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南开国际关系论坛—大变局下的国际关系研究:新时代、新发展与新议程”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办。会议围绕国际和地区秩序演进、大变局下的国际竞争与合作、中美大国关系、全球治理和新时代的中国外交等议题进行广泛讨论。
南开大学副校长王新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朱光磊,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政治学研究》主编张树华出席会议。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负责人主持开幕式。
王新生在致辞中强调,中国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国际社会中举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术研究需要用中国话语、中国理论来构建知识体系,以理论化成果为国家和政府服务。
杨光斌指出,每个时代最重要的政治公共产品是由那个时代最强大国家所提供的。中国提供公共知识产品的方法论离不开中国历史文化基因的熏陶,历史是我们文明的基因,历史本身就是我们方法论的知识来源。
开幕式后举行了主旨演讲。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学报编辑部主任韩召颖主持。
张树华以“世界大变局与中国新时代”为主题,指出了国际社会“东升西降”的变局,认为政治学需要通过研究做出政治和价值判断。他强调,政治学研究需要自立自强、强调原创性,承认主权性、时代性、民族性、思想性。
杨光斌在“世界政治研究·国际关系学——比较政治学·世界政治学”的主题演讲中,认为“技术、资本和思潮”这三种力量把世界联系起来。政治思潮引发国际制度变迁,并由此塑造大国关系和世界秩序,无论是国际关系研究还是比较政治研究,都要加强对地区国别的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庞中英教授做了题为“协和和新协和:从19实际的‘欧洲协和’到21世纪的‘全球协和’”的大会发言。他从无政府状态、全球化或相互依存的管理等概念以及制度化作为理论出发点,提出19世纪的欧洲协和是全球协和的起源,是“百年和平”的主要原因,有效的大国关系管理和全球治理需要借助协和理念。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吴志成教授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的大会发言中指出,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导致全球治理停止或休克,这表明美国主导的全球治理的惯性和行为传统失势,以联合国、WTO、WHO代表的全球治理组织失常。大国关系的动荡不稳、地区秩序的变动不定、传统全球治理体系的失序持续可以视为是全球大变局所带来的机遇,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变革与动荡。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周方银教授在“疫情下国际格局的变化与特征”的大会发言中谈道,疫情推动了国际格局的变化进程,但发展方向依然不明朗。国际力量格局的变化为中国外交提出了新思考。中国外交如何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如何从维护国家利益和顺应民意之间进行平衡以及如何处理好经济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关系是我们未来研究的重点。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人华侨研究院副院长鞠海龙教授以“拜登上台后南海地区形式浅析”为主题,提出拜登政府重启对华南海高压政策有主观可能性,有相对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菲律宾和越南对华政策和南海政策是美国南海政策转变的契机。一旦美国重启南海议题,中美关系可能再度探底,中美关系的对峙有可能导致非常不利的局面。
《当代亚太》执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高程在“大国互动视角下的中国周边秩序”的主题发言中表示,周边地区通常是历史上陆地崛起大国的战略重心和地缘崛起的依托带。中国在周边地区需要处理多层次的大国国际关系,以多样化的周边大国关系为分析视角,有助于中国在周边采取差异化的策略。
论坛还设置了分组会议。各专家学者围绕“百年国际变局下国际秩序与地区秩序的演进与重构”“百年变局下的竞争与合作”“拜登政府对华战略走向与中美关系前瞻”“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中国方案”“新时代的中国外交议程与举措”等议题深入交流。大家纷纷表示,此次会议的召开促进了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的对话与交流,对推动学科与学术发展的探索与争鸣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次论坛由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主办、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关系系承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等国内20余家单位近60位专家学者参加。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