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1年4月6日(星期二)发表《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并于当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中央农办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王正谱,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洪天云、夏更生出席,介绍白皮书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陈文俊: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各位出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今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同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先生介绍白皮书的有关情况。我们还邀请到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先生,中央农办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王正谱先生,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洪天云先生、夏更生先生出席发布会。几位发布人将共同回答各位关心的问题。下面,先请徐麟先生介绍白皮书的情况。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 徐麟: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人民与贫困作斗争。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就是消除贫穷与落后、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百年奋斗史。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采取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今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图为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焦非 摄)
今天,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白皮书全面回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与贫困作斗争,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历程,介绍人类减贫的中国探索和实践,分享中国扶贫脱贫的经验和做法。
白皮书分为前言、正文、结束语、附录,共3万余字。正文分为“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新时代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为人类减贫探索新的路径”“携手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五个部分。可以说,这部白皮书是全景式反映中国减贫事业发展的重要史料和文献。
中共十八大以来,经过8年持续努力,到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中国减贫史乃至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白皮书指出,脱贫攻坚战对中国农村的改变是历史性的、全方位的,是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有力推动了中国农村整体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减贫实践表明,贫穷不是命中注定,贫困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有坚定意志和决心并付诸实际行动,就能够向着摆脱贫困、实现富裕的美好前景不断迈进。
白皮书指出,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初心使命和强大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彰显了中国人民为实现梦想拼搏奋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意志品质,彰显了中华民族无所畏惧、不屈不挠、敢于斗争、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困难和挑战的精神品格。
精准扶贫方略是中国减贫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中国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施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如何稳“五个问题”,增强了脱贫攻坚的目标针对性,提升了脱贫攻坚的整体效能。
白皮书强调,精准扶贫方略不仅确保了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而且有力提升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
中国在减贫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和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拓展了人类反贫困思路,为人类减贫探索了新路径。白皮书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减贫放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等方面,为人类减贫提出了中国建议中国方案。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减贫合作,做国际减贫事业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贡献者。白皮书指出,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愿同各国加强减贫交流合作,为构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中国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白皮书描绘了到2035年、2050年中国乡村振兴和中国发展的美好前景,指出,未来中国将向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高目标继续迈进。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陈文俊:
谢谢徐麟副部长。下面欢迎各位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一下自己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2月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我想请问一下,这个全面胜利具体表现是什么?谢谢。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 唐仁健: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个胜利是历史性、全方位的。
图为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徐想 摄)
一是历史性地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经过8年艰苦奋斗,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性贫困问题得到解决,兑现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百年夙愿得以实现。
二是脱贫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6079元增长到2020年的12588元,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1.6%。“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脱贫群众吃穿不愁,义务教育阶段辍学问题实现动态清零,脱贫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解决,790万户、2568万脱贫人口告别泥草房,住上安全房,低保、特困救助供养、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特殊困难群体福利水平持续提高,2400多万困难和重度残疾人拿到了生活和护理补贴。
