事们一致反对。

受挫的周远找到研究室的洪朝生老先生——先生可谓是周远一生的伯乐。洪朝生经过了几天的深思熟虑,断然拍板让周远承担这项重要的技术攻关,并在人员和物质上给予支持。要知道,当时的周远只是一个小小的实习生。



周远在研究室中交流问题

感念洪先生的信任与栽培,周远一整年都废寝忘食地思考和设计,常常工作到很晚,寒暑假都没回家。他还亲自和一位车工师傅共同完成了样机的加工与装配。

随着工作的顺利进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这个方案,并为之出谋划策。1965年,改进后的膨胀机已经能达到5升/小时的产量,接近当时美国的水平,并在全国推广应用。一个实习进修生能做出如此成就,周远谦虚地将其归功于洪老先生的教育与培养。但如果没有周远坚持攻关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这项任务也无法完成。



低温制冷机

70年代时,周远十分关注VM制冷机技术方向的研究。他说:“当时是美国人在做,他们能做到15K,我当然也计算一下,一边算一边做。后来我们做的比他们还好,我们做到了10K。”这项成果最后无条件转给了开封的一家变压器厂,成为当时最早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

回到低温中心之后,周远又将目光投向脉冲管制冷的研究。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个研究该技术的国家。尽管缺乏美国在这项技术上的研究资料,但在周远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研究进展很快,他们研发的脉冲管制冷机最低温度比美国更低,不过现在仍面临消耗功率较大的问题。周远坚定地将攻破技术难关、实现世界领先作为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



周远(前排右二)在中国制冷学会四届一次理事会的合影

面向国家需要 关注学科交叉与理论基础

提到对科研方向的想法,周远指出,一些行业的利润虽然不高,但是却对国计民生至关重要,这样的研究方向虽然可能比较冷门,但研究之后也就更有价值。如在制冷领域,冷链运输技术因为利润相比空调制冷行业要低很多,所以大多数的私企并没有进入这个领域进行研究。但冷链运输产业关系到老百姓能不能吃到新鲜的蔬菜水果生鲜,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周远还提到,要注重专业交叉。多一个专业,将来就能多一条路。现在很多科学领域新的成就,往往都来自两个领域之间的“边缘科学”。只要在两方面都能有一些造诣,往往就能取得优势,做出一番突出的成就。周远拿自己当年专业学发电、工作搞低温的事迹激励同学,不要害怕“不熟悉”。



周远在极低温物理开放实验室为大家讲解介绍

最后,周远还指出学科的理论基础也有很大的研究和发展空间。他举例说,他的一位学生发现了液态金属现象,但现有的流体力学不能完全解释这种液态金属的性质,周远就经常鼓励他去搞懂其原理。周远认为,对一个已知的自然现象,科研工作者要做到能够用一套基础的理论解释它,这才算把它弄明白了;不然就只是观察到从自然界已有的东西罢了。

在问到重要的科研品质时,周远立刻铿锵有力地回答了两个字:勇气。他强调,要敢于拼搏,敢想敢干。周远还提到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他说:“在你有生之年,要锻炼好身体,延长自己的生命。然后要把自己的潜力挖掘出来,为清华大学未来的繁荣发展,为关键性工作的攻关,特别是国家的需求和人类的需求上做出更大的成绩。”

【访谈手记】

采访那天早上不到八点钟,当我们一行人迈入周远院士的办公室时,却讶异地发觉两鬓斑白的他早已经端坐在办公室前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了。再仔细听周远院士介绍他当年的工作经历——刚刚毕业就去做被苏联撤资的半导体项目、在众多权威的否定下攻克难关……他这一生都在无畏地拼搏、奉献,几十年如一日。我不禁感叹,在周远院士身上,清华人的自强精神被发扬到了极致。

——能动系2019级本科生 奕姝

周远院士的故事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求精”。不管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还是到如今,西方世界以高端科研技术为核心的、对我国的围追堵截从未停息。从制冷技术到如今的芯片制造工业,都只有做出属于中国自己的产品,才能长久维持。如果从一开始就依赖于买进的设备,周远学长和他的团队绝无法研制出超过欧美的制冷机。即使一时达不到或只能勉强达到外国的水平,自主研发的价值也是无可取代的。这在周远院士研究制冷技术的过程中体现地淋漓尽致。

——能动系2019级本科生李兆滢

在和周远学长的采访过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谈起如何提高液氦液化设备膨胀机的工作稳定性的故事。初出茅庐的他面对不少前辈的质疑和反对,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并加倍地努力为之付出。正如他最后对我们的寄语,勇气是科研最需要的品质,要有勇气说出自己的意见,有勇气坚持自己的想法。也正是因为周远院士的勇气,他在低温领域作出了不凡的贡献,让自己真正成为了一位在国家和人类需求上做出更大成绩的人。

——能动系2019级本科生付昱宁

(清华新闻网4月16日电)

供稿:能动系 校团委

编辑:葛瑞 陈晓艳

审核:吕婷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