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科学前沿】药学院张勇慧教授团队在二倍半萜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2019-07-18 14:58:25   638 阅读

新闻网讯 (通讯员 张勇慧)萜类化合物是微生物中结构种类最多,化学结构变化最为丰富的一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如抗肿瘤药物紫杉醇、抗疟药物青蒿素、穿心莲内酯等。二倍半萜(C25)为萜类化合物中的一个重要亚类,主要分布在植物和海洋生物中,相对于其他萜类化合物结构较为稀少。

近年来,药学院张勇慧教授团队围绕萜类化合物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工作(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4069; Chem. Sci. 2016, 7, 6563; Org. Lett. 2018, 20, 5198)。最近,药学院张勇慧教授团队在国际化学顶级刊物《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了关于二倍半萜研究的最新成果: Bipolarolides A–G, Ophiobolin-Derived Sesterterpenes Representing Three New Carbon Skeletons fromBipolarissp. TJ403-B1. (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1905966)。张勇慧教授研究团队从离蠕孢属真菌中发现了七个蛇孢菌素来源的二倍半萜衍生物(Bipolarolides A–G),隶属于三种不同的新骨架类型。化合物1和2含有独特的多环笼状氧杂5/6/6/5环系;化合物3和4含有前所未有的5/5/5/5骈合环系的核心碳骨架,其中3中C-3–C-14氧桥形成了笼状结构;化合物5–7是一类全新的含有杂氧5/5/8/5的二倍半萜生物碱杂合体。体外活性实验发现化合物1具有较强的HMG-CoA抑制活性(IC50= 2.46±0.07µM),能够抑制HepG2细胞中OA诱导的脂质积累,显著降低HepG2细胞中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另外在对六株耐药菌(MRSA,粪肠球菌,鲍曼不动杆菌,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等)和一株真菌(白色链球菌)的抗菌活性筛选中,发现化合物6对白色链球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MIC = 4μg/mL)。该研究极大的丰富了二倍半萜类天然产物的研究内容,体现了天然产物结构多样性、复杂性的化学之美;同时为后续化学合成以及生物合成机制研究提供了有趣的目标分子;也为新型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和抗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潜在的先导化合物。



新骨架化合物1–7和生物合成中间体8–9

张勇慧教授和药学院青年教师胡正喜为本论文的通讯作者,药学院兼创新研究院18级博士生刘梦婷和孙伟光博士后为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工作得到了教育部长江学者项目(T2016088),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17250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基金(81721005)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3316和21702067)的资助。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