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来源:中国报道  2021-02-24 14:24:29   766 阅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将其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部署,为“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一个时期以创新为引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深刻认识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及其“两步走”战略安排。“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新发展阶段开好局、起好步的重要时期,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更大的作用空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方面,创新驱动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必须牢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更大更新发展,为顺利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着眼于“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而作出的战略抉择,创新驱动发展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特征。

无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还是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其要旨都是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只有以创新为引领,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才能真正掌握发展主动权,壮大竞争新优势,确保我国发展行稳致远。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必须下好创新驱动发展这盘大棋,也更加需要科技创新这一解决方案。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具有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了新特征和新要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于民生方面的远景目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尤其是首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来,充分体现了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这自然需要强大科技的支撑。

大到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小到人民实现美好生活向往,都需要科技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便捷方式及途径。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显著进步,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为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注入强劲动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科技革命引致产业变革进而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谁抓住了科技进步的“牛鼻子”,谁就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不仅已为各国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也必然是当今各国赢得发展先机的根本抓手。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传播,强化了经济全球化的逆流,加剧了各国间的战略博弈,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正经历深刻调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面临深度重构,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正遭遇各种复杂严峻的风险挑战。

因此,只有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发,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重要机遇,着眼于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凝心聚力进行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乘势而上、大有作为。

擘画建设科技强国宏伟蓝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既高度重视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又明确指出创新的主攻方向——科技自立自强,为“十四五”时期以及到2035年建设科技强国擘画了路线图和时间表。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的重要任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是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建设科技强国,既有阶段性目标任务,也有长期性奋斗方向,能够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在奋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新征程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部署。而在“三个面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及时有力回应了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党中央高度重视,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迅速作出部署,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而强大的科技支撑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因此,在“三个面向”基础上增加“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凸显了生命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化了对科技创新战略地位、作用的认识,对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提速提质,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科技产出量质齐升,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从2.06%提高到2.2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14位,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卫星、量子通信、高速铁路、新能源汽车等一大批科技进步成果举世瞩目,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支撑和引领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征程要求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科技发展不仅关系到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构,也关系到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调整。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还有不少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不少明显短板亟待补上,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原创性、前瞻性科技创新依然不足,成为影响经济发展、产业提升、国家安全等方面的主要因素。

因此,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我们要以创新为引领,沿着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路径,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根本。当务之急,就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以“四个面向”为牵引,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方面实施科技攻关,将现存的“卡脖子”难题逐一攻克,尽快扭转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在这些领域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

其中,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对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是目的。要以促进实体经济大发展为导向,以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升级为目的,强化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

首先,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尽快形成突破,并相应转换为现实生产力;其次,从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出发,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打造新兴产业链,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最后,抓紧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赢得实体经济大发展的先机和优势。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坚持与制度创新协同共进是保障。一是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强化顶层设计,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进一步完善鼓励创新、保护创新、推进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机制,以制度创新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保驾护航;二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完善政府的服务功能,做到不错位、不越位和不缺位,将创新激励导向积极培育市场创新主体,以市场机制推动形成大中小型各类企业竞相创新的蓬勃局面;三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鼓励科研工作者心无旁骛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更好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