三是脱贫地区落后面貌根本改变。生活生产设施明显改善,多年遇到的像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这期间我们新改建公路110万公里,新增铁路里程3.5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了硬化路、通了客车、通了邮路,新增和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029万亩,农村地区基本实现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脱贫村通光纤和4G比例都超过了98%。脱贫地区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3%,特别是新疆、甘肃等长期干旱缺水地区告别了苦咸水、涝坝水,老百姓都喝上了清洁水、安全水。每个脱贫县都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主导产业,全链条提升了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下一步乡村产业振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四是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脱贫攻坚不但在物质上硕果累累,在精神上也取得丰硕成果,唤醒了脱贫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振了自强不息、勤劳致富、创业争先的精气神。主人翁意识显著提升,脱贫致富的热情高涨,户户都找到致富门路,村村也建有致富产业,形成了你追我赶奔小康的浓厚氛围。同时他们的现代观念不断增强,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信心更强、脑子更活、心气更足。在社会风气方面,孝亲敬老、邻里和睦、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文明新风广泛弘扬,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成为脱贫群众的新追求。
五是脱贫地区基层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精准选派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充实一线工作力量,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抓党建促脱贫中得到锻造,党群干群融为一体,广大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村民自治更加有效,坚持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办,广大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大幅提升,现在平均每个村都超过12万元,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显著增强。脱贫地区基层管理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治理更具活力,形成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新气象。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脱贫攻坚伟大实践,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将激励我们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接续奋斗。
古巴拉丁美洲通讯社记者:
我的问题是,中国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防止农村脱贫人口返贫?谢谢。
中央农办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 王正谱: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以后,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防止返贫。现在的脱贫户和一些边缘户有返贫的风险,我们也在这方面作了一些考虑,我想从五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图为中央农办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王正谱。(焦非 摄)
第一,建立了长效机制。这个长效机制就是防止返贫的监测和帮扶机制。主要是监测收入状况、“三保障”状况、饮水安全状况,这也是我们脱贫攻坚主要解决的问题。监测有一个原则,就是“三早”: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在国家层面,将对各地工作进行定期调度,研究分析、通报情况,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监测帮扶机制,立足国情和农情,分层分类做好救助工作,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第二,保持政策的连续和稳定。中央决定对脱贫县设立五年的过渡期,在这五年当中,主要帮扶政策保持稳定并不断完善,也就是要“扶上马、送一程”。对现有的帮扶政策,目前正在进行梳理、调整、优化和完善,逐步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共确定了30多项配套政策,将陆续出台。
第三,强化帮扶。继续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有针对性做好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在产业帮扶方面,主要是补齐技术、设备、资金、营销等方面短板,提档升级。在就业帮扶上,在稳定去年就业规模基础上,争取给脱贫户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再就是要抓好重点帮扶县工作,中央决定在西部地区设立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他们顺利走上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各省也要选择一些重点县来集中帮扶。这个帮扶应该说是分层分类,都有具体的帮扶措施。
第四,汇聚各方力量。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们积累了非常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汇聚社会各方的力量集中攻坚。这些政策、措施还要继续执行。比如东西部扶贫,比如“万企兴万村”,比如定点帮扶,也包括军队帮扶,还有就是继续向重点村选派第一书记和帮扶队伍,使这些政策继续延续下去。
第五,继续压实工作责任。在过渡期内,继续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将适时组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后评估工作,重点评估巩固质量和拓展成效,进一步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责任。总的要求是,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这当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易地扶贫搬迁的量比较大,一些易地扶贫安置点规模比较大,对这部分人群,我们还有一些特殊政策和措施。这方面我想请洪天云副局长来回答。
图为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洪天云。(徐想 摄)
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 洪天云:
我补充报告一下易地扶贫搬迁的相关情况。刚才正谱局长特别点到了防止规模性返贫,这是各方面特别关注的一个重点。大家都知道,“十三五”期间,国家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方式搬迁了960多万人口,实现了全面脱贫。这个搬迁数量之大,可能在全世界绝无仅有,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口规模。现在重点任务就是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确保群众在“搬得出”的情况下稳得住、有就业,还要逐步致富。这项工作主要做几方面的事:
一是促进搬迁群众更充分更稳定就业。坚持扶志扶智和扶技扶业相结合,深入开展就业的专项帮扶。同时,帮助搬迁群众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技能,切实组织好外出务工,不断扩大就地就近就业渠道,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都有人能够实现就业。
二是推动后续产业可持续。针对一些安置点产业发展与劳动力结构不适应、不协调的情况,指导各地将后续产业可持续发展纳入县域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谋划,立足当地的比较优势,真正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大家知道,刚才介绍易地扶贫搬迁960多万人,集中安置点800人以上的有3.5万个,上万人以上的大社区有60多个。这些点必须配套“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有的配套还没有完全完备的,必须跟上去,加快完善一体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新老居民共享公共服务。
四是构建开放融合的安置社区。完善社区治理,重视人文关怀,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搬迁群众与所在地居民融合交往,提高搬迁群众对新社区、新居住点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促进安置点邻里和睦、人心相通、开放融合。
正谱局长到了国家乡村振兴局以后,把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放得非常重、非常高。他在四川做省委组织部长的时候,在四川凉山集中安置社区负责这块工作,在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社区主心骨的作用等方面,探索了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目前我们正在全国进行推广,把这块工作做起来,使老百姓心安、心齐、心顺。谢谢。
纽约时报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首先,此前我在甘肃采访时发现,有一些家庭在2015、2016年就已经被认定为贫困户了,这对他们来说没有问题,但是一些2017年发生贫困情况的家庭好像很难被认定为贫困户。我想问的是,在这方面,中国政府有什么措施来认定这些新近发生贫困情况的家庭,并且给予他们合适的帮助?第二,刚才提到了中国会分享扶贫方面的经验,您认为中国的经验对于那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经济和组织力方面不如中国这么强的国家是否现实?
