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3月15日电(通讯员 李俊杰)3月11日下午,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长聘教授梅雪芹做客新人文讲座,以“从治理污染到礼让自然——英国人的环保史话”为题,从英国环保的历史出发,深入地探讨了英国环保理念变迁的问题。讲座采取线下线上相融合的方式在六教举行,吸引了百余名师生参加。
梅雪芹作演讲
“‘污染’‘环保’等字眼是什么时候、以什么途径进入你的视域?”讲座伊始,梅雪芹通过与同学们的互动,简要回顾了自己研究英国史、环境史的推进历程。她指出,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历史是英国历史的一部分,与人们熟悉的英国历史的其他方面交织在一起。
梅雪芹将英国环保的发展历史概况分为四个阶段,并阐明了从治理污染到礼让自然的英国环保理念的变迁。她介绍说,虽然早在13、14 世纪,少数英国人就注意到了煤烟污染,但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前只是有少量污染、零星关注。工业革命是污染问题的分水岭。19世纪60年代是现代意义上的英国环境保护的开端。当时的英国虽然确立了立法治污、公民参与、人物兼顾等治理模式,但现在看来,那时的环保理念仍属于边污染边治理的初级阶段。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环保走向新阶段,即以新城规划和绿带建设为特点的综合防治。21世纪以来,英国的环保理念转变为“礼让自然”(Making Space For Nature),其中政府和社会各界都有着积极响应的环保行动。
讲座现场
对于英国人的环保经历引发的变革,梅雪芹认为是“传统工业文明的转向”,即传统工业文明在从“发展”转向“可持续发展”,从“征服自然”转向“礼让自然”,这是我们从英国的环保经历中梳理出的一个趋势。各行各业都应考虑如何满足可持续发展,如何平衡好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对于英国环保历程所留下的经验教训,她指出,第一,英国的污染治理和环保历史悠久,决不是从人均GDP8000美元之后才启动的。当污染后果引起了一定关注之后,英国就开始了治理,发展与环保不是对立的;第二,环保问题具有复杂性、严峻性和长期性;第三,从治理方式看,公民行动、组织行为、政府立法缺一不可;第四,公民的努力和抗争,包括史学家的批评和参与等十分重要。
在演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梅雪芹就部分师生关于环保与经济建设、环保与公平、环保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了回答。
学生提问交流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世界史系列第六讲、本学期第二讲,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曹寅副教授主持并点评。
曹寅主持
梅雪芹,1984和199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历史学本科和硕士学位,1994年在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4—201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工作。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东亚环境史协会理事,清华大学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绿色世界公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等。教学和研究领域为世界近现代史、英国史和环境史。曾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和高级访问学者,在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做客座教授,在德国慕尼黑大学雷切尔·卡森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做兼职研究员。2001年4月入选“北京市培养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008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2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等。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韩瑞瑞 陈晓艳
审核:李晨晖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