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陕西老年报】陕西老年报刊发二附院血液科主任何爱丽专访纪实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2019-07-17 10:45:51   668 阅读

2017年6月的西班牙马德里,第22届欧洲血液年会刚刚开幕,来自全世界的近万名血液“大咖们”在这里分享经验和成果。即将在这个全球顶尖的血液学盛会上发言的,是一名来自中国的医生。而人们不知道的是,这位个头不高、几乎被讲台挡住全身的陕西女医生所要做的报告,将会“引燃”整个会场,如同一声闷雷,掠过夏日的马德里上空。


何爱丽教授代表课题组在欧洲血液年会上作报告


MM,在网络世界里作为昵称,多指温柔漂亮的女孩子,但在医学界,这个名字则代表一种凶险恐怖的疾病——Multiple Myeloma,英文缩写MM,中文名为多发性骨髓瘤。这是一种发病率仅次于淋巴瘤、排在白血病之前的“血癌”,目前世界上认为是不可治愈的疾病,患者发病后平均延寿5年,少数人超过8年。

横空出世的“中国创造”“陕西黑马”

为了给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在学科带头人张王刚教授的指导下,带领何爱丽主任,赵万红、刘捷教授等团队成员经过多次试验,摸索出了国际最前沿的治疗技术——CAR-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试验,此项临床研究是全世界随访时间最长,治疗病例数最多(57例)的临床研究,疗效显著,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他们的论文被选为欧洲血液年会的开场论文,引起了与会者的高度关注,同年在美国举行的美国临床肿瘤学大会上,该论文也被选为大会报告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成果被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等报道,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和轰动,来自各个国家咨询和要求合作的同行络绎不绝。美国和欧洲的血液专家也给予了高度肯定,称赞这项研究成果是来自中国的“black horse”(黑马)。2018年美国血液年会上团队的主要成员赵万红教授再次向大会报告了最新数据,吸引了国内外许多患者慕名前来,极大提高了交大二附院、西安交通大学乃至中国血液学科的声誉。

一个瑞士人的感慨

何爱丽医生告诉记者,2017年曾经有一位来自瑞士的骨髓瘤患者不远万里慕名而来,这位“特殊”的“洋病人”名叫托马斯,他患有复发性骨髓瘤,为了延长生命,这位富有的互联网创业者随时都在关注着骨髓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2017年在网络上看到欧洲和美国血液年会上关于西安交大二附院血液科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后,他立即乘飞机来到西安,要求参加临床治疗。当听到何主任说,这里的环境和条件与欧洲、美国相比也许有一定差距,让他再考虑考虑时,托马斯坚定地告诉何爱丽,在此之前他已经研究过血液年会上的相关报告,他在欧洲等发达国家也都治疗过,他来到中国,来到西安交大二附院血液科,最看重的是这里领先世界的技术,他相信中国医生的医术!



于是,托马斯也成为了交大二附院血液科CAR-T临床治疗患者中唯一的一位外国人。令何爱丽欣慰的是,经过精心治疗,托马斯的检查结果现在已经达到了骨髓瘤治疗中最理想的“完全缓解”状态,只需要定期复查即可。在治疗的过程中,托马斯感慨地对何爱丽说“doctor and nurse are excellent!”(这里的医生和护士是杰出的!)

普通病房也能创造出世界奇迹!

2017年1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院士一行莅临西安交大二附院,专题调研血液科开展的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研究取得的显著疗效。



陈竺副委员长亲切看望了当时正在进行CAR-T 治疗的患者并对临床病案亲自进行审阅,并对二附院血液科在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研究所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赞赏和肯定。他说,在上世纪60年代建造的普通病房里也能创造出世界奇迹,令人赞叹!他表示,非常高兴看到西安交大二附院在国际前沿科学领域研究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绩。全体医务人员能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在环境普通的病房中干出了伟大的事业,无论是疗效、安全性、副作用的控制上都作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惊喜的效果。他指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研究是人类共享的,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将会对西部的发展带来希望和传承,为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西安方案。

“病人的事情比天大”

“能跟何爱丽导师完成博士阶段的学业,我太幸运了!何老师不仅教给我医术,更可贵的是她身体力行,教我任何时候都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每一位患者都当做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让我受益终生!”在读博士武冬谈起导师何爱丽,非常动情地说了上述这番话。

他告诉记者,何老师平时在接待患者时,总是考虑如何既能治好患者的病,又能尽可能减少费用,总是会为患者拟定好几套治疗方案,让患者根据家庭经济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只要是病人需要,何老师从来都不考虑自己的休息吃饭有没有时间,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武冬告诉记者,何爱丽现在既是交大二附院内科系的主任和博士生导师,也是交大二附院血液科的主任,几乎天天都要两头忙。有的时候忙得顾不上吃饭,她就拿起办公桌上的两个西红柿对武冬说:“咱俩一人一个吧,当晚饭吃,节省时间,等下还要开组会……”

科里的同事和实习医生们告诉记者,何爱丽平时经常给学生说,病人的事比天大,一定要多体谅患者的处境,不必去计较患者的急躁态度,用耐心、爱心、责任心去对待患者,多关心患者,多给患者精神安慰,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自1989年毕业留校以来,何爱丽从医30载,一直在临床一线从事医教研工作,在工作岗位中无私奉献的同时,她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钻研新技术、新业务。她与爱人都是医生,而且都在各自单位担负着科室领导,日常工作非常繁忙,他们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由奶奶照看,她把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医学技术知识上。在她以身作则的带动下,西安交大二附院血液科室骨干、年轻医生把工作当事业干,形成了勇于承担,不断创新的良好科室氛围。

当记者提出“在开展新技术新实验时,面对潜在风险该如何抉择”的问题时,何爱丽没有丝毫犹豫地说:“唯一的标准就是会不会对患者有利,能不能减轻他们的痛苦,这也是我作为一名医生和一位老党员的初心”。

采访结束后,记者看到何爱丽医生所写的一篇文章,其中的文字,也许正道出了她的心声——“医生的工作于我而言早已没有白天与黑夜之分,没有双休的概念,也远离了节假日的欢声笑语和亲人的守望,更多的是坚守在病人的身旁、研究生的组会上。然而我对自己的这一职业选择,无怨无悔……我觉得虽苦犹甜,既充实又快乐。30载医学路,30载医学人,岁月不曾磨灭我当初的满腔热情,愿所有的付出都能回报国家和社会,愿世界永远充满温暖。”

何爱丽,女,医学博士,教授,二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学部名师,内科学系主任、血液科主任。兼任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委员会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淋巴肿瘤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理事、陕西省康复医学会副理事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副秘书长、陕西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分会会长、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分会候任主委、西安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第九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