王正谱: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两个问题我先回答第二个问题,然后请夏更生副局长回答第一个问题。关于中国的扶贫有效做法和经验有很多,我们在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在基层的实践当中有许多生动的、现实的案例,正因为有这些许许多多的生动案例,使我们的脱贫攻坚战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非常有效。这些经验总结归纳起来我认为有几条可以为国际上所借鉴: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使中国的老百姓都要过上美好的生活,过上好日子,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使命。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全党上下齐心协力,在这个指导思想下,集中了各方面的力量来推动人民真正过上好日子。我认为,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
第二,要把减贫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促进中国的社会共同富裕作为目标,把消除贫困作为定国安邦的重要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在每一个五年规划当中、中长期规划当中都有所体现。从国家层面来一体部署,运用国家的力量来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了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加强顶层设计,加大财政投入,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了脱贫攻坚的制度体系,为脱贫攻坚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第三,用发展的办法来消除贫困。在脱贫攻坚中有一个说法,就是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发展机遇,应该说发展在消除贫困当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发展来解决我们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跃升,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这是全世界都有目共睹的。经济的发展,为我们减贫形成了强大的带动效应,为大规模扶贫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第四,立足实际、立足中国国情来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科学制定减贫标准、目标、方略,不断创新减贫理念、方法、手段,循序渐进,持续用力,滴水穿石。进入新时代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方略,扶贫路径由大水漫灌转为了精准滴灌,资金的使用方式更加集中,扶贫模式也由“输血”变成了“造血”,考评体系也由考评地区生产总值转为了脱贫成效。这些方法经验,都是立足于我国国情,我想,其他国家在减贫当中,这一条也是很重要的经验,因为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情况,一定要立足于本国实际。
第五,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也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要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因为脱贫攻坚群众是主体。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让贫困群众既有脱贫攻坚的想法,更有脱贫攻坚的办法,通过政府的教育培训,改进方式,建立激励机制,引导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双手来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第六,汇聚各方面力量,形成强大的合力。这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刚才我讲到了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万企帮万村,包括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献智献力,全社会都参与到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战役当中,形成了全社会关爱贫困群众、关心减贫事业、投身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和行动。
我们归纳了一下,大概有这么六条做法可以供国际上减贫来参考。关于您刚才讲的贫困户的认定问题,确实是精准扶贫当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这个问题请夏更生副局长来回答。
图为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夏更生。(徐想 摄)
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 夏更生:
谢谢记者的提问。精准扶贫应该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金钥匙,也是这轮脱贫攻坚战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创新性理念。贫困识别建档立卡是精准扶贫的第一粒扣子。大家都知道,在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工作,薄弱环节是贫困识别,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启动识别到比较精准,再到相当精准,是有一个过程的。2014年启动实施建档立卡工作,全国识别了2948万贫困户,8962万贫困人口,首次摸清了我国贫困人口的分布、致贫的原因、脱贫的需求等基本情况。从2015年8月份-2016年6月份,差不多用了一年时间进行了回头看,对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予以清退,对符合条件的、最初没有纳入的予以纳入。从2017年之后,每年进行动态调整,通过这个过程,不断使精准更加精准。
