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北京大学举办《袁行霈文集》出版暨北京大学中国古典学学科发展座谈会

来源:北京大学  2021-04-20 11:11:47   321 阅读

4月18日,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和山东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的《袁行霈文集》出版暨北京大学中国古典学学科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1号楼举行。国务院参事室主任、党组书记王仲伟,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副校长王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刘跃进,中华书局执行董事、党组书记徐俊,商务印书馆执行董事、党组书记顾青,山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胡长青,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华书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0余位专家、出版人出席会议。会议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杜晓勤和中文系教授傅刚、刘玉才、常森先后主持。

郝平、王博对《袁行霈文集》的出版表示祝贺,对所有关心、支持文集出版工作的领导及各界同仁表示感谢。郝平在致辞中指出,袁先生是北大乃至全国人文学科的一面旗帜,他展现出一位兼具传统人文素养与现代学术视野的古典学大家风范。袁先生的一部分研究成果汇集成十卷本的《袁行霈文集》,由先生家乡的山东人民出版社精心编辑出版,这是一件嘉惠学林的美事。郝平高度评价了袁先生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他指出,袁先生是立德树人的典范。他在北大讲台上辛勤耕耘六十余年,为北大和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许多学生已成为中国古典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其中就包括“全国模范教师”孟二冬教授这样的先进典型。在学生们眼中,袁先生儒雅幽默、风度翩翩,为人谦和,与先生相处让人感觉如沐春风。袁先生又是一位具有开创性的学者,他的许多研究成果和学术理念开创了学界先河。1995年,袁先生在主编《中国文学史》时提出了“守正出新”的编纂原则,成为他几十年学术研究一以贯之的信念。袁先生更是一位卓越的学术组织和领导者,他以自己的温柔敦厚和博学雅量,团结带领校内外不同学科、不同学缘背景的学者勇攀学术的高峰,先后创办了国学研究院、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参与筹办人文学部,为北京大学人文学科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袁先生还在中央文史研究馆、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担任领导职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郝平指出,在学校即将迎来建校123周年校庆之际,总结、研讨袁先生的学术成就,探索中国古典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衷心希望全校师生接过老一辈学者的旗帜,扎实推进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书写北大人的新篇章。

王仲伟在致辞中高度赞扬了以袁行霈先生为代表的北大学人在致力中华文化研究、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方面所作的积极努力和重要贡献。他指出,袁行霈先生自担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以来,先后主持编纂《中国地域文化通览》《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系列丛书》;推动建立了馆员双月座谈会,围绕重大文化建设问题荐言献策;建立中华文化大讲堂、中华艺术讲习班等,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袁行霈文集》作为袁先生学术成就的总结与回顾,从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他恢弘雅正的学问气象、纵横通达的治学理念、守正出新的学术追求、龙虫并雕的学术志趣。文集的出版不仅是对后辈学人丰富的文化馈赠,也是中国古典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王仲伟表示愿意与北大师生携手,共同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与会专家对《袁行霈文集》的学术价值进行了深入讨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雅荣休教授葛晓音在致辞中表示,袁行霈先生治学领域广泛,学问人品皆受人尊重,在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经典作家研究都具有典范意义。他的研究能兼顾文学、文献、文化三者之长,又始终以文学研究为根本,指出了诗歌理论研究的方向。袁先生提倡以大作家和一流作品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带动整个文学史学科的发展,尤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这些成就的取得,不仅是由于袁老师全面把握古代文学研究的方法,具备深厚的知识修养、敏锐的选题判断力,更是因为他始终以宏观的眼光,思考建立民族诗学、寻找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这使得他的学术工作具有明确的当代价值。

刘跃进在致辞中指出,袁先生的研究视野宏通、气象阔大,理论思考与艺术鉴赏融会贯通,堪称中国古典学研究之典范。在从事精深研究的同时,袁先生也承担起应有的社会使命和历史责任,立足当代中国现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充分彰显其作为一名优秀学者的担当与气度。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以“博涉约取,通人正学”为题,全面总结了袁行霈先生的学术研究,称誉他在文学文献、诗歌艺术、陶渊明研究等领域取得的丰厚成就。陈尚君认为,最近30年,袁先生在北大发挥了引领学术、倡导正学的作用,是国内文史学界的领军人物。他立足于宏观的理论思考,所提出的“守正出新”的口号,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围绕《袁行霈文集》的编纂体例、文集中收录的旧体诗词、学术随笔和《愈庐翰墨——袁行霈教授书法作品集》,与会专家进行了广泛讨论。顾青认为,《袁行霈文集》是一部非常“干净”的集子,真切体现了袁先生的学养与人品。北大中文系博雅特聘教授钱志熙认为,北京大学是近代学人旧体诗创作的重镇,就诗风而言,则多偏向宋诗派,但袁行霈先生、陈贻焮先生等一代学人的旧体诗吟咏自然,重视构思和意境,讲究气象和神韵,更多呈现出唐诗派的特征。同时,袁先生的诗歌妥善处理了旧体诗词语言与现代生活内容之间的关系,值得学习和借鉴。中华书局总编辑助理俞国林介绍了《愈庐翰墨》的编辑缘起和体例。

