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传承北大人文精神深耕北大学术传统——强基计划人文学生工作坊第一次活动

来源:北京大学  2021-03-30 17:40:20   389 阅读

3月26日,北京大学“传承北大人文精神”强基计划人文学生工作坊2021年春第一次活动在图书馆东区四层李大钊阅览室举行。活动由北大人文学部和教务长办公室主办。

本次活动由人文学部副主任、哲学系教授李四龙主持,并邀请到历史学系教授张帆、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董珊与哲学系助理教授方博作为主讲嘉宾。来自人文学部和理学部强基计划的17位学生代表参加活动。

活动分为参观名家阅览室和李大钊阅览室、师生畅谈两个环节进行。活动中,嘉宾老师就北大人文精神以及本学科特色进行了介绍,同学们积极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师生共同探讨跨学科学习的“3+X”设想,并展望博雅学堂人文学生工作坊未来发展。

图书馆的邹新明老师与常雯岚老师先后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名家阅览室和李大钊阅览室。“名家阅览室的图书都是历届北大校友、老师的著作或者是他们捐赠的藏书。”邹新明讲解道。名家阅览室既有文科类的著作,也有理科类的研究成果。

李大钊阅览室的墙壁上马神庙和嘉公主府与红楼的北大旧址图片深深吸引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目光,将记忆带回100多年前那个年代。师生们一边仔细地参观李大钊任图书馆主任期间整理的图书、捐赠的日文报刊和著作,以及当时难得的国外介绍社会主义的书籍,一边聆听常雯岚对当时历史的讲述。当常雯岚讲到李大钊牺牲时年仅38岁,师生们都陷入了沉默。

结束参观后,师生坐在李大钊阅览室内的沙发上,开启了师生交流的上半场活动。老师们先分别对各个学科的建设历史、学科特色、发展现状作了阐述与介绍。接下来,历史学系褚思齐、中文系裴清妍、考古文博学院于清雅、哲学系徐瑞泽四位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分享了自己对本学科的感悟。

“人文精神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实际上是具体到各个学科,是和学术传统、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文学部的同学们要继承前辈的学术传统。”李四龙总结道,“你们不要觉得自己年纪小,李大钊先生逝世的时候只有38岁,他写那些著名文章的时候也只有20多岁,你们在学术上要有担当精神。”

在交流活动的下半场,在场师生重点就“3+X”跨学科合作的设想展开了讨论和深入交流。“3+X”的“3”指的是前三年的学习;“X”指的是部分同学第四年与其他专业的“嫁接”。目前初步的设想是通过跨学科学习的培养机制,促进同学们的主动学习,寻找专业出路。

李四龙对新的时代问题作了分析。他认为,中国正在崛起,使得我们面临着“成功者的困难”。强基计划不仅仅是一个招生策略,其大的方向和原则是要致力于把中国的基础学科做大做强,为国家多培养人才,为人类多作贡献。

张帆鼓励同学们进行跨学科的、小的专题活动,如人文学部内部学生开展读书会。方博引用美国的分析报告强调要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用德国报告分析当代哲学教育自身强调的重点能力,如能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构建论证对复杂情况和复杂现象的批判性的处理能力等。董珊认为,我们目前的人文学科研究范式,主要还是西方式的,他希望同学们能够先学习好现有这一套体系,并在之后把中国自己的特色融入进来,增加中国的话语权。

有的同学提到要注重于找到自己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契合点,如中文和国际关系的结合,让世界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如古文字学专业和考古的挂钩,借助历史和哲学的思维来进行深入研究。

各位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自己认为比较适合的入门书籍,勉励大家多读书,探索人文学部内部学科融合的可能性,找到适合自己学业成长的嫁接点。

李四龙希望今后的强基计划人文学生工作坊以学生为主体。最近计划举办的人文学部和理学部强基计划学生的联合活动,将增强对专业性话题的探讨。他还与同学们分享了宿舍风气对个人未来影响的感受,强调学风的重要性。李四龙认为,举行强基计划人文学生工作坊,相当于在构建一个“思想的宿舍”,同学们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勉励、共同进步。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