从这个过程来看,中国对贫困户的识别是动态的,不是一次识别定终身。当然,无论是在脱贫攻坚期间还是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过渡期,如何发现这些对象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是通过三个方面来发现:一是自己申报,谁自己哪儿疼哪痒自己知道,有什么困难、有什么短板,自己最清楚,可以自己申报。二是通过基层干部帮助群众来反映,他们长期生活在贫困群众中间,熟悉群众情况。三是行业部门的比对。通过大数据,比如你的医疗支出造成支出骤增,或者你没有参与产业、没有进行就业,导致你的收入骤减,我们都通过这种途径来申报,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及时帮扶。还有一点,我们同时设立了12317监督举报电话,个人对符合条件的没有享受相应政策的,可以来电,可以使我们认真核查,督促解决。谢谢。
美国国际市场新闻社记者:
有专家说,农村1亿多新的脱贫人口可能是未来的中等收入消费主力,请问要让这些新的脱贫人口逐步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还需要作哪方面的努力?第二个问题,关于乡村振兴在基建投资方面,重点是什么?政策上是否会给一些融资支持?主要方式是什么?这样做的话是否会加重地方债的负担?谢谢。
王正谱:
这两个问题都非常好,非常重要。第一个问题,关于低收入人口逐步进入中等收入的问题。这是夏更生副局长分管的领域,待会儿请他谈。第二个问题,关于投资和融资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的问题,这是洪天云副局长分管的领域,请他们两位分别答一下。谢谢。
夏更生:
刚才记者提得问题非常好。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广大脱贫群众虽然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是其中一部分群众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距离你所说的中等收入的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让新脱贫的人口逐步步入中等收入,利民利国利世界,1亿人的群体要进入中等收入,他们的消费,包括发展产业方面,都会释放巨大的潜力。实现脱贫到进入中等收入的跨越,主要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通过发展产业促进增收。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培育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康养体验、农事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当前还有一件事,就是要突出抓好消费帮扶,通过这几年的脱贫攻坚,地里长的、家里养的都进入了盛产期,所以要通过消费帮扶,使他们的收成变成收入,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第二,通过稳定就业促进增收。就业是实现增收重要的渠道,稳住了就业,就稳住了脱贫人口收入的基本盘。今年我们确定了脱贫人口就业规模不少于3000万的目标,从目前来看,进展相当顺利。主要是采取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就业“双轮驱动”,打通外出务工大循环,畅通就近就地就业微循环。外出务工主要是通过东西部劳务协作,点对点帮扶的措施帮助务工增收。就近就地就业主要是通过扶贫车间、龙头企业、公益岗位等渠道,使一部分脱贫人口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打造脱贫群众就业升级版,提高脱贫人口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第三,通过创新创业促进增收。广大农村特别是脱贫地区,发展潜力巨大,有许多增收致富的渠道和机遇,是创新创业的新天地。我们将不断改善农村创新创业的生态,鼓励能力强、有经营头脑、有创业意愿的脱贫人口通过创业增加收入。突出抓好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的培育,推动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乡村工匠的培育,促进乡村创业,带动更多脱贫人口增收致富。谢谢。
洪天云:
我来回应第二个问题。关于乡村振兴的基建投资,主要集中在乡村建设方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今年是乡村振兴建设行动全面启动的第一年,我们将做好以下工作,可以归结为“五抓”:一是抓规划、二是抓建设、三是抓服务、四是抓治理。围绕这四个抓,最后抓好投入保障。
一是抓规划编制。乡村规划是乡村建设的施工图,要坚持规划先行,先规划后建设,老百姓经常说要富规划穷实施,规划走在前面。明确村庄的布局分类,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对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东部地区先行一步,已经有了比较好的经验。我们一定要注意立足现有基础、现有实际,保留乡村特色风貌,不能搞大拆大建,特别是要严格规范村庄拆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村庄建设是为农民服务的。
二是抓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推动往村覆盖、往户延伸,村里的“水、电、路、讯、网”以及能源供应、卫生设施和垃圾污水的处理等,都是农村现代文明生活所必需的基本要件,是乡村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我们将指导各地因地制宜确定建设重点,解决农民最迫切的需求。
三是抓服务。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化基本公共服务配置向乡村统筹,逐步实现城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下一步,将聚焦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重点问题,持续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四是抓治理。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促进城乡面貌显著改善。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农村改造户用厕所,一体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治理,推进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治理,深入推进村庄洁化和绿化,切实增强农村的宜居性和群众的满意度。
