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南开大学师生关注2021年全国“两会”

来源:南开大学官网  2021-03-05 15:20:40   552 阅读

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蓝芳 吴军辉 乔仁铭 郝静秋 付坤 李辉)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分别于3月5日和3月4日在京召开。

今年南开大学共有1位全国人大代表、6位全国政协委员赴北京参加全国“两会”。他们分别是全国人大代表席真,全国政协委员许京军、袁直、曹雪涛、范小云、钟茂初、卜显和。从南开走出的代表、委员们履职尽责、担当有为,他们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和意见采集工作,就修订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加快科创企业发展、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建设高质量乡村小学、支持区域重点政策未覆盖省区加快发展、从消费侧探索“碳达峰”“碳中和”责任和排放权配置机制等问题建言献策,形成了多项议案提案。

南开大学多个学院、部门组织师生线上线下收看“两会”电视直播,广大师生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及时学习“两会”最新精神,并通过主题班会、小组讨论等形式热议“两会”热点问题。

哲学院马克思主义教研室教授王南湜说,在疫情防控的整体环境下,今年全国“两会”如期召开,这是我国综合国力的彰显,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作为去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国完成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又迎来了“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关注“两会”,既要关注五年规划中的建设进程,更要关注2035年远景目标的战略设计,在科技创新、依法治国、社会保障等方面,发高校学者之声,尽人才培养之责,化高等教育大国为高等教育强国,把握机遇,突破变局。

经济学院教授白雪洁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体现出实事求是、迎难而上的工作精神,讲成就客观翔实,谈问题直击要害,做部署具体可行,让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与期待。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无论是强调“六稳六保”筑牢经济基本盘,还是进一步压缩政府部门一般性支出,目的是惠企为民。报告更是将煤、水、电、气、电信、交通等行业的价格和服务内容改革作为企业降成本的来源之一,提到突出的位置,以及继续实行大规模减税政策,让各种类型的中小微市场主体都能够成为减税的受益者,做到应减尽减。千方百计增加人民收入,通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让百姓有钱花、敢花钱,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长效拉动机制。这些既充分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信念,也对培育生机勃发的市场主体、增强内需的强劲拉动力是一种有力促进。

金融学院教授李全认为,今年的全国“两会”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新百年目标的里程碑。我国将在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以“十四五”规划为新起点,为2049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新基础。经济方面,我国将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为激发市场活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扩大内需、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外贸外资稳中提质提供保障;社会发展方面,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增进民生福祉。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将以更加务实的状态从事中国转型期的经济金融研究,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教书育人工作,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同努力奋进。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凤义教授表示,受疫情影响,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复杂的环境和不确定性,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尤其是“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让人感到暖心且有信心。报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面向未来做出了科学谋划,围绕民生推出很多新举措,包括在营商环境、就业、粮食、生态环境、教育、医疗保障、公共品服务、文化需求等,让我们有很多新期待。

法学院经济法教研室主任陈兵教授说,此次全国“两会”的召开正值国内外新发展格局逐渐凸显,传统发展问题与新发展问题密切交织的关键期与破窗期,创新竞争、开放共享、发展安全、绿色协调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和基础,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抓住历史机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化学学院研究员王晓晨说,今年“两会”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首次召开的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和高校教师,我感到振奋鼓舞并重任在肩,将坚持“四个面向”,在科研一线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同时在育人工作中将坚持原始创新、矢志科研报国的初心使命传递给一届届青年学子。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李维尊表示,立足“两个大局”,科技创新是强国之策。高校要更加注重创新研究的深度和产学研成果转化的广度,充分释放创新潜能,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科研成果服务于实体经济。高校教师亦要为国家培养国际化的创新人才,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工作之中,深化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凝心铸魂举旗帜,聚力奋进新征程,谱写百年新篇章。

去年荣膺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现已留校工作的人工智能学院青年教师卢彪说,政府工作报告介绍了过去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作为“90后”青年科技工作者,要一开始就在本职岗位上立足长远,瞄准“卡脖子”技术,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为“十四五”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贡献力量。

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团委书记高春燕说,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到国家将在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大步伐。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真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凝聚青年的磅礴力量,担当好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使命责任,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团委书记杨晓颖表示,政府工作报告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应民生关切,催人奋进,鼓舞人心。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赢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作为高校思政辅导员和共青团干部,我们将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树立成才报国之志,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青春力量。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辅导员高雨桐说,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续第七年提出了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作为一名高校思政工作者,将继续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己任,知行合一、担当作为,在新工科人才培养、思想引领、就业创业等方面增强育人实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南开品格,能够引领未来的创新拔尖人才。

物理科学学院团委书记李凡一表示,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1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作为高校基层学院的就业干部,我将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就业政策,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鼓励引导毕业生积极投身到国家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就业,在国家需要的地方施展作为。

商学院2018级本科生刘亭孝说,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未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方面的表述令我备受鼓舞。作为学习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我对于政府信息公开、政府数据开放非常关注,构建数字型政府对于我国实现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我深深体会到国家对于信息安全、数据治理等领域的巨大关注,未来的我们一定更加有信心、有能力将专业所学付转化为助力国家发展的实际贡献。

文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陈艺扬说,今年的“两会”格外重要,对于全国人民而言,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端之年,是新征程、新期待;对于世界而言,中国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对新冠疫情这类重大突发事件的防范化解,让世界越来越期待“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政府工作报告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其中的创新和乡村振兴令人关注,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发挥青年人的活力,明确青年人的担当,学好本领,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

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2020级硕士生李天赐说,政府报告中提出“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可以感受到政府对于科研创新的扶持力度之大。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会继续努力、投身科研,发扬南开“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精神,用实际行动承担青年责任、树立科研报国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历史学院2020级硕士生罗凡说,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感受到,2021年的主要奋斗目标仍然紧紧围绕民生,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具体的民生保障承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们每一个人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建设者。身为高校学子,我们应当深知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提升自己、磨砺意志,将个人理想与祖国的未来紧密结合,几代人勾画出的宏伟蓝图,将由我们共同筑为现实。

数学科学学院2020级硕士生张晨晟表示,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回顾了我国在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在对祖国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与自豪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作为新时代学生党员所应担负的使命与责任,我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努力钻研,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零三五远景计划中的科研创新目标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环境管理与经济专业博士生崔悦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更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作为一名环境学科的研究生,我认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自己专业所学付诸实践,为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贡献。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