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届清华大学青年学者论坛举行

来源:清华大学  2019-07-19 09:38:41   623 阅读

清华新闻网7月17日电 7月13日,首届清华大学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顺义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尤政,原副校长康克军等出席论坛。

本届论坛围绕如何突破学科壁垒,深入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与学术交流,产生引领性原始创新重大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进行深入探讨。论坛设大会报告2场、专题报告5场,自由交流会2场及讨论1场,涵盖跨学科交叉、学术发展评价机制及团队建设等多个主题。



尤政作开篇报告

尤政作了题为“清华大学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开篇报告,详细介绍了学校整体交叉学科布局,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及其运行机制。尤政指出,清华大学设立跨学科交叉机构旨在探索和创新学科交叉机制,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培养高水平跨学科交叉人才,产生引领原始创新重大研究成果、打造具有国际重大影响力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营造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文化氛围。随后,尤政还分享了自己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心得体会。尤政表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召开此次论坛具有重要意义。青年学者的发展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青年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希望,应在强国建设征程中肩负起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崇高使命。



薛其坤作大会报告

薛其坤围绕如何做好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作了大会报告,分享自己开展研究的心路历程。关于如何开展颠覆性科技创新,薛其坤首先分析了持续学习实验技术和深入掌握研究材料特性的重要性。薛其坤分享了自己从学生时代至今熟练掌握的实验技术并谈到,二十年来自己对各种实验技术一直坚持学习。其次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第三要有功能强大且独特的研究工具,第四要有敢于突破已有认知的勇气。“对于研究要每天思考一遍,并与不同学科的人交流”。薛其坤说。



康克军作专题报告

康克军作了题为“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的专题报告。康克军从以团队建设的亲身经历出发,分享自己的见解与思考。康克军将团队的成功经验总结为“三条丝线串项链,再加一个核心”。康克军说,学者是一颗一颗珍珠,靠三股丝线拧在一起,第一股丝线是重大项目,第二股丝线是规章制度,第三股丝线是文化建设。团队的核心是带头人,团队带头人要求学术水平高,人品德行正,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公平公正、勇于牺牲,尊重人才、甘当人梯,组织能力强、身体素质好。



张钹作专题报告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院士作了题为“从人工智能看交叉学科研究”的专题报告。报告指出数学的理论突破极大地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目前正在迈向第三代人工智能。张钹指出,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成立,旨在将全校的相关专业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戴琼海作专题报告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戴琼海院士作了题为“从失败做起”的专题报告。戴琼海从爱因斯坦、居里夫人、伦琴等著名科学家的研究经历谈起,指出很多伟大的发现是从失败中获得的,失败通往成功的道路是螺旋式上升的轨迹。戴琼海说,自己在科研过程中曾经“踌躇四顾”,经历了艰难创业、艰苦攻关、艰巨挑战的三个阶段。戴琼海认为,“问题驱使的研究是原创性研究,方法驱使的研究是改进性研究”,“工科实践要有理学的思维,哲学的表达”,同时要警惕“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江小涓作专题报告

清华大学公管学院院长江小涓作了题为“数字时代与公共治理”的专题报告。江小涓认为,数字技术助力政府更好履行职能,但也可能会弱化政府的信息优势;平台成为公共治理的新力量,但也可能带来“共同作恶”的可能性,如何监管平台成为新问题。江小涓指出,技术成为改变和重塑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一定程度上决定资源配置方向,政府导向能力减弱。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促进科技向善,增进社会福祉。



朱付元作专题报告

科研院项目部主任朱付元围绕《清华大学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的起草过程、主要内容等作了专题报告,介绍了意见起草的背景情况、起草总体部署、工作思路等。



自由讨论现场

下午的自由讨论环节,青年学者针对学科交叉机制、人才团队建设、学术评价机制等各方面提出意见与建议,与会嘉宾展开热烈讨论。

与会青年教师代表纷纷表示,此次论坛的举行,大大开阔了自己的科研思路,自身发展中的不少困惑得到了启发和解答,论坛为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希望今后论坛能够常态化举行。



论坛现场

论坛由清华大学科研院主办。学校各学科青年学者代表及科研院相关负责人共60余人参加活动。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