本着前面四个抓,后面必须要在乡村建设方面有投入保障,通过创新投融资的机制,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资格局。之前唐部长在这里发布了中央一号文件,全文播发以后回答了记者提问。大家知道,今年一号文件明确了一系列投入保障政策,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来优先保障,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按照规定,还要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村的比例,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用于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和乡村建设行动,继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在工作推进中,我们一定要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要实事求是。同时,相关部门也对地方的债务管理非常严格,我们认为,地方债务负担总体不会加重,是可控的。谢谢。
上游新闻记者:
我的问题是,在民族地区是如何推进脱贫攻坚的?下一步如何巩固这些地区的脱贫成果?谢谢。
王正谱:
谢谢记者的提问,民族地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很多地方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基础差、底子薄,脱贫攻坚中,这方面我们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具体的工作,请夏更生副局长来具体回答。
夏更生:
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一个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叫中华民族。我们国家把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确定为新时代新阶段中国民族工作的主题。在脱贫攻坚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我们从三个节点来看,一个是在整个脱贫攻坚的8年间,我国始终把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重点群体,实施精准方略一以贯之地予以倾斜支持。比如,我们在中央财政投入专项扶贫资金这块,对民族八省区,攻坚期内投入了近3000亿元,占全国45%。比如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方面,八省区占全国的39%。同时,包括在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也是给予倾斜支持,为打赢民族地区的攻坚战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第二个节点,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之后,国家将大部分民族地区纳入深度贫困地区,把“三区三州”作为深度贫困地区攻坚的主战场,新增的脱贫资金、项目、举措都向这些地区倾斜。应该说,通过这些超常规的倾斜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跑出了加速度,没有拖全国的后腿。
最后一个时间节点,就是去年在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最后一年,对绝大多数地处民族地区的52个深度贫困县开展挂牌督战,攻克绝对贫困的最后堡垒。经过不懈努力,少数民族的贫困群众全部脱贫,包括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了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又实现了第二次的历史跨越,就是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兑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脱贫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民族八省区贫困群众的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去年底已经突破了万元大关,而且还高于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水平,应该说非常不容易。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应该说,少数民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上周我到凉山去看了一些脱贫的群众,幸福感都荡漾在脸上,这是这几年非常大的变化。第三方评估显示,2020年底,民族八省区群众对脱贫攻坚的满意度平均都在94%以上,说明脱贫攻坚战是深得民心的一项德政工程。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新的征程中,还是要继续把民族地区作为巩固拓展的重点区域,把少数民族群众作为巩固拓展的重点对象。下一步要重点在几个方面精准发力:一是针对所有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在民族地区要落实好。前面几位领导同志也都说了,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二是继续强化对民族地区的倾斜支持。包括乡村振兴的重点帮扶县,主要也是在民族地区,包括倾斜的政策,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集中的支持,加快补齐短板,增强区域的发展能力。除了这些重点帮扶县,国家还整体支持西藏、新疆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西藏、新疆和四川、云南、甘肃、青海涉藏州县仍保持现有的对口支援关系不变。三是进一步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过渡期内,财政的资金规模保持总体稳定,调整优化支出结构。
通过这些举措,确保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不掉队,在共同富裕路上跑出好成绩。谢谢。
新华社记者:
我的问题想问徐部长,我们知道在过去8年时间里,我们让近1亿的农村贫困人口摆脱绝对贫困,中国能够消除绝对贫困的原因是什么?白皮书也讲了很多,您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和我们能够摆脱绝对贫困的经验是什么?谢谢。
徐麟:
谢谢您的提问。中国之所以能够消除绝对贫困,刚才王正谱局长在介绍经验时讲的六条就是主要原因。要说最重要的,我认为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从党的领袖到普通党员干部,都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锚定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目标,一茬接着一茬,接续奋斗、驰而不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汇聚全党全国之力,打响脱贫攻坚战。
