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我国2亿多人选择灵活就业 如何为这一人群撑起社会保障“保护伞”?

来源:央视网  2021-03-24 10:34:16   447 阅读

央视网消息: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4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909万人,创历史新高。就业再次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

从去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各种政策大力支持灵活就业,那么灵活就业目前的发展态势如何?就业者的想法又是什么样的?来看记者的调查。

秦瑶是湖南的一位平面设计师,大学毕业后她通过多家互联网平台不定期地接收设计项目,通常一周只接收一个项目,工作时间在三天左右,但收入还不错。

相比秦瑶,杭州的陈可虽然有固定工作,但在完成主业之余,他还是一位兼职写手,经常给一些公众号和自媒体写文章,这也给他每月能增加几千元左右的收入。

记者发现,除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兼职,也有一些全职妈妈加入到灵活就业的大军中来。柯女士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一年前辞掉工作在家照顾孩子,去年七月底她做起了专卖特价产品的电商。

电商平台店主 柯女士:从七月底加入到现在,上个星期(3月15日),然后我的收益大概是在(8个月)36.3万(元)的样子,还不错。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去年8月的数据显示,中国灵活就业从业人员规模达2亿左右。同时,国内某招聘平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灵活就业招聘人数同比增长76.4%,近6成员工规划第二职业,而其中90后的占比最大。记者走访发现,除了能增加收入,自由支配时间、灵活把握工作节奏也是灵活就业人员比较看重的因素。

平面设计师 秦瑶:我觉得我就喜欢这种(工作),我今天做三个小时,明天做八个小时,或者我后天就通宵,我觉得都OK,我不用这么死板。

电竞主播 张东彪:我们(95后)可能就解放天性解放得比较多一点,可以在家里,时间自由,也能赚到钱的话就会更加喜欢,也更容易选择这种方式。

灵活就业平台大量涌现 新业态开启就业新空间

播放视频画中画可以看到,灵活就业者都是通过不同的形式和平台获得就业机会,那么目前国内灵活就业平台都有哪些类型?这些平台的运营模式又是什么样的?

来自湖北恩施的赵先生一直在做工程项目的承包,去年以来他通过武汉一家灵活用工平台已经接到了5单用工外包项目,每个项目的收入都在30万元以上,今天他又来到平台签订一个新的项目合同。

平台负责人表示,他们目前主要与企业对接,为农民工承接一些产品包装、物流搬运等短期用工服务外包,一次外包服务可以提供约30位农民工的灵活就业岗位。而这一细分领域的市场需求,让平台的收入同比去年翻了一番。

除了为传统行业解决用工难题的平台,现在更多平台瞄准了新经济领域。在杭州这家灵活用工招聘服务平台的网站,记者发现,用工岗位既覆盖了餐饮服务、店员导购、家教培训等传统行业,也包括了新经济中的主播、文案编辑等。同时针对企业用户,平台会提供外包服务。截至目前,平台的注册用户达到2000多万,同比去年增长了一倍。

中国劳动和社会科学保障研究院一项研究表明,我国目前有7800万人是依托互联网的新就业形态。在多种新型灵活就业的形式中,共享经济、直播经济、数字经济的表现尤为亮眼。

杭州某电商平台负责人 杜暮雨:我们的掌柜大多之前有做过白领的、做过兼职的,也有在家带孩子的宝妈,年龄的话主要集中在25岁到45岁之间。我们2020年服务过的掌柜数累计突破200万人。

灵活就业规模增长 法律保障亟待完善

播放视频画中画快速增长的灵活就业市场也吸引了资本的目光。而随着灵活就业逐渐成为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完善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成为了急需面对的新课题。

一些灵活用工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近两年,平台用户数量、服务企业规模、营业收入等快速增长势头明显,一般企业在运营一年以后就会获得首轮的融资,五年左右会持续实现多轮的融资。

业内人士估算,仅2020年全年,灵活就业平台融资额整体超过300亿元。不过,伴随着灵活就业规模扩大,相关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也进一步凸显。与传统就业模式相比,灵活用工在劳动关系、劳动时间、期限、劳动场所、自主性等方面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这就导致就业人员难以全面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去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明确开展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而“十四五”规划及2035远景目标也提出,要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

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张翼:最近我们倡导社会保险第三支柱的建立,本身就是对灵活就业人员自己申报社会保障开了一个很大的制度性的大门,使得你可以自主就业、自主选择缴纳社保或者选择退休的年龄,我觉得这是一个弹性工作制开展的制度性保障平台的支持。

加大保障力度 为灵活就业人员撑起“保护伞”

播放视频画中画随着就业观念不断转变,社会各界对灵活就业的认可度和参与度越来越高。不过我们也注意到,如果一些灵活就业者与企业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比如说就业者遭遇工伤,往往很难得到充分救济,无形中增加了工作强度与风险系数。

接下来,我们期待各地、各部门从社会保险、法律救济等多方面做出统筹规划,加快落实进度,尽快将灵活就业者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内,为2亿多灵活就业人员撑起“保护伞”。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