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达敏、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马自力还深情回忆了袁行霈先生的授课风采和他在人才培养方面付出的大量心力。

袁行霈先生在答谢辞中向山东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及出席座谈会的校内外专家表示感谢。他说:“如果说常州是我祖上的故乡,济南则是我出生的故乡,而北大就是我学术的故乡,中文系就是我在学术故乡的住处。我从十七岁考入北大,至今快七十年了,我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离不开北大的熏陶、老师们的教导,以及校内同事和校外学者们的帮助、宽容和成全。我的学术之根在北大,是北大给了我丰富的营养,给了我做学问的眼光,也给了我做学问的勇气。收入文集的论著,以及集外由我主编的一些著作,大都跟北大有密切的关系,应当说是属于北大的。”袁先生还分享了他关于做学问的三句总结:其一,“博采、精鉴、深味、妙悟”;其二,“博采众长,独辟蹊径”;其三,“格局、眼光、胸襟、气度”。

与会专家对袁行霈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打破文、史、哲等现代学科壁垒,倡导博采、融通的古典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模式给与了高度评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郁缀指出,近30年来,袁先生领衔主编《中华文明史》,统筹完成了多种文字的译本;执掌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积极呼应“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又以80多岁的高龄,组织编撰《中华文明传播史》,为北大中国古典学的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能宪指出,袁先生在集体项目的组织过程中既注重学术民主,又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是这些具有跨学科性质的集体项目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李四龙、廖可斌分享了北京大学中国古典学学科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

会议结合袁行霈先生中国古典学研究的学术理念,对中国古典学学科的学术定位、发展方向、研究范式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荣誉学部委员陈铁民认为,袁先生论道治学,视野开阔,格局宏大,既有对问题的宏观把握,也有深入细致的微观探求,同时,他文笔精练隽永,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这些都是中国古典学研究者应具备的重要素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雅讲席教授荣新江从袁先生创办《国学研究》和《国际汉学研究通讯》两种刊物谈起,指出袁先生的研究从中国古典文学出发,进而延伸到中华文明史,乃至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这条学术路径代表了北大古典学学科发展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中华书局执行董事徐俊先生认为,袁先生《文集》充分展示了中国学术传统中义理、辞章、考据结合的特点,这不仅是作者对自身文字的要求,更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回应,在当下学界尤其具有拨正、引领的意义。河北大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过常宝总结了袁先生在文学批评及诗歌理论研究领域的开拓与贡献。南京大学教授曹虹强调,袁先生善于提炼在学术旨趣方面具有高度思想性的范畴,例如“守正出新”的范式、“文化的馈赠”的思想、“学问的气象”等品题。这些表述既富有深厚的历史感,又具有通透的前瞻意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徐正英认为,袁先生一方面从诗歌中提炼理论,又将理论运用于诗歌分析;一方面将治学作为修身之道,又以人格学养反哺学术,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循环。与会学者认为,这些方法对于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均具有范式意义。会议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

北京大学“中国古典学”学科的建设可以追溯到1992年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该机构旨在发挥北大文、史、哲、考古等人文学科雄厚的学科实力,发掘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2000年初,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更名为国学研究院。多年来,国学研究院积极组织《中华文明史》《新编新注十三经》等重大课题研究,编辑出版学术集刊《国学研究》,多次召开国学和国际汉学主题的重要学术会议,同时致力于中华优秀文化的普及教育。《中华文明史》等成果多次荣获国家级奖励,在国内外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2009年,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创办“古典语文学”本科教学项目,“中国古典语文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以“学术与课程”为纽带,以“经典与语言”为关键,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反思能力、写作表达能力给予个性化指导,旨在培养既通达东西方古典学术、又具有时代意识与创新精神的拔尖学生。2019年,在人文学部的支持下,中文系以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古代汉语专业为基础,建立起具有学科交叉性质的“中国古典学”学科平台。平台专门开设“中国古典学学术前沿”课程,邀请不同领域的教授为研究生讲授前沿课题。此外,还创办了《中国古典学》学术集刊,已由中华书局出版第一卷。与此同时,人文学部先后举办三届“古典学国际研讨会”,邀请了来自欧、美、日、韩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数百位学者参会报告。中国古典学平台还先后举办“中日古典学工作坊”“作为方法的文献学”系列学术论坛,为推动中国古典学发展、促进中外古典学学术交流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