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到河北阜平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并且深刻阐明了消除绝对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员令。
总书记时刻牵挂着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把扶贫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花的精力最多。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在脱贫攻坚进展的每个关键时段,都召开会议听取情况、作出部署。总书记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并作出一系列批示和指示,为脱贫攻坚进一步推进指明方向。
这些年,总书记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了20多个贫困村,深入贫困家庭看真贫。
大家可以回忆,很多新闻和有关报道中都有令人感动的镜头和画面。在甘肃定西元古堆村,总书记走进老乡低矮灰暗的农屋,在墙边的小水缸里用瓢舀了一勺水喝了一口,亲口尝一尝乡亲们喝的是什么样的水。
在河南兰考张庄村,总书记牵着85岁老人张景枝的手,到她家里看厨房、看卧室,和全家人一起促膝交谈,了解能够打多少粮食、农业补贴是否收到、家里有没有享受低保和医保政策。
总书记一次次访贫问苦、一次次考察调研、一次次谋划部署,饱含着人民领袖对贫困群众深沉的爱,不仅温暖了贫困群众的心,激励了他们的干劲,也极大鼓舞了全党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斗志。
脱贫攻坚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广大党员干部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用自己的辛劳付出和汗水甚至牺牲生命,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这里,我举两个普通干部的例子。
一个是国家审计署派到贵州黔东南甲石村当第一书记的姜海泉同志。他刚到村里的时候,村民们对他敬而远之,觉得他是北京大城市、国家大机关来的,对山村的情况了解不具体。但是,他深入到农民家庭了解情况、听取意见,一件一件、一项一项帮助农民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们接受了他,而且很拥护他。到他两年任期期满的时候,全村村民联名写信并摁上红手印,希望他继续在村里干下去。他也舍不得乡亲们,又接着干了两年。他去扶贫的时候,女儿才3岁,等他回来时女儿已经上了小学。女儿也很懂事,说爸爸三年没有回来陪我过“六一”了,很想念爸爸,但是爸爸给她写了信。爸爸在信中告诉她,等山里的孩子也像她一样过上幸福的生活他就回来。
另外一个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宁。她是2010年广西大学的毕业生,当时报名到自己的家乡当大学生村官,做了村主任助理。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进展,她全身心融入到家乡脱贫攻坚、改变面貌的过程中。她自己是苗族人,在苗族村寨和乡亲们一起想办法,做了很多探索,终于找到了发展高山生态农业的致富门路。连续两届任期届满时,面对还没有完全脱贫的家乡和乡亲们,她毅然决定留下不走了。2017年,她高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现在,整个江门村94户326位贫困农民都已经脱贫,实现了整村脱贫。杨宁说,每个人都有理想、都有梦想,她的梦想就是能够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让苗族乡亲靠自身的努力脱贫致富。
这些基层干部、扶贫干部很普通、很平凡,做了一些看似很细小但是又很具体、很务实的事情。就是这样的基层干部、扶贫干部,就是这样的共产党员,汇聚起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力量。谢谢。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转向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涉及到“三农”的方方面面,请问下一步重点要干什么?谢谢。
唐仁健:
谢谢你的提问。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的转换,由此也意味着“三农”工作的任务是一个战略转段。刚才好几位在答问里都讲到了乡村振兴的有关内容,很多事例都很生动,都很感人,我们在地方都工作过,这样的事情千千万。所以下一步,我们也要本着这些精神、理念和要求来接续推进好乡村全面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涉及的面非常宽,我们从哪儿下手,从哪儿着力,确实也要认真研究和思考。既要统筹兼顾,但也要“抓主抓重”。“重”主要有这几个方面:一是首先要把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好。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这是我们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实施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就是地要有、技要有,这就有了物质基础,关键是抓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打好种业翻身仗,守好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建好10亿亩以上高标准农田,这就有了基本保障。同时,还要让种粮的农民有利,让地方党委政府抓粮有责任有压力,所以还要“辅之以利、辅之以义”,制定好相应的价格补贴政策等,让务农种粮的农民有钱赚。另外,现在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总之,目的就是要让粮食产量不仅今年,而且“十四五”时期都要努力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并力争逐年稳中有增。目前,夏粮长势很好,有丰收的基础。
二是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很不容易,要巩固好这一历史性成果,也绝非易事。我们将总体上保持脱贫地区主要帮扶政策稳定,在西部地区还要确定一批重点帮扶县,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来帮助他们发展。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总之,就是要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三是把富民乡村产业发展好。因为要富口袋、要增收、要致富,关键还是要增加他们的收入,这是解决农村很多问题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前提。刚才他们都提到,总的意思是要利用农业和乡村的多种功能,因为农业和乡村不仅是给大家提供食物,还有生态涵养、体验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把这些功能优势发挥出来,发展体验休闲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把产业尽可能留在乡村,让农民能参与、多得利,把产业链延长。
四是把乡村的硬件软件建设好。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前几次有的新闻发布会我也讲到,现在很多基础设施到行政村基本都解决了,往下也解决了一部分,但是还有差距。所以,下一步我们重点是推动行政村以下,特别是道路,因为道路还有通村组的路,还有村内的主干道,还有发展产业的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等,把这些路解决好。再就是农产品的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农产品的上行出村进城和工业品的下行进村入户,这两大方面的问题解决以后既方便群众生活,同时又促进生产,这些设施是我们下一步要优先推进的重点。同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水平,加强改进乡村治理,建设文明乡风,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力争有大的进步。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使乡村的面貌从里到外都有更大的变化。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有媒体认为,中国现行的扶贫标准低于世界银行确定的扶贫标准,请问怎样看待这样的问题?谢谢。
王正谱:
这个问题是经常会问到的问题,我也关注到,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很多记者都问到这个问题。两会新闻发言人也都作了回答,已经答了很多次了。今天再问,我们请分管副局长洪天云来回答。
洪天云:
非常感谢。根据国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来确定国家标准,是中国实施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以来一贯的、一直的做法。中国第一次制定扶贫标准是1986年,标准是206元,对应的贫困人口是1.25亿人,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次是2001年制定国家第一个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时,提高标准到865元,对应贫困人口是9422.8万人。第三次是2011年制定国家第二个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再一次提高标准到2300元,2300元是按照2010年的不变价,对应贫困人口是1.22亿人。
脱贫攻坚以来,中国贫困人口识别和退出,都是以户为单位,衡量标准是“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基层一线的干部群众最容易记住。识别标准、脱贫标准是什么,就是“一二三”。“一收入”讲的是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现行国家扶贫标准,也就是刚才说的2300元,到2020年现价约4000元。“两不愁三保障”是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和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包括饮水安全有保障。中国贫困人口退出的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多维标准,不仅仅是收入,还考量了贫困人口生存权、发展权的实现。总体来看,是高于世界银行的极端贫困标准的,也高于2015年通过的《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绝对贫困线,体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这里报告一个数据,据统计,2020年底中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740元,远远超过国际极端贫困标准。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关要求和部署,保持现有政策的总体稳定,对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扶上马、送一程”,继续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确保脱贫群众收入稳定持续增长,朝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谢谢。
日本读卖新闻记者:
中国提出到2035年的目标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村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请问国家乡村振兴局会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谢谢。
洪天云:
谢谢。关于乡村振兴这个话题今天很热门,前面几位领导同志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作了回应。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是党和国家确定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乡村振兴涉及面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汇聚全党上下、社会各个方面的强大力量来推动实施,需要各地各个部门协同作战、共同推进。中国有句话叫“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大家齐心协力来推动、支持、参与这项工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们责无旁贷,乡村振兴部门将会同相关部门一起深入推进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同时,要抓重点。关于农民收入提高,主要要通过发展产业、促进就业,不断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来实现,这是当前中国农村老百姓收入来源的主体,必须下大力气做好。关于农村的发展,下一步将启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大力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同时,我们还将不断加强乡村治理,推动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农村文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善治水平。我们国家面积很大,各个省区市差异性比较大,东部地区先行一步,在这块有很多成熟成功的经验,中西部地区正在通过学习借鉴和推广,把相关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中国日报记者:
我们都知道,国家乡村振兴局已经挂牌成立,我们都非常好奇它如何运转?是否可以介绍一下。第二个问题,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乡村建设行动今年全面启动,今年是第一年,请问有哪些工作重点?谢谢。
王正谱:
大家都很关心乡村振兴工作,同时也关心乡村振兴局的有关情况。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转向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相应的机构也要作一些调整。中央已经决定,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职能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来承担,国务院扶贫办重组为国家乡村振兴局,归口农业农村部管理,主要负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具体工作。
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对象更广了,工作领域更大了,工作要求更高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和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可以说乡村振兴部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认真履行好国家乡村振兴局的职能职责,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重整行装再出发,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再立新功。
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也正在谋划之中,希望各位媒体朋友能够支持和帮助我们的工作,监督我们的工作,大家一起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中国乡村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定位、主要内容以及主要目标都已经相当明确。定位就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主要内容包括了五大振兴,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总的要求也是明确的,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的阶段性目标也已经明确,到2025年、2035年以及2050年都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同时,通过每一个五年规划,还有一些具体的分步骤的目标来推进实现。中国的面积大、人口多、地域广、情况复杂,各地在推进乡村振兴中都有一些具体的目标、举措和办法。我们相信,在中央层面大目标下,各地通过自己的不断探索、不断努力,一定会在每一个阶段胜利实现既定的目标。
关于刚才说的第二个问题,关于乡村建设方面的工作,现在也在稳步推进当中。在乡村建设中,主要目标是要把现有的基础性建设提档升级。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现在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水、电讯等,还有村一级的公用基础设施,都得到了极大提升,这是有目共睹的。
在新的起点上,怎么更进一步推进乡村建设,是下一步努力的目标。刚才几位发布人也都讲到了这个问题,比如道路要向更基层去延伸,到组、到户。再比如一些产业路、旅游路等专用的道路,也要进一步延伸。很多基础设施不是没有,而是怎么提档升级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还要不断地努力。其他方面,还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包括农村厕所、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转运等方面,也都要提档升级。从统计情况看,现在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已经达到了68%,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接近90%,现在的短板是生活污水处理,这方面的投入比较大,目前各地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解决,比如接入城市的污水管道,比如建立独立运转的污水处理设施,还有一些地方的“土办法”。总之,乡村建设行动在各地不断努力下,我相信一定会取得新的进展。
关于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提出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关心,希望在座的各位记者朋友多帮我们宣传各地好的做法,使大家能够互相借鉴,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事业不断健康发展。谢谢。
唐仁健:
我补充一句,因为乡村振兴全社会都很关注,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这三个机构全是干乡村振兴的,只是乡村振兴局目前的牌子和题目完全重合,今后中央农办和农业农村部在有关乡村振兴的法律法规、规划战略和重大政策方面都要研究、都要推动,所以他们只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开展这项工作。谢谢。
陈文俊:
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媒体